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
在這個時代,佛教要想有所發展,也要與時俱進。但是,佛陀早已經確立了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六和敬”法則。僧團因為奉行“六和敬”,得以和樂清淨。
長樂先生:
精神總是能歷久彌新。 “六和敬”對今人也定有參照啟示。
星雲大師:
“六和敬”不僅是建立僧團的重要基礎,推而廣之,也是建立清淨和樂的佛化家庭,乃至安和樂利的社會的重要根基。佛教僧團的管理方法在“六和敬”之中,即以揭櫫思想統一(見和同解)、法制平等(戒和同遵)、經濟均衡(利和同均)等為管理要點。略述如下:
一、身和同住:在行為上,不侵犯人,就是相處的和樂。彼此互相幫助、尊重、包容;遇有疾病,相互照顧,平等共居,和合共住。
二、口和無諍:在言語上,和諧無諍,就是語言的親切。說話懇切,言語柔和,和平共處。
三、意和同悅:在精神上,志同道合,就是心意的開展。不比較人我得失,不計較是非利害,心意的和悅才是當下的淨土。
四、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就是法制的平等。受持戒法,進退有節,儀禮有據,行住坐臥,威儀莊嚴。
五、見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識,就是思想的統一。捨去分別執著,彼此見解一致,達成共識,此乃共同成就之前提。
六、利和同均:在經濟上,均衡分配,就是經濟的均衡。不論是經濟上的財利,或知識上的法利,大家受用均等。
長樂先生:
這個“六和敬”,的確是團隊柔性管理的一個境界。現代西方管理學現在也講到“人性化管理”,這種管理思想的根應在東方,它和我們傳統的中華文化如出一轍,和古老的佛教教義也是息息相關。
我認為東西方柔性管理和剛性管理有兩點不同:首先是思維方式上的不同。西方的管理思維是一分為二,它明辨是非,一定要追究對或錯;東方是二分為三的,它會尋求一個中間路線,不去追究是非,或者說也難以分清晰是非。其次是目的上有差異。西方的管理目的是要解決問題,東方管理是要化解問題。化解問題和解決問題是不一樣的。解決問題,有的時候會治標不治本,解決了一個問題,又會出來另外一個問題,問題越解決越多。而化解問題,有些類似中醫治病。
星雲大師:
如果不能理清客觀真相的線索,找出問題的根源所在,那就容易深陷其中。而只有隨順自然,掌握規律,才能找出根治問題的最佳途徑,使問題轉化成契機。大珠慧海禪師說:“飢來吃飯,困來眠。”就是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過去,釋伽牟尼佛創立教團,就是用戒律來管理。佛法傳至中國,祖師大德遵循佛陀制戒的精神,創叢林,立清規。大家共同遵守,就可以安心辦道,清淨無諍,生活得很自然。
長樂先生:
在學佛的過程中講究的是三學,就是戒、定、慧。在佛光山非常完整地保留了這三學的體系,它在執行中是不是很艱難?
星雲大師:
不艱難。一個教團的存在,必須遵守戒、定、慧三學。戒就是規矩,定就是安心,慧就是悟道。既不悟道,又不安心,又沒規矩,就不像修行人。
我年輕時就意識到,佛教最大的弊端就是沒有製度,不但服裝不統一,出家、剃度、傳戒、教育等也都沒有嚴密的製度。因此我從開創佛光山以後,就一直很重視制度的建立。
唯有健全的製度,才能健全僧團,才能帶動佛教的複興。但是製度也要與時俱進,必須“因時、因地、因人”而定,不能迂腐、守舊。我認為佛法真理不容更改,根本戒可以保存,一些不適合現代社會需要的“小小戒”,應該加以彈性調整。
提到佛教,一般人總認為信仰佛教必須守戒,於是這也不行,那也不能,很不自由。其實,守戒才能自由,因為佛教的戒律,與人性是相通的,其根本精神是不侵犯;只有在不侵犯的基礎上進而尊重別人,才能享受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