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
禪堂,一朝風月,萬里晴空。從四面八方而來,感覺身心疲倦的人,想要重新調整,就進到禪堂。當然,報名、登記、進堂、出堂,都有一些規矩。他奉行這些規矩,就感覺到這是理所當然,心安理得。大家在這裡彼此平等,沒有差別待遇,平等就能快樂。
長樂先生:
今天有幸參觀了整個齋堂進齋的情況,儘管之前我們也見過一些內地的、香港的齋堂,但是在佛光山看到的這樣一種戒律或儀規的遵循非常令人震撼,五百多人的大場面,聽不到雜音。在誦經的過程中,大家都是那麼端莊,那麼虔誠,包括他們排隊走在去齋堂的路上,那樣心平氣和又步伐整齊。這樣的管理是一種內功,在管理中體現出來對人心的管理,對人的教化的管理,是絲絲入扣的。
星雲大師:
道場的管理與國家的管理尚有不同。國家要用強制性的外在的法律來管理,犯了罪就要受到製裁;佛門的戒律和規矩卻是發自內心,心甘情願的。比如排隊,是大家自覺自願地排隊,沒人強迫;吃飯不可以有聲音,不要說五百多人,有時候幾千人一起吃飯、辦活動,也是這樣。初學佛的人無形中也會被這種規矩、氣氛所震懾。大家都以這個模式規範舉止,相當於火車行駛在軌道上,飛機飛行在航道上。
長樂先生:
我們排隊到齋堂,看到隊伍中間有出家眾也有在家眾,有黑人也有白人,還有印度來的一批學者,他們在這裡同樣的如魚得水。漢傳佛教文化體係與來自五大洲的朋友進行溝通和對話,場面上,我們感受到了中華佛教、中華文化的力量;細微處,卻體現出管理的力量。
星雲大師:
其實,不管理的管理,就是高明的管理,最高的管理,是自己管理自己。中國過去的佛門叢林,組成分子早先來自社會各種行當,甚至還有江洋大盜。可是,很奇妙,只要進入叢林,進入禪堂,大家統統一樣守法。在禪堂裡,目的是讓人開悟。但是,開悟不是那麼簡單,如果自身條件還不具備,心燈就不亮。所以,參禪就是要耐煩,忍耐,讓禪心慢慢地融入。三個月後,再去觀察,整個人的氣質就不一樣了,因為靜下來後心境就柔軟了,不像過去那麼急躁、強硬。自在解脫,所以身心快樂。
長樂先生:
儘管您已經從管理的一線完全退出了,但是您所形成的這樣一種體系、一種制度,包括您的這種心態,留給了後來的管理者。
星雲大師:
佛教是一門最好的管理學,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都是管理專家。阿彌陀佛把西方極樂世界管理得那麼美好,沒有壞人,沒有交通事故,沒有政治迫害,沒有經濟恐慌。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讓眾生沒有畏懼,隨類應化,觀機說法。
很多佛教經典,都可以應用於人間的管理。 《佛說孛經》就是一部政治的管理學;《維摩詰經》就是一種社會的管理學;《地藏經》就是地獄的管理學,《彌勒上生經》就是天堂的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