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
佛陀為了求得真正的解脫,毅然拋下榮華富貴,捨離一切五欲愛染,過著艱苦的修道生活。成道之後,他勇於挑戰當時階級森嚴的印度社會,以慈悲平等的真理,發出了“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的主張,後來又有“四姓出家,同為釋氏”四海皆兄弟的宣言。佛陀慈悲平等的主義,終於為數千年來被奴役的印度人民帶來了光明。
中國佛教到了明清時期,由於當政者的政策,逐漸演變成遠離社會人群,封閉自守的山林佛教,使得佛教無法普度眾生。民初佛教領袖太虛大師力排舊弊,倡導佛教革命,喊出“人間佛教”的革新口號。他認為學佛並不是渺不可及的事,將人做好,離佛也就不遠了。我深受太虛大師的影響,渡海來台後,將“人間佛教”從寺院帶入社會,從僧眾帶到信眾,把佛法落實於生活中,期使“人間佛教”的理念發揚光大。
長樂先生:
中國佛教史上還有一個重要的事實,就是自隋唐以後,“禪宗”已成為中國佛教的代名詞,而禪宗最核心處,就是把人心、自性歸結為一切諸法的落腳點。後人還提出了一個“六祖革命”,認為它對“人間佛教”思想的出現提供了可能。
星雲大師:
佛陀出生、修行、成道都在人間,所以佛教也是人間的佛教。 “人間佛教”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是幫助人生幸福安樂的。五戒十善、六度四攝、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都是人間佛教的主要內容。
在印度,僧團是一個引導社會道德歸趣、超越國家權力的出世間團體;然而在中國封建專制社會,一切都附屬於政治而存在,隨君主的施政方針而起伏興衰。民國以來,太虛大師極力提倡人間佛教,一些年輕僧侶受到大師的影響,對未來佛教應何去何從有了新的體認,致力於推動佛教的現代化。
近來,佛教曾經舉辦不少義學,禮請名師大德為國家造育英才,也提供了各種醫療救濟、教育、文化事業,造福社會。今後,只要能對國家民生、社會大眾、經濟利益、幸福快樂生活有所增益的事業,佛教徒都應該去做,這叫做普濟群生。現代佛教的走向必定要合乎現代大眾所需;現代大眾不需要的,也應該是現代佛教所不取的。
長樂先生:
我在佛光山走了一圈,領略到它的事業規模與管理,嘆為觀止。菩薩心腸加上現代管理,“人間佛教”好比是把雲霞落成了地上的花朵。
星雲大師:
自從創建佛光山以來,我一直在為教育、文化、慈善的佛教事業而努力。開辦培養弘法人才的佛教學院,以及一般的社會學校;辦有出版社,編輯佛教叢書刊物,辦報紙,設電視台;設立養老院、育幼院、診所等福祉設施。佛光山是希望透過佛教事業的創辦,為佛教開創新紀元。
如今,佛光山在美國創辦了一所西來大學,已經加入美國西區大學聯盟。它是中國佛教在美國創辦的第一所大學,寫下了中國人在美辦學的歷史新頁,被《聖蓋博谷論壇報》記者稱作“佛教的哈佛大學”。當初玄奘大師將大法帶回東土,我們不讓先賢,在13個世紀以後,也推促了大法西傳。很希望有遠見、有抱負的青年都能來西來大學就讀,讓中國人創辦的佛教大學能媲美常春藤名校,在美國揚眉吐氣。
長樂先生:
把東方文化融合於西方文化,在當今浮躁的物質世界裡點燃的是智慧之燈,它所融洽的是族群關係,彰顯的是人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