◎管理學的“學分”
星雲大師:佛教一向重視人事管理,我對現代人間佛教的人事管理規則,有以下幾點意見:
1.要顧全大局。
2.要明白分工。
3.要知道協調。
4.要用心策劃。
5.要全力推動。
6.要向上報告。
7.要知道承擔。
8.要追查成果。
長樂先生: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不是拼資金就能解決問題的,如果你的激情不投入進去,如果缺少創新意識和成果,如果管理手段不隨時更新,很可能你的企業和事業就不能再一次產生質的飛躍。
對於任何職業來說,只有把整個的生命、整個的感情投入裡面,才能有激情、有成就。被稱為“戰地玫瑰”的鳳凰記者閭丘露薇因為報導伊拉克戰爭而出名,其實這個機會是她爭取來的。當時名額很緊,我們本不准備派女記者去,但是她一直“纏”自己的頂頭上司,要求前往,最後“纏”到我這兒,才爭取到這樣一個機會。
我選擇她,是因為她具有非常好的職業素質,有激情。
為了倡導激情創造,我提出企業文化的兩種回歸:
第一,從強調按規章制度、按傳統程序做事,回歸到強調熱情和激情,把過去在規範的企業化管理中已經基本忘掉的感情找回來。在企業經過規範化運作、有了規模和基礎之後,我要激發所有員工有一種為了自己的事業去拼、去爭、去搶的心態。
第二,從強調“大河有水小河滿”,企業利益至上,回歸到以人為本。以人為價值的核心和社會的本位,把人的生存與發展作為最高的價值目標,一切為了人,一切服務於人。員工有尊嚴,企業才能長大。
星雲大師:在佛光山草創初期,正是財務最拮据的時候,我陸續送慈惠、慈嘉、慈怡、慈莊、慈容等人去日本留學。她們在臨上飛機時頻頻問我:“師父,我們一個個走了,您一個人怎麼能料理開山那麼多事情呢?”我以平靜的口氣回答:“我一個人就可以了,你們不要猶豫遲疑,錯失了良機!”她們畢業歸國之後,幫我辦理各種文教事業,佛光山因而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人的發展中,良機很重要。什麼是良機?我覺得,有未來性、能利己利人的機會,就是良機。回想起來,我本人並無聰明才智,境遇也不是很好,但仍能為佛教創出一番天地,沒有錯失良機正是重要因素。
數十年前,因為我經常為了護持正法、釐清佛教的原則而在報章雜誌上掃除邪見,又寫了一本《釋迦牟尼佛傳》,引起日本大正大學的注意,寄給我一紙博士班入學通知單,希望我前往就讀。當時我想:這個機會實在太好了,我要努力讀書,將來學成歸國,服務大眾,好為中國比丘爭一口氣,讓大家知道不是每一個人到了日本就會變節還俗。既而又想:我千辛萬苦,好不容易在台灣這片佛教沙漠之中開闢了一些綠洲,如果我去了日本,有誰能繼續我的願心,將菩提種子遍撒台灣各個角落呢?
正在猶豫的時候,高雄萬隆醬園的朱殿元居士得知這個消息,焦急地跑來問我:“你已經是我們的師父了,為什麼還要去日本當學生呢?” 我突然醒悟:此時此刻,我何必為了博士虛名爭一口氣遠赴東瀛呢?我留在台灣好好耕耘這一片淨土,如果能讓佛教擁有光明的前途,就足以證明比博士學位更為重要!
後來事實證明,我雖然失去了深造的機會,但是我並沒有錯失良機。在此二十年後,美國東方大學頒給我榮譽哲學博士學位。這麼多年來,我看盡世事起伏,往往發現:人之所以會錯失良機,大多在於私心自蔽,以致自他受害。原來所謂良機,是要自他歡喜,彼此有益,公私兩利才可。
佛教經典裡鼓勵大家不要錯失良機的字句更是俯拾皆是,像《華嚴經》的“不忘初心”,《八大人覺經》的“不念舊惡”,《維摩經》的“不請之友”,《大乘起信論》的“不變隨緣”,都是把握良機的最佳法門。總之,沒有機會的時候廣結善緣,機會來臨的時候及時掌握,就一定能有所收穫。
長樂先生:大師說的“不變隨緣”是佛的境界,佛教化一切眾生,能夠應機說法,隨類現身,這是“不變隨緣”。我理解,企業的管理也要隨緣,隨緣之時,真誠心不變,清淨心不變,平等心不變,覺悟心不變,慈悲心不變。順境裡頭不變,逆境裡頭還不變,這叫真正會用功。
與“不變隨緣”緊密相關的就是“不忘初心”。多少人能在漫漫人生旅途上“不忘初心”呢?在我的創業路上,有誘惑力的項目很多,但辦傳媒始終是我最深的牽掛。為了使“鳳凰”飛得更高,我放棄了一些大好“錢途”。北京到八達嶺的高速公路,我本來擁有1/2的股權,在鳳凰資金遇到瓶頸的時候,我“斷臂輸血”,把股權變現。現在這段高速公路最火暴的德勝門到昌平這一段,當年正是我投資的。北京燕莎旁邊的一個商務公寓項目也是同樣的原因,與我“劃清界限”了。試想,如果我在石油、高速路、房地產的路上走下去,忘記了當初的發心,怎麼會有現在的鳳凰呢?人生的風景很多,不忘初心是一種堅持。有了這種堅持,人生才能不活成“盜版”。
星雲大師:“管理”其實就是在考驗自己有多少慈悲與智慧。管理的妙訣,首先需將自己的一顆心管理好,要讓自己的心中有時間的觀念,有空間的層次,有數字的統計,有做事的原則,有大眾的利益,能夠將自己的心管理得慈悲柔和,將自己的心管理得人我一如,以真心誠意來待人,以謙虛平等來待人,才算修滿管理學的“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