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生死皆自在 證嚴法師著

生死皆自在 證嚴法師著

第五章 喜捨娑婆苦,願得清淨樂 -- 生死問答

[日期:2010-08-1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證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五章 喜捨娑婆苦,願得清淨樂 -- 生死問答

  雖然你身體很憔悴,雖然我心裡很疲憊,你我卻都捨不得離開這熟悉的溫柔。捨不得問終點以後究竟是什麼?怎麼樣才能說出「莎喲娜啦,再見吧!」莎喲娜啦,再見,我們會再相見嗎?啊!伴著你,讓我輕握你的手,讓我陪你慢慢走。啊!看著你,顫抖的腳步也能安詳自在,脆弱的軀體也能奉獻關懷。怎麼樣才能說出莎喲娜啦,再見吧!莎喲娜啦,來生再見吧!

  這首歌曲唱出了生命最後的一段光彩,雖然明知即將分別,還是提起勇氣相互陪伴,帶著祝福出發往最後一次的旅行。

  旅途上不是春光明媚,也不是夏日燦爛,卻有滿地楓紅,甚或大雪高山的雄壯,留予世人無限的懷想與驚歎!人類因為情愛寫下了多少動人心魄的靈魂之作,直可驚天地而泣鬼神;卻也因為情愛的糾纏,衍生出許多離合悲歎,一旦生離死別,那種悲傷更是掛肚牽腸。

  活著的人想盡辦法要延長對方的生命,即將告別人世的人也是萬般難捨,一句「再會」要如何輕鬆的說出口?難啊!於是活著的人留下許許多多的疑問,帶著未竟心願離去的人更是腳步跚。

  如果生命給了我們機會,何不在生前把該說的都說完,讓愛面對陽光!把小小的盼望都圓滿,該交代的事情說出來有人分擔,該給的祝福一一放入行囊,再加上放心、安心的翅膀,旅途上便可以自由翱翔,飛吧!飛吧!飛到下一個旅站,欣賞另一段綺麗風光。

  總是說「戲夢人生」,人生如戲亦如夢,但是舞台上的人為求演技逼真,不得不也把假當作真。於是,得意時歡喜,失意時痛不欲生,執著於生便痛惋於死,生與死之間確實充滿了許多疑惑,誰來為我們做個解答?

  這個單元,收錄了證嚴上人對生死問答的一些談話,觸及內心也周遍於人生,來訪者一一發問,上人便一一透視人間百態,在紊亂中理出秩序,於生死中看出希望。這些問答分為兩部分——「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與「正確的認知死亡」。由生到死,倘能瞭解生和死原本就和呼吸一樣自然,則「生時輕安,死時自在」,不論過去、現在、未來,只要能當下把握,生死即自在!

  最後,在本書最末,則為讀者們安排了十數則「生命的對話」,這是本書的一個回顧,更是人人隨時提醒自己的警世良言。時時帶著它,時時思考生命的下一步路,只要功夫深,就算「死亡」也得脫下虛假的面具,老老實實給你一個最好的生命建議。祝福你!

  《生死問答之一》

  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活著的意義,在於付出。人生的價值不在活了多久,而在做了多少事;如果沒有發揮生命的良能,活得再久也無意義。

  問:生死是人生大事,您從救貧後察覺要先從救病開始,所以才建立慈濟醫院,可是病痛是有「生」就會發生的事,您怎麼看待這樣的事情呢?您認為這樣的人生問題能解決嗎?

  答:天地之廣大,人生問題何其多,我們能做的就是看得到、走得到、摸得到的範圍。總之,能做的就盡量做,所以要解決全部問題是不可能的,但是期待由慈濟開頭,邀請大家一起來做,才能真正解決不同層面的問題。

  生:生命的價值

  問:我們要怎麼樣看待生命?

  答:天地之間的萬物無不是生命,而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都必須尊重。為什麼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著眼點在哪裡?就在眾生「皆有佛性」,不只是人類擁有清淨無染的佛性,其它動物也都有。所以佛陀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清淨的佛性眾生皆具,並且充滿愛與智慧。

  舉個例子來說:有一位八歲的小女孩,在接受腦瘤手術前簽下了「器官捐贈書」。我問她:「你瞭解這是什麼嗎?」她對捐贈器官的意義知道得很清楚,想必是爸爸媽媽對她詳細的解說過。這個小女孩清淨、純真,對生命沒有留戀,沒有掛礙,像這樣純真、有愛、有智慧的佛性,每個人生來都有,其它動物也有,只不過動物有動物的生活環境,人有人的生活環境。雖然動物的生活環境受限,很難將佛性啟發出來,但是牠們的清淨本性,與我們完全沒有差別。

  然而人是萬物之靈,所以成佛要在人間。天堂、地獄皆成不了佛,因為天堂裡總是在享受,不覺得人間苦,就像一般富貴人家比較貢高我慢,往往被名、利、貪、瞋等心態所污染。地獄中則是受苦不斷,也無法有暫時喘息或是接觸佛法的機會。

  佛陀末出家前身為悉達多太於,一日出遊,看到百姓農耕的生活和皇宮裡很不一樣,他覺得很不平等,又看到犁田後,土裡的蚯蚓被雞鴨爭食,他覺得弱肉強食,也不平等。看到老人行動不方便,看到病苦的人生,看到產婦的掙扎,又看到死別的痛苦,他的心深刻感受到生、老、病、死的無奈,因此從人生之苦中不斷去思考,如何追求生命的真理,才能實際幫助別人?

