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從不以海豚的心理來從事慈善事業,我每次總是告訴前來領取救濟品的自強戶:“佛教裡說:'施者受者等無差別。'感謝你們給予我結緣的機會,希望你們把佛法的歡喜平安帶回家去。”我不期待他們領納了我的一袋米、一瓶油、一台電扇、一個電鍋以後,就對我如何報答,其實我應該報答大家,是大家給我機會,所以我衷心祝禱:希望佛法裡的平等思想能讓每個人彼此尊重、互相包容;希望我這一點點供養的心意能遍滿十方世界,達到普世和平,人民安樂。
過去,達摩祖師渡海來到中國,梁武帝問他:“我到處建寺安僧,有何功德?”達摩祖師立即呵斥他:“毫無功德!”並說“如此功德,不以事求”。因為有相的功德是有限、有量、有窮、有盡,無相的功德才是無限、無量、無窮、無盡。
《金剛經》也說:真正布施之道,要做到受者、施者以及所施物彼此不著痕跡。 “空”不是沒有,“空”是融合了你和我,融合了有與無。有了“空”的觀念,可以讓我們擁有更多、更大的世界,而不會像海洋公園裡的海豚一樣,被小魚束縛住自己的生命未來。
《讀者文摘》曾登載一篇故事介紹愛爾蘭丁格爾港的一隻海豚,名叫“風姿”,它擁有愛心,善解人意,不但每天給當地人帶來歡喜快樂,並且還會幫忙治愈人類的心靈創傷。一般的海豚誤闖入淺水區域,最多只待上一時就走了,但奇怪的是,這只海豚卻在這裡,至今已生活了十三年之久,沒有人知道是什麼原因。我想這是因為它不是為了小魚而表演,所以才能如此恆長吧!
像佛經裡敘述阿難尊者在擔任佛陀的侍者之前,曾經提出三點希望,請目犍連尊者轉呈給佛陀:一是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他決不穿著;二是如有信眾恭請佛陀到家中供養,他不能侍奉前去;三是不是見佛陀的時候,他不去見。佛陀聽了很歡喜地接受,並嘉許他的美德。由於阿難尊者一開始就表明,他侍奉佛陀,絲毫不存有海豚企求小魚的心態,果然成為待在佛陀身邊最久的侍者,如大海般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難尊者的心中,也因此才使得我們後世的佛子有福報承受佛陀的教法。
天童寺老和尚負責典座,一做六十年,耄耋高齡還在大太陽下曬香菇,從日本東渡到中國來求法的學僧看到老和尚的風範,不禁肅然起敬。如果老和尚存著海豚為吃小魚而來學道的心態,在典座下會悠悠然就是六十年的歲月,一定不會有如此長久的發心。
反觀現代的年輕人,做事不耐煩,不持久,不外是因為海豚心態作祟,而小魚來源又不易取得所致,所以有許多人到了這裡也跳槽他去,到了那裡也請求調職,結果一無所成,能不成為我們的警惕嗎?
所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昔時,浮山法遠禪師幾次被住持責打遷單,仍不忘學佛初心,在寺門前托缽求道,終於得到歸省禪師的印可,付與衣法;雪竇禪師寧願在寺中陸沉三年,操持苦役,也不肯拿出大學士曾鞏的推薦書,最後終被龍天推出,擔任翠峰寺的住持。高僧大德道風巍巍,無非在向我們開示,唯有不以“海豚”想吃小魚的心態來做人處事,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才能贏得大家的敬重,獲得最後的成功。
所以,在此奉勸大家:如果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做事,人生不會產生力量。權利、義務雖然是對等的,但,人不是海豚,盡義務不是一時的表演,重權利也不只是為了得到一條小魚。要建立起大是大非、大功大德的觀念,要懂得生活是為了完成宇宙繼起的生命。人,想要活得朝氣蓬勃,必須要往遠處看,往大處想,不要念念為了小魚,才要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