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先生:
據說惠能祖師當時作那首“菩提本無樹”詩的時候並不識字,是他自己口述,別人代筆的。但是他卻贏得了這個祖師的位子。
星雲大師:
所謂“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禪宗講究參悟,完全是心的體悟,是心對真理的響應。所以禪門有“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說。古今的禪門公案皆是禪師考驗或印證弟子悟道的對答,其實這種對答,就是一般人所謂的“考試”。不同的是,它是隨各人的根性、時間、地點而變化,它沒有明確劃一的標準答案,也不是從思考理解得來的。所以,如果不是禪門的師徒,有時候很難明白其中的道理所在。禪宗講究參悟,完全是心的體悟,是心對真理的響應。
長樂先生:
這讓我想起印度聖雄甘地,他一生中很多時間都是在牢獄中度過的,但是,他卻在困境中保持著內心的寧靜、淡泊,即使居危也安穩無懼。
星雲大師:
歷史上許多高僧大德之所以受人尊敬,在於他們甘於淡泊、不貪安逸、不務奢華。無欲無求,人格自然就高貴了;有了淡泊,心靈也就進入了寧靜的世界。不過,所謂“寧靜”,並不是指外在的一切運作都停止:飛機不飛,車子不跑,人們不講話等等,不是這樣的;我們不必抹煞外在的一切聲音,而要學會在喧鬧中沉入內心的空寂境界,即使在熱鬧場所,心靈仍然澄澈靈明,絲毫不為所染。如此,在心靈的寧靜和莊嚴下,道德可以完成,人格也可以昇華。
當我們在蔚藍的長空下靜靜獨處的時候,宇宙是那麼廣闊,自然是那麼靜謐安詳;當我們一卷在握,徜徉經卷之中時,上下古今,多少英雄豪傑與我們對語,風流千古,一切盡在心裡,如此任意暢遊在太虛之中,你能說我們不富有嗎?生而為人,還有比這樣的境遇更美好的嗎?
所以,一天當中,我們起碼應該保有十分鐘的寧靜,讓精神有喘一口氣的閒暇,有一個可以讓陽光照進來的間隙。佛光山的叢林學院為什麼規定每周放假一天?就是為了讓學生有自己的生活,體會寧靜的樂趣。所以我想,在一年當中,都市裡的人們至少要有一個月的安靜生活。否則,長期陷入浮躁、動盪、嘈雜的生活中,人們會迷失方向、不辨是非,被人趁亂牽住鼻子走。而沉靜下來以後,才能真正面對問題,與自己對望,與佛與天地與古今聖賢交談,才能最終達到“身心安泰”的平安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