  後來出家、修行、得道,說法度眾以啟發人人本有的悲憫心,消滅人性的貪婪。假如,當時的悉達多太子一直沉迷在物慾享受中,不能以悲憫心去思考世間苦難,今天也就沒有佛教了。

  所以人格是從愛與智慧平行發展出來的,亦即啟發佛性一定要從「大愛」著手,為眾生付出良能,這才是生命的價值。幾年來,慈濟不斷從事國際賑災、推動環保,就是因為天地萬物無不是平等的生命。

  問:是否也包括植物在內?

  答:當然包括在內,而且連所有的物品都有「物命」。很多人要我拆除靜思精舍的大殿加以重建,他們說三十多年的建築物不適用了,但是我覺得住起來還很好,把它敲掉,它的生命就毀了,它應該還有利用的價值。但是為了實際環境的需求不得不把空間擴大,所以我們用最環保的方式,敲掉旁邊的舊知客室,把那些廢棄物再回填到中庭地基,這樣就沒有建築垃圾了。總之,對萬物,不管是植物、動物或既成物品都要同樣愛惜,人要利用萬物,就要維護萬物。

  問:有些人覺得生命失去意義而放棄自己,譬如自殺的人,不知您有何看法?

  答:那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愛」,如果心中有愛,就知道生命無價。以現代的醫療技術而言,器官移植已經不像從前那麼困難。但是移植要有人奉獻器官,如果有人腦死,而願意把身上能用的器官捐出給需要的人,那麼雖然他的人已不在人間,但是他的生命卻能在另一個人身上延續下去。像這樣的生命工程,也是人創造出來的,所以人的智慧真是無限!

  但是假如沒有愛,只是聰明,說不定就會毀滅人問,像原子彈,不都是聰明人發明的嗎?生命的價值應該是奉獻,能奉獻的人,就是因為他有愛。然而愛別人必先愛自己,所謂「愛自己」,不是貪生怕死,而是要照顧好自己的心,安分守己,不讓父母操心,這是一種生命價值中最基本的奉獻。

  問: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我們要怎麼看待這句話?

  答:有些人很煩惱,不知死後的世界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其實,做人的道理都不曉得了,就想追求做鬼的道理,這不是庸人自擾嗎?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與其煩惱死後的事情,不如用心照顧好當下的人生——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意思就是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心和行為,不是利益別人的事就不要做,要做就做富有教育性、利益人群的事情。假如能做到不妨礙人、不傷害人,能利益人,我們就可以安心,不必擔心死後的去向。

  問:現在很多器官都能移植,使人的壽命延長,所以有人認為:未來人類的壽命可達到一百五十歲。請問您怎麼看待壽命的長短?活著的意義又是什麼?

  答:活著的意義,在於「付出」。人生的價值不在於活了多久,而在做了多少事,如果沒有將生命的良能發揮出來,活得再久也無意義。

  問:如果知道未來,是否會比較知道現在該怎麼辦?

  答:每個人都會計劃未來,這種未來光是計劃還沒有做,所以未來的果就不能成熟。所謂未來不一定指來世,以現在來說,昨天你眼我有約,今天來到精舍,這就是結果。「因」為有約,結「果」你來精舍,這個結果結束了沒?還沒有。因為你還要採訪我,所以在精舍時我們還相約未來,未來就是到慈濟醫院接受你們的採訪。

  現在我們面對面談話,但是不知道談話之後的結果又是怎麼樣,雖然你有一個目標,計劃要如何出版,但是如果沒有今天的談話,我想這個計劃還是沒有結果。有計劃,沒有現在的採訪行動,哪有未來的出版結果?所以還是必須「把握當下」去做。

  問:所以沒有去做就沒有結果?

  答:對!不管你今天跟我說什麼,未來的結果將成為什麼,總是有一個結果。所以不要談到來生來世那麼遙不可及的未來,不要迷信將來要去哪浬,將來到哪裡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現在要怎麼做。

  問:依現在的醫學科技能夠複製動物,如複製羊,如果是複製人,不知您的看法如何?

  答:真是翻天覆地,擾亂因果,這種發展實在讓人擔心將來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未來科學的發達,可能就是人的世界被破壞及毀滅的時刻:佛經裡說我們現在正處於壞劫時期,環境不斷被破壞,破壞到極盡時就是「空」了。

  問:那麼我們要怎麼面對呢?

  答:我的生命沒有這麼長,那得看將來時代怎麼轉變了。

  問:聽說很多出家師父是再來人,怎麼看才知道是不是?

  答:不只出家人是再來人,你們也是再來人,沒有一個生命不再來。因為就佛法來講,生命有生有死,而慧命是永生、無窮盡的,清淨的智慧是永恆的,所以每個生命都會再來。常常有人問我「怎麼樣才能往生?」我就告訴他們:「每個人都會往生,只是不知道要生到哪裡而已。」有人說某某大德是再來人,我說你也是再來人,因為生命本來就是來來去去,輪迴不停息的。

  問:所以說複製人等等是破壞因果,想想也滿可怕的!

