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先生:
也許我們平時不曾深思,當一個社會中只有得到了財富和權勢的人才能享有自由生存的主動權的時候,這是否也就意味著,那些還在路上的人,他們的生存權一直要受到抑制和盤剝呢?而當這個社會中絕大多數人都感到自己的生存權利受到壓抑的時候,這個社會的發展怎麼輕快得起來呢?
如果按照“物以稀為貴”的原則追逐尊榮的話,這個社會就一定要控制富人和權貴的數量,否則,特權和榮耀將被稀釋和淡化;但是,如果這個社會只有這一條路通往生存自由,那麼誰都無法阻擋民眾闖入的決心和腳步。
星雲大師:
所以,如果一個社會有很多條路可以走,每一條路都是平坦大道,都能容納成千上萬的人,以順暢的速度行進,那麼,這就是平等。 “平等”的主張可以消弭人世間的不公平,事理都能平等才能帶來世界的和平。
平等,不是用強制的手段逼迫對方就範,而是應視人如己,互易立場;平等,應該顧及對方的尊嚴、權益,唯有人我共尊,才能達成彼此的平等。佛教主張“人人皆有佛性”,這是本性上的平等。不過,理上雖然“生佛平等”,事上卻有“因果差別”。因此,從本性上說,雖然人人皆得成佛,但因個人的福德因緣不一,就有聖凡之分。
假如,兒女與父母要求平等,要求與父母平起平坐,這是不懂倫理,因為平等要“長幼有序”;假如屬下與長官要求平等,要求同等待遇,這是不懂規矩,因為平等要“尊卑有別”。
真正的平等是立足點的平等,而非齊頭式的平等。一場賽跑,每個人的起跑點都一樣,但是槍聲一響,大家奮勇向前,各人的速度快慢不一,需憑本事爭取第一,不能要求大家同時抵達終點。
長樂先生:
歷史早已證明,分浮財式的平等,不如給人平等的生存、創業的機會。
星雲大師:
所以,一個好的社會,應該能夠給大家提供平等發展的機會。如果你想讀書,我有學校、圖書館、書店、閱覽室、讀書網站、讀書俱樂部……如果你想運動,我有健身房、運動會、操場、山道、公園、滑雪場、游泳池……很多選擇,人們就不會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一個焦點上,否則會消耗很多成本,得不償失。
長樂先生:
重要的是,在不同的渠道裡,人們都能找到自己最需要的,這就是多元世界的好處。但是,我們現在存在著一個價值判斷的誤區,那就是把財富、權勢、名利,把自己看得太重了。
每個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生物都是大自然的寵兒,共同汲取著天地的靈氣。所以每個生命都是有尊嚴的生命。這種尊嚴是不需要由同類授予的,當然也就不需要倚仗權力和財富這些只有人類才能識別的附加條件。
只有當“平等”真正回歸到我們心中,我們才能重新認識到,生活裡還有那麼多值得我們去創造的領域,還有那麼多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把我們有限的生命拿來做一點對我們自己、對這個地球更有貢獻的事情,也許這才是大自然對我們真正的期許。
星雲大師:
佛教徒之所以吃素,就是因為佛陀尊重所有的生命。佛教認為,世間的所有生命皆有佛性,所以應該平等互愛。
平等所對應的,就是尊重的普及和無差別化。也就是說,平等就是要打破階級差別的門檻,對每一個人都尊重,讓每一個人都有尊嚴。這種尊重是不需要附加財富、權勢這些條件的。由貧富差距引發的社會問題,也許可以試試這樣的方法。
長樂先生:
無差別的尊重,也許就是解決社會貧富矛盾的基本態度。安撫那些因物質條件缺乏而受傷害的心靈,平緩那些由各種刺激而產生的敏感而激烈的情緒,人們才會有空間、有信心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和自己未來的發展道路。
星雲大師:
有一個富翁和海邊老漁民的故事。故事裡的富翁認為,人要拼命工作賺錢,要奮鬥半生,才有錢去海邊度假。但是那個坐在海邊看日落的老漁民說,他每天都可以欣賞這樣的美景。大海、落日、沙灘是不需要用錢買的,人人都可以欣賞、享有大自然的賦予。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上,當我們遇到煩惱時,不妨從大自然中汲取經驗與教化,感受大地普載眾生的平等,感受海洋無有揀擇的包容,感受陽光溫暖普照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