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先生:
曾經有人提出,我們到底該用誰的方式生活?現在,這確實是一個需要全社會深入思考的問題。
星雲大師:
誰都不能代替自己。
長樂先生:
是的。就像流浪在海外的華人一聞到中國菜的味道就會難以自已;就像在國外見到神閒氣淡、著對襟長衫的中國老者,總會油然而生親切和感動;就像大年三十鞭炮齊鳴的時候,無論在哪,都想要奔回家去吃媽媽包的餃子一樣——這些滲透骨髓的衝動,其實都是傳統文化在我們的潛意識裡悄然留下的印記。
正如佛說“人人皆有佛性”,其實每個中國人都有一顆中國心。只是,當我們在車水馬龍的都市裡倉促奔走,在燈火絢爛的繁華街頭寂寞徜徉的時候,常常會因迷惑而忘記了自身的價值。
“肯德基”真的就比佛跳牆好吃嗎?拳擊真的比太極好看嗎?西服牛仔真的比長衫體貼舒適嗎?為什麼我們會如此輕易地認同陌生人和摒棄自己?
星雲大師: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我們有什麼可自卑的呢?倘若不能重視自己的文化,我們不就是那個守著萬貫家財還喊餓的孩子嗎?
長樂先生:
兩年前,中國京劇院在北京一些大學裡演出《四進士》、《將相和》等傳統京劇時,打出了這樣的廣告:“同學們,吃慣了比薩餅、麥當勞,不妨也品味一下中國茶吧!”
京劇與中醫、武術、國畫並稱中國的“四大國粹”,半個世紀前,那些名角、“頭牌”在演出時,往往萬人空巷,一票難求。而在當今,年輕一代往往對本土傳統文化棄之如敝屣,對帶洋字的文化則趨之若鶩。難怪台灣詩人余光中痛惜地說:“當你的女友改名為瑪麗時,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薩蠻》呢?”
星雲大師:
人間的許多文明都曾經歷過歷史的大風大浪,物是人非,是常情,但也令人感到悲哀。
長樂先生:
中國人這場“文化認同危機”的總根源,就是在追求“現代性”的過程中,撼動了民族文化的根基。也就是說,我們是“不得不在文化的根基處,即觀念體系和製度體制方面進行西方化的改革”。
在國內外,我見過許多成就頗高的華人文化藝術大師,這些人往往是一襲中式對襟衣裳,神情淡定,舉止儒雅。那種華人特有的氣質和風度,令人傾倒。我深信,文化就是一舉手一投足中所流露出的秘密,這些生命與文化的密碼,是任何形式的全球化都無法消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