  答:破壞因果很可怕,很令人擔心,所以慈濟要趕快辦教育,尤其是推動文化工作。人的聰明才智力量很大,但往往缺少那分清淨的智慧,如能把聰明轉成智慧,就能造福人群。

  老:溫柔、感恩,尊敬相待

  問: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老人家?有些老人比較多心,聽了一句話就想成另一個意思,溝通上有點困難,相處起來也不容易。

  答:老人家的心態往往像幼兒一樣:我們用溫柔的心去愛孩子,也要用同樣的心去愛老人。常有人建議慈濟興建養老院,但我比較希望推動「日間照護」的風氣,例如慈濟醫院的「輕安居」,就提供日間的老人照護服務,白天分擔小家庭夫妻因上班而無法照顧年老父母的辛勞,而晚上把父母接回家後,一家人還是能團聚在一起。

  我真心期待每個人都能克盡孝道,老人家也都能享受天倫之樂,這也是一種教育——夫妻做好榜樣給兒女看,兒女才會懂得孝順。

  問:老人家有時候想法、做法和時代有很大差距,也要像對待小孩一樣容忍他們嗎?

  答:時代變得太快了,有時老人會停滯在過去,守著他們那一代的觀念——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認為父母親說的就是對的。遇到這樣的情形,你不能頂撞,儘管如何不願意,還是要逆來順受,委婉的說明。看看我這一代的人,還是這樣講求長幼有序,哪像現代老人事事都要聽從晚輩,真的很辛苦。我們對老人必須抱持感恩心,如果沒有老人們奉獻一生心力,哪有今天富裕的社會!所以對老人家一定要尊敬,要有感恩心。

  問:動作遲緩、病痛不斷,很多事情想做都不能做……「老」似乎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答:不要害怕,要警惕——有朝一日我也會老,今天若沒有好好對待父母,將來我的孩子也會這樣對我。孝順父母、尊敬長輩的倫理美德,其實就是這樣在家庭中培養出來,再一代代傳承下去。

  病:如何面對病苦?

  問:人都會生病,有病就會有痛,因此很多人覺得病此死還可怕。如果自己身邊的人或是別人有病庸時,應如何幫助他們?

  答:親情或友情是凡人最難割捨的,有情有愛就有煩惱,所以人一遇到自己的親友發生了什麼事,往往心急如焚、不知所措。宗教的目標就是引導人看透生命的真諦,把愛的範圍擴大,以平等心及平常心來看待一切眾生,遇到無奈的事要看淡一點,面對人生的無常就不會那麼掙扎、痛苦了。

  問:這會不會很難做到?

  答:是很難做到。「體會」生老病死不難,「說」也容易,但是要真正「做到」就不簡單了:一般人總是想得通比較快,行得通比較慢。比如曾經有一位慈濟委員打電話給我,說她父親病危,在加護病房昏迷了好幾天,醒來之後就一直念著要跟我說話,要向我發願,祈求他的病能好起來。他將近八十歲了,雖然平常自己會說:「年紀這麼大也夠了。」但是處在生死邊緣時還是會恐懼。

  所以人對於生命,不論是自己或家屬,都難以真正割捨。我還聽到電話中女兒、兒子對他說:「你趕快發願,爸!你趕快對師父說你要做什麼事!」雖然女兒是委員,兒子是慈誠隊,都很孝順,也明知父親已將近八十歲了,生命中總有這段路,應該要看得很自在。但實際面臨親人的生死關頭,還是會有這種祈求,希望親人能再好起來。所以說親人也好,自己也好,總是在生死道路上生離死別,都會很掙扎。

  問:這是人性嗎?

  答:是的,這是人性!

  問:是不是有信仰的人比較能看得透?

  答:應該是。譬如有一位慈濟委員罹患肺癌,還不知道自己得病時,天天都去當志工,只是常常咳嗽,後來檢查才知道是肺癌末期,住進慈濟醫院後,他還是天天當志工輔導別的病人。有一次他兩、三天都無法起身,他的兒子很孝順請假陪他,他就交代:「你不要讓師父知道我的身體狀況。」

  但是再經過兩、三天,他病得很嚴重,就對志工說:「我很想見師父。」志工在早會時告訴我,我也答應去看他。志工到了醫院就告訴他:「師父今天會來看你。」他就趕快起來沭浴,穿戴整齊,他說不要讓師父看到他有病容。

  談話之間他一直說:「很高興此生能遇見師父,使我的生命能真正為社會付出,也充分發揮生命的使用權。該我使用的時候,我會盡量用,時間到了就放下,師父不要為我擔心,我會快去快回。」他很樂觀,還去跟其它病人分享。

  最後那一天他很平靜,對兒子說:「你不一定要常常陪我,但是你一定要完成我的志願。」兒子問:「你希望我做什麼?」他說:「你要加入慈誠隊,也要當委員,代替我幫助師父。」這是他唯一希望兒子做的事,兒子也很孝順的答應了,他就安心的走了。沒有任何牽掛!他看得開,也真的發揮生命的使用權。

  問:如果去探望病重的人,要跟他說些什麼?

  答:如果他已經病得很嚴重了,最重要的是安慰他放寬心,勸他放輕鬆,對生死要看得開。告訴他死並不是可怕的事情,讓他知道人有生就一定有死,有死也就有生,這是很自然的事。不要只是說些「加油!你一定會好起來」這樣的話,讓他抱著希望反而掛礙更多。

  問:志工早會時,您對大家說「有病痛時要歡喜承受」,可是病痛實在很難受,怎麼可能歡喜承受呢?

