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先生: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越是德高望重的人,越是懂得謙卑。似乎從前的禪門都是深山自修,不拜皇帝的。
星雲大師:
以前的出家人的確是“上與君王同坐,下與乞丐同行”。與君王同坐,是因為出家人具有尊貴的德行,能得到君王的愛戴;與乞丐同行,是因為明白“心佛眾生無差別”,即便是乞丐,出家人都能夠以謙卑的態度去納受他們。
在泰國,只要出家披上袈裟,即使是國王將相,也要對其頂禮致敬;同樣的,地位尊貴如僧皇的出家人,只要脫去袈裟,也就跟平民一樣了。出家為僧,為人天師範,自有其值得禮敬之處。
印度比丘以乞食為生,即是要出家人從與眾生接近之中,培養謙卑的美德。平常我們至誠禮佛,把尊貴的頭匍匐在地上,以雙手承接佛陀的雙腳,也是要袪除我慢貢高,養成謙卑的個性。
長樂先生:
孟子說:“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一個暴躁的人,不可和他講道理;一個自卑的人,不可與他共事。儒家說培養浩然之氣,是要從謙卑中養成自尊;因為謙虛不是畏怯退縮,不是卑微諂媚,更不是自暴自棄。
星雲大師:
如果能把暴躁的脾氣改成柔和,把孤僻的性情改成隨緣,命運一定隨之改觀。現在醫學發達,有人得了心髒病,換個心臟,仍然生龍活虎,充滿活力。我們的肉團心壞了,固然要動手術換掉,智能妙心壞了更應該更換。只有把壞心換成好心,把邪心換成正心,才能延續生命,常葆健康。
改性換心是改變命運的藥方,回頭轉身更是創造命運的良劑。人間有許多的紛爭、痛苦、遺憾,皆起因於不知回頭。平時我們只知道向前擠進,甚至把自己趕入煩惱的牛角尖而渾然不覺。其實,凡事還是要留個轉身的餘地,遇到難題了,回頭退一步想一想,這時候,我們眼前的世界可能就會寬廣遼闊起來。
社會人士有社會人士的節操,佛教徒也有佛教徒的“有所為”和“有所不為”。不管什麼人,他的節操必定是建立在健全的人格和自尊之上的。唯有自尊的人才懂得尊敬別人;唯有自尊的人,才不會侵犯別人,做出令人不齒的事情;因為高貴的人格和嚴謹的自律,都源於自尊的心。
長樂先生:
某位西方哲學家說過,“一個人如果驕傲,即使身為天使,也會淪為魔鬼;如果謙卑,雖是凡人,也會成為聖賢。”
星雲大師:
為什麼要謙卑?因為我們沒有什麼可驕傲的;為什麼要自尊?因為我們沒有什麼可怯懦的。一個偉大的人物,一定是謙卑的;不成熟的人,才會趾高氣昂,我慢貢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