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
談到世界和平,放眼當前社會,所以有諸多的紛爭,不能和諧,都是由於人們不善於管理自己,尤其不懂得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心”;如果人人都能把“心”管理好,則促進社會和諧,不為難也。我以為,針對“和諧社會”這個主題,有幾個管理的要點。
一是柔性的管理。過去西方一談到“管理”,都是講究“制度管理”,強調有組織、有系統、有計劃、有目標的企業管理;然而在佛教裡,除了重視組織、制度,佛教尤其有一套另類的管理辦法,也就是以慈悲、讚美、鼓勵來代替制度與規矩的“柔性管理”。世間上剛硬的東西不一定堅固有力,有時柔軟的東西反而有意想不到的穿透力。例如,滴水可以穿石、溫火可以融冰;乃至人體上堅硬的牙齒易斷,但柔軟的舌頭不死不爛。可見“剛”雖然不是絕對的不好,為人“剛直”有時也有其必要,但剛而銳的東西容易斫傷,所以佛教講“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剛刀口易傷”,柔性反而能夠持久。佛教指導人坐禪,目的就是要培養柔軟心,心地柔軟的人才容易跟人融和相處,心性慈悲柔和的人,往往能製服頑強於無形。
“以柔克剛”的原理不僅可以應用在人事管理上,其實現在海峽兩岸雖因政治因素造成隔閡,但事實上兩岸都是同文同種,有著血濃於水的民族情感;兩岸一衣帶水,國土實不容分裂。因此,兩岸統一是時代的潮流,也是必然的趨勢;未來在“一個中國”的統一大道上,應該立足在“愛”與“平等”的前提下,如胡錦濤主席說:“和平統一,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是平等協商,共議統一。”也就是彼此尊重、包容,透過柔性的溝通,如此才能化解僵局,才能和平統一。所以,和諧社會要講究“管理”,但不是“強勢”的管理,有時以“柔性”的攻勢,更能發揮力用。
二是自覺的管理。自覺的管理,就是“心”的管理,也就是佛教的“自覺”與“自悟”。所謂“自覺”,就是自我要求、自我檢討、自我反省、自我發覺問題,繼而要懂得自己解決問題。例如自覺自己說話不圓融、做事不周全;自覺自己經常對人過分要求,乃至對自己無法信守承諾等。因此,“自覺管理” 就是舉凡說話、做事,都要事先設想周全,不要事後懊悔,要時時覺得自己的形象重要,自己的品牌重要,所以要自我改進;尤其要“自覺”自己一生承受各種因緣的成就,故要感恩、發心,要懂得先“舍”才能“有”。
當初佛陀也是透過自覺才能成道,所以人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時候需要父母的教導、老師的訓誡、社會大眾的幫助、長官的提攜、朋友的勉勵;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自覺”。自覺就是自我成長,自我樹立形象,如果自己不能自覺,光是依靠別人,就如自己的身體,血管裡的血液是自己的,是自發的營養,對增進健康有最大的功效與幫助;如果靠打針、注射營養劑,總是外來的,利益有限。如果人人都能建立起自己慈悲、智慧、明理、樂觀、忠誠、忍耐、守信等“形象”與“品牌”,自然能夠建立和諧的社會。
三是感動的管理。人性是自私的,人有很多的煩惱,很多的意見,最重要的是面對不同的思想、習慣、經歷、年齡、族群等,如何在這麼多的差異之中,將人統攝起來,事實上是非常困難的。
有些人從事管理,善於以謀略在人我之間製造矛盾,然而一旦被人拆穿,就不容易為他人所尊重;有些人從事管理,喜歡用計策先試探別人的忠誠,但是一旦被人識破,就不能為對方所信服。所以最好的管理方式,應該是對人尊重、愛護,凡事“以身作則”,並且勇於承擔及包容部屬的不足或過錯;能夠用“感動”來代替“謀略”,用“施恩”來當做“助緣”,必然更能令人信服,更容易攝受人心。
長樂先生:
佛教自創教以來,就有一套獨特的管理學,主要以自我發心、自我約束、自我覺察為原則。可以說具“世間解”的佛陀,本身就是一個高明、一流的管理專家。我覺得管理不是命令,不是指示,不是權威;管理要懂得尊重、包容、平等、立場互換,要讓人心甘情願,給人信心,讓人歡喜跟隨,這才是最高明的人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