  答:是很難受,但是不接受又能如何?假如不順從,逆著走不是更辛苦嗎?很多人的疾病其實沒有那麼嚴重,但是他心裡抗拒不接受,這種抗拒使心情不順暢,反而增加了痛苦。

  我常常說「甘願做,歡喜受」就對了,如果是「歡喜做,甘願受」就辛苦了,只要你歡喜沒有什麼不可以做的,最後的結果就是受苦,你也要甘願去受,誰能幫助你呢?「甘願做」則是心甘情願去做,雖然是很辛苦的事,但卻做得很歡喜。

  所以病了,不情願接受就會很煩惱、很辛苦,往往容易發脾氣而使人不願親近。有的病人則很可愛,他會說:「師父說,笑是一種表情,皺眉頭也是一種表情:呻吟是一種聲音,笑也是一種聲音。」他一笑,人家看了就很歡喜,就會很喜歡接近。人緣好,朋友就多,在熱熱鬧鬧、開開心心的情況下,自然就會把病苦慢慢忘掉,紓解了病痛。

  死:有生就有「死」

  問:要如何看待死亡這件事?

  答:死亡,就像一個人每天做完該做的事要休息。但是人常苦於執著不休,如果白天做了某些事有點心不安,或是還有未了的事情,晚上常常就會睡不著,睡不著當然很痛苦,這就是掛礙。

  要沒有掛礙就要注意當下,事事做得清楚、說得清楚,到了休息的時間,就心無掛礙睡覺了!所以我常說人每天睡覺就像「小死」,而死亡只像進入深沉的睡眠,所以說「長眠」,而再醒來時,就是一段新的人生。

  其實,真正的死亡——靈魂脫體的時候,應該是很飄然的境界。人之大患在於有身,有了身體,就會有病痛和心靈的掛礙不捨,這種身心的掙扎之苦。其實死亡時,身體的六識神經都敗壞了,連痛也不知其痛,靈魂是很飄然的。

  我有一位弟子,他是榮董也是慈誠隊、委員,他有心臟病。有一次夫妻倆去收功德款,回家後覺得胸悶,感覺跟以前不太一樣,他就對太太說:「我很不舒服,心臟好像有問題,可能要去看醫師。」太大就叫兒子開車一起送他去。兒子剛從美國回來,對台北的交通路況不熟悉,他還指揮兒子要怎麼轉彎,一直到達醫院附近,他就不省人事了。

  急救後,醫師跟太太說:「很危險,好像不太行了。」於是又轉送另一家大醫院,醫師幫他急救後又做心導管,但還是發出病危通知。當時我正好行腳到了那裡,就到醫院去看他,他太太在加護病房外流著淚,我進去看他、叫他,一會兒他醒來了,就對我說:「感恩師父叫我回來。」

  聽他的描述,當時他覺得自己很輕,飄浮在半空中,好像快到天花板了,看到很多人在做急救,他覺得很奇怪,又聽到很多人在叫他。他看了後說:「那不是我嗎?」後來感覺有人叫他,他看到他的父母親還有親戚,都是已經往生好幾年的人,在向他招手。他覺得那個境界很美,正想要跟過去,就在這個時候,他聽到師父的聲音在叫他:「你要回來,慈濟還有很多事沒做完。」他想:「對啊!我還有事沒做完。」他立即回過頭來,然後就醒了。他常常跟別人分享說:「經過這一次經驗,已經不怕死了。」

  《梁皇寶懺》裡面有一段文章描述,人的第八識脫離身體之後,業道就會現前,必須注意不要輕易被境界吸引。當你的意識離開身體之後,會看到你所愛的人、你的親人在呼喚你,倘若跟著他去,就隨業而轉了。

  經由這位弟子從死神手中又回來的分享,更讓我印證佛經裡的道理。所以業識脫離身體,並不是件可怕的事。最重要的是,還活著的時候,我們應該利用有形的身體,盡本分真正做一些該做的事,活出生命的價值。

  問:您在養父往生時如何看待生命?  

  答:這件事情,促使我認清生命的價值。我的童年時期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吃飯只能拌鹽巴,幾乎天天躲空襲,我深刻感到人類相互殘殺的悲哀,心中充滿疑問,有很多的「為什麼?」光復之後,民生經濟漸趨繁榮。就在這種平安穩定的日子,父親突然間發生腦溢血,一個很健康的人,一下子就倒了下去,二十四小時後宣佈往生,同時也在二十四小時內就出殯了。雖然送葬的隊伍頗風光,但是送出去、埋葬好大家就回來了,使我驚覺人的生命是這麼危脆短促,一口氣不來,什麼也沒交代,就這樣走了。到底生命是怎麼一回事?

  所以,我開始去追尋生命的源頭,因此走入了宗教。參訪天主教,也參訪基督教,然後一位朋友帶我去寺院,為父親舉辦七天的法會。這七天中法師在前面誦經,我在後面跟著讀經,每一句都打動我的心,使我明瞭世事皆無常,這種無常更讓我深深覺得生命很寶貴,要好好把握珍惜。至於該用什麼態度在人間生活,要用什麼方式活出生命的意義,我開始深入思考這個問題。

  即使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所愛所奉獻的對象也只不過是少數人,有情有愛又是這麼痛苦,談情更是何其短!父親往生時才五十一歲,從我懂事到他往生的這段歲月何其短,因為父親很疼愛我,所以他往生了,我好幾天都哭不出來,苦到極點,心都是空的。等到靜下來後,看到什麼都想哭,聽到什麼都覺得很痛苦。所以說談愛何其苦?假如一個家庭給我很多的愛,可能最後我還是會很痛苦,因為再親密的家人,也終有分離的一天。

  所以我覺得這樣的人生不值得!雖然付出這麼多的愛,也得到這麼多的愛,但是生命的意義究竟在哪裡?因此我認為,與其把愛局限在小小的範圍裡,不如把愛擴大付諸於大地眾生,才能真正輕安自在。父親往生這件事,對我的「生命價值觀」影響很深遠。

  問:曾有修女來拜訪師父,表示佛教是獨善其身的宗教?

  答:一般人都以為是獨善其身,其實佛陀的教義是兼善天下。獨善其身應該解說為自愛,自愛以外其實可以兼愛別人,所以佛法真正的精神,除了信佛,最重要的是要學佛,學佛陀的愛與智慧。

  問:當時修女這麼說時,您如何回答?

  答:當然我很贊同他們的博愛精神,但是我知道佛法的慈悲是普愛天地萬物,不只是愛人類。博愛是愛人,當然我很敬佩以人為本,不過慈悲是無微不至的愛萬物,不忍眾生苦,不忍吃眾生肉,這就是一種慈悲的表達。

  問:當親人臨終時,我們如何跟他說法?或是要做些什麼事?

  答:最好是安慰他要放心,不要哭哭啼啼,這樣會讓他更掛礙,更難捨更掙扎。要勇敢面對他,雖然自己心裡也很難捨,仍是要提起精神安慰他,不要讓他掛礙。所以佛教徒為臨終者念佛,就是為了營造安詳平和的氣氛,使大家的心都有依靠,臨終者也能安心的走。

  問:念佛也可以轉移自己當時的情緒。不過好像很難做到?

  答:如果沒有念佛,大家就會哭哭啼啼,讓家裡瀰漫傷心的氣息。面對親人臨終時,應該是哀而不傷,雖然哀痛,但是不要感傷,要保持祥和。讓臨終的人安安心心的走,那麼他會很輕安而自在。如果臨終時有掛礙,捨不得,他就會很痛苦。

  問:家中的子女有不同信仰,面對父母臨終有不同的意見而起爭執,這要如何處理?

  答:這就是剛才所說的,不要讓臨終的人有掛礙,要讓生者心安,亡者才能靈安:生者不安,往生者就會不安,會很掙扎、很掛礙。所以念佛的好處就是大家一起念,即使有至親至愛的人來了,就不會打擾往生者,可以讓他安心的離開。

  滅苦之「道」

  問:醫院是最多病苦及生死交集的地方,師父是不是用這樣的地方做道場,讓志工及所有人見識到苦、集、滅、道,體會人生的道理?

  答:的確是如此,醫院就是觀生死的道場,可以讓人明瞭生死的真諦。有很多看不開想不透的人,只要來醫院當志工,就會知道生老病死是怎麼一回事,因而化解了煩惱。每位病人都是一本曲折感人的劇本,都是活生生的教材。

  其實不只醫院是道場,生活中無處不是道場,只要時時多用心,就能體會生老病死的真諦。

  有一位海外的慈青分享他的心得:「在解剖大體時,我看到人的內臟跟動物一模一樣。」他說在國外看到的解剖是不尊重,剖開了看一看有什麼,就扔在一邊。而在慈濟,大體解剖完很細心,看了之後再把它放好縫合,讓人覺得很溫柔、很有愛心。他說本來一開始很害怕,念頭一轉,後來就覺得很美,還說回去就要填寫器官捐贈及大體捐贈表。

  問:國內、外從事大體解剖課程的差別在哪裡?

  答:觀念想法不同。在國外認為人死了就是一具沒有用的廢物,反正是要燒掉的,所以缺乏那分尊重與愛的觀念。在慈濟,除了愛之外,還有尊重及感恩,我們把大體當成老師,所以解剖時很溫柔、很尊重。教育就要像這樣,這真是一個道場。

  問:師父當初創辦醫院時,是否就是如此規畫?

  答:很久以前我就說「醫院即道場」,然而有人說我只蓋醫院和學校卻不蓋廟,是修福不修慧,其實,醫院就是觀生死的道場。從前一些老修行人拿著人的骷髏天天看,作白骨觀——人死了只剩一堆白骨,沒有什麼。

  我們在醫院裡就能做生死觀,蓋醫院就是讓大家一起來投入,從工作中學到生命的價值觀,生與死的真諦。成立醫學院及護理系也是一樣,希望啟發這些孩子把內心的愛表現出來,將來當一位如白衣大士的護士,或是看病救苦的大醫王。

  佛陀被稱為大醫王,因為他能治療眾生的心病,所以對醫學系或護理系的學生,我們要啟發他們用愛來看待生命,使他們將來面對身心的病都能治療。所以說,學校也應該是一個道場。(摘自一九九九年《證嚴法師衲履足跡·春之卷》)

  《生死問答之二》

  正確的認知死亡

  死亡是人生的終點,人最惶恐的就是這件事,所以「死」才真正要用心學習。如果對死亡有透徹、正確的認知,知道死後靈魂脫離是非常安然的境界,就不會對「死亡」感到恐懼。

  問:佛教教義中,是否有往生八個鐘頭內因尚有意識存在,所以絕對不能移動遺體的說法?若有,在什麼情境下可以移動?

  答:一般人只曉得人有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其實,還有第七識及第八識。

  第六識就是意,也就是想。「想」字為「心」及「相」的組合,當身體和外境接觸後,「心」會與「相」應合,所以稱為「想」。但是離開外境之後,心中還是留有記憶,會不斷的造作念頭,名為「思」,這是第七識。「思」字為「心」上有「田」,即心靈上的耕耘,也就是有所造作之意。第八識,就是一般人所說的「靈魂」,佛教中稱為「業識」,醫學上則稱為「基因」。

  人往生之後,雖然六識已經不起作用,但是第七識仍然還在,約於八個小時內會漸漸退去。所以,人往生之後,應該避免「哭路頭」的民俗,親屬們最好不要在亡者周圍哭哭啼啼的,要盡量讓他保持安詳才是。有的人往生之前,心中掛念著未見到某個親人,當親人趕回來時,有時亡者會因此而流下淚來,這是因為人往生後,第七識尚存之際,雖然身體已經無法動彈,但因為見到親人而心生激動,散發出最後的能源,所以產生流淚、流血的現象。

  有時亡者七識雖然已經消退,但是第八識仍留在身軀。在這個階段,亡者尚未投胎,也因執著身軀不願離開,名為「中陰身」,即平常所言的「靈魂」。例如,街頭的無名屍一旦被親人所認,有時會出現七孔流血的現象,由此可以推測他的第八識還存在。因此,中國人有做「頭七」的習俗。

  人往生後,六識已不起作用,只存第七、八意識。假如捐贈大體或器官是出於亡者自願,那麼為了醫學上的需要而為亡者身軀做處理時,亡者的意識不會覺得難過,肉體上也不會感到痛苦。甚至處理的人也可以一邊這麼說:「你的肝可以救人、你的胃也可以救人……」讓亡者的意識更增歡喜。

  假若捐贈大體或器官不是出於自願,那麼處理過程中,他多少會有所掙扎,因為人最執著的就是自己的身體,哪怕是死了之後,還是同樣的執著。當然願力會提升意識,自願捐贈大體或器官的人,在往生之後,就會因為自己的願望圓滿而心生歡喜。

  問:大體捐贈者往生後,遺體需爭取時效進行防腐處理,但常有家屬要求把遺體運送回家,讓他們做告別式。請問在佛教上「告別式」的作用是什麼?可以用相片代替遺體嗎?另外,「頭七」時也可以用相片代替嗎?

  答:告別式的作用,是讓往生者的親人及朋友瞻禮、追思,對於進行告別式或頭七是否一定要有遺體,正信的佛教徒並不掛礙。

  問:遺體火化是否需要整個遺體一起燒?因為解剖課程長達四個多月,先解剖下來的部分,是否可以先火化?還是要等到課程結束後再一起火化?

  答:第八識一旦離開身體,這個身體已經沒有什麼了。所以,是不是等到課程結束後再一起火化,並不是很重要。「大捨無求」,既然捐贈者都已做出了大捨,必定是無所求的。

  問:捐遺體或器官有沒有違背佛教的教理?

  答:佛教的流傳源遠流長,經典、文字等等,歷代難免都有一些不同的說法,我們離佛陀時代已經兩千多年,其實並沒有看到往生後多久不能移動的記載。

  在佛陀「本生經」裡,記載他過去如何獻身救度眾生,甚至投崖飼虎、割肉喂鷹,這就是他的心願。如何達成心願是最重要的,有心願就是歡喜,能達成心願時更是歡喜。

  問:請教上人對遺體捐贈的見解?剛往生時神識還在,往生者不會感到痛苦和害怕嗎?

  答:一人的器官可捐給很多人繼續使用,對己身無損,又可利益他人,何樂而不為?「發願圓願」,只要有願就不苦不怕。

  問:人往生八小時內不宜觸動,如要捐贈器官有無衝突?

  答:不衝突。因為發願捐贈器官的人,在往生後知道自己的器官又發揮功能會很高興,不能移動是對大部分沒有「願」的人而言,目的在讓他們能安靜聽佛號而不起瞋心。

  問:信仰是讓我們心中有所皈依,信佛就要對教主有尊重、謹慎、虔誠的心,「信為道元功德母」,但要如何生起信心呢?

  答:就是要對教主相當相信,不只是相信,還要作為心靈的依靠,依靠佛陀所說,人往生後心靈便有所皈依。譬如我們相信人死之後有靈魂,靈魂隨著平常的業障輪轉,我常說生不帶來,死下帶去,唯有業隨身。

  日常中有謹慎的信仰,就會自我約束,這就是最好的人生,到了人生最後時也就不會惶恐。假如在身體健康時不懂得接觸宗教,也不認識宗教,那他的身心往往是迷失的。面臨生死關頭時如果有信仰,及時有善因種子種在意識中,旁邊又有很多助緣去培養這顆善良的種子,臨終時就不會惶恐。

  問:有人往生了,要為他念什麼經?

  答:我覺得念《心經》最好,因為「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我想這是最重要的。這不只是口頭上念了二百多字就有功德,最重要的是要用得上,我們用上了,天天都能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所以,真正的要用得上,要不然對往生者來說,他看到家屬們那樣的苦,那樣的悲慟,他的靈也不安。

  有人往生了就哭哭啼啼,這邊(這一世的親人)在哭,其實那邊(下一世)已經在歡喜的說:「恭喜,你又生了。」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在世時彼此如何互愛互動,互相的照顧,互相的感恩,互相的祝福,互相的成就,這是最重要的。等到死了以後才來呼天搶地,這就有些多餘,反而讓往生者心不忍,而且掛礙更多。

  問:生死事大,「如何生、如何死」是非常重要的人生課題,到底我們要如何學習呢?

  答:學佛就是要學得「生死自在」,人生本來就是「來就來,去就去」,非常自然。死,不過是熟睡了,也睡得長久些,所以說長眠。長眠應該是很輕安的境界,就好像人白天做事很累了,晚上想好好的睡一覺,只不過最後這一覺睡得長一點罷了。

  以我們的立場看往生的人,認為他是永不復見了。但就他個人而言,是進入輕飄飄的境界,隨著心靈的輕安尋找有緣的父母,又會再到下一世去。

  問:何謂「人身難得」的真義?

  答:生為人身,非常難得,必須具足很多因緣。佛教說的六道輪迴,是生命結束後,捨此身又投彼身,但是否投為人身,真的很難把握。即使投生到「天道」,那裡只知享受天福,不知人間疾苦,既無追求真理的心,也無造福的機會,一旦福報享盡,還是要再墮落。若是到畜生道、地獄道或餓鬼道,真是苦不堪言,除了苦之外,也沒有時間或環境能聽聞佛法,體會真理。而在人間,可以看盡人生的苦相,啟發我們的道心,所以,學佛者要把握難得的人身,珍惜世間緣,來時善盡本分,去時了無遺憾,這樣的人生就有價值。

  問:我這一生沒有做虧心事,為什麼會生病?

  答:這不是此生的問題,說不定是在過去生中所造的業力,也說不定是這一生中不知不覺埋下的病因。不管是前世因或是今世果,總是要泰然接受。有病時,要看醫生接受正確的治療,假如還不見效,盡人事後就聽天命。但病重時不能想要自己了斷,人本來就是不斷受業,在人生最後的時刻又再造業,這樣的業可能會重得足以墮入地獄。人與人之間需要圓滿的緣,不管是好緣或壞緣,總是要好好接受,等到該報的恩都報了,該還的債也還了,再安心的離開人間。假如一味逃債會更還不清,業拖得愈多,果報就愈可怕。生病也是一樣,歡喜接受就不會有那麼多埋怨與不安。

  問:未進入慈濟前,一心修持淨土,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加入慈濟後,很贊同慈濟的精神,但聽說師父不鼓勵大家到極樂世界,這讓我感到進退兩難?

  答:不是不鼓勵,反而更希望生活中每個當下就是極樂世界。要往生極樂世界必須有資源——善根、福德因緣具足。心淨即土淨,歡喜心就是淨土,以佛心為人群奉獻,為社會服務:用佛心看人,人人皆是佛,則處處是浮土。家庭淨土、生活淨土、人間淨土,當下就是極樂世界。反之,如果放下一切,什麼都不做,只一心想往極樂世界去,這是消極的信佛,這才是我所不鼓勵的。

  問:因幼兒園交通車起火而喪生的幼童家屬,前來請問上人孩子們往生的去處?

  答:十多年前,我俗家的弟弟在軍中遭人誤殺往生,家人原諒對方,並以愛化解心中悲憤:數年前遭人綁架撕票的陸正,他的父母放下怨尤,以健康積極的行動紀念愛子。所以,別讓一樁無法改變、已經過去的事實,使整個家庭深陷在愁云慘霧的苦境中,要早日打開心結,迎接亮麗的陽光。

  孩子們純淨如一張白紙,他們是集體菩薩的示現,因為他們遭受的苦難,引起社會大眾的重視,讓有關單位重新檢討,許多孩子將因他們而獲得更健康、更安全的生活空間。「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孩子們的生命雖短暫,卻犧牲得有價值、有意義,所以,他們絕對會往生到好的地方。假如想念孩子就念佛號,將念孩子的心,化成念阿彌陀佛救人的心。

  問:九二一地震後,罹難者家屬請問上人:「我們能為往生的家屬做些什麼?」

  答:家屬能為往生者所做的最好的事,就是不要因煩惱而傷了身體,尤其要照顧好自己的心。在瞭解人生無常之後,要為人群多做好事,讓社會多些好人,這樣家人的犧牲,所換來的是社會一股好的力量,這對往生者而言就是很好的功德。

  天災是很無奈的,一般人說「命運」,佛法是說「業力」,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世間人本來就是來來去去,有人先來後走,也有人後來先定,我們要接受這是自然的事。

  如果找不到親人的遺體,也不要那麼掛礙和遺憾,他們的意識(靈魂)既然已經脫體,生者就不要再掛心,要虔誠祝福他。人生最痛苦的就是身體,沒有了身體,就一點苦都沒有了。父母不要為了往生的孩子而心痛,如果孩子很孝順,那樣他會很不安。

  問:有位會員的兒子,因車禍往生,雙方因賠償問題懸宕未決,而無法讓死者入土為安?

  答:何妨息事寧人,這並非在賣兒子的命,應該以德報怨,才能將功德回向子孫。

  問:有位先生的父母在三年內相繼往生,此後,他不時夢見父母,心中不免懷疑——如今父母是否過得不好?能否為父母做些什麼?又如何解眾生苦?

  答:何不從自己做起,自身之苦不能超脫,如何能心繫眾生呢?世間事純屬外境,是用來自我警惕,非用於牽絆己心。以夢境來說,夢就是夢,醒來時,所面對的就是真實的人事,若一直停留在過去的夢中,就失去了現在。欲解眾生苦,猶如失火時,快去救火最要緊,一瓢水或許無濟於事,但已盡了一分心。

  問:癌症病人要求幫他們早日離開人間,以解脫煩惱,這時該如何是好?

  答:會要求解脫的病人,當時可能有著面對死亡的掙扎心態,我們能做的是讓對方把心放下,得到心無牽掛的自在。可以告訴他們,佛教稱死為「往生」——生是死的開頭,死是生的起點,這一期的生命結束之後,會往其它地方展開一段新的旅程。希望病患在面對死亡時,可以安然無懼。

  問:為什麼經由助念,就能令往生者的身體由僵硬變柔軟?

  答:生死是每個人一生中的大事,在臨命終時,多數人因牽掛太多而心生隍惑,內心也充滿對未知的憂怖畏懼,所以全身肌肉緊繃僵硬。

  輕柔的佛號就像一股清涼劑,能撫慰臨終者的心靈,使他們內心產生平靜安詳之感,因而捨去掛礙、放下緊張,安然的離開人間,身體面貌自然因全身放鬆而柔軟、安詳。

  答:最重要的是安撫臨終人的心靈,不是佛教徒也沒有關係,只要能讓臨終人安詳的離開即可。

  問:助念形式事宜。

  答:助念形式可因時因地制宜,無須執著特別的模式,只要做到「壯嚴、整齊、誠懇」就可以了。例如,有位慈濟委員的父親往生時,沒有誦經,只是將慈濟歌選唱得很莊嚴,那種肅穆慎重的氣氛就讓人很感動。在喪葬法事中誦經,最重要的是亡者家屬要用心瞭解經文的意義,若是唱慈濟歌選或佛教歌曲,以莊嚴的氣氛來啟發亡者家屬虔誠的心念,也是很好的方式。

  又如慈濟醫院第一任院長杜詩綿往生後,有位基督徒為他做了一首曲子,再由杜院長的一位朋友譜上詞——「佛光無邊」,這首曲子非常好聽,告別式時大家清唱這首歌曲,氣氛也非常莊嚴,杜院長的臉上還帶著微笑,家屬都很欣慰。而後,慈誠隊員身著整齊制服,莊重肅穆地抬著棺木繞行台大醫院一周(編按:杜院長曾任台大醫院副院長),很多醫師們看了,都覺得很感動。

  問:為什麼死前會有痛苦感?

  答:痛苦是心的掙扎。人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要離開人間,最怕的就是死。

  問:助念能否為人超度?

  答:這就要看助念的人平常是否守口業,行為是否端正受人尊敬,所說的話別人是否相信。若是平日的言行,活的人都不相信,如何讓亡者信服,況且,並非助念就能讓亡者解脫。

  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平日自己造作什麼樣的業,往生時就帶著這些業到來生。若此人在世時做盡惡業,至死都無悔意即使為他念佛也無濟於事:若此人常行善事,就算無人助念,也會帶著自己累積的福緣而去。

  問:父母往生,是否一定要做七?

  答:這是中國人表達孝思的方式之一。父母親辛苦地撫養子女長大,當他們過世一段時日後,子女因對父母仍是離情依依,自然就衍生出一番追思的儀式。當然,並非一定要用什麼儀式,但最好是日日都有追思之心。

  問:「超度」的意義為何?

  答:眼睛閉上以後,由不得自己決定要到哪裡去,一切都是隨著「業」力流轉。業就是造作,生前如何造作,死後就隨個人所造作之業而去。即使佛陀也無法扭轉眾生業,所以,何人能為誰超度?

  問:人死後火化,身體既然不存在了,則「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要如何解釋?

  答:佛教中有所謂「八識」,識,無形無色,所以火燒不掉,風吹不動。八識的前六識是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接觸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而起的分別。第七識,是「思」的作用,輾轉起心動念,便有所造作,而不論行善或造惡,最後盡皆收入第八識中。第八識又名藏識,也稱業識,業識是無形的力量,牽引人在六道中輪迴不息,所以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問:人死之後,到哪裡去?

  答:「未知生,焉知死?」把握現在最重要。睡眠即小死,在每個小死之間,發揮活著的使用權,才是最真實的。不知如何生活,只在乎死後,這種人生太空洞了。

  問:何謂解脫生死?

  答:放下現在的煩惱,就是最大的解脫。面對煩惱時能善解、知足、感恩、包容,如此自然遠離煩惱,而得歡喜自在。

  問:我們何時才能解脫,往生淨上?

  答:學佛就是要學「當下就是淨土」,現在能解脫,現在就是淨土!《阿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既然缺少善根福德因緣,就無法生在淨土,則因緣就在我們面前,不好好把握,卻使其空過,如此要往生淨土怎有可能?

  問:往生者的相片放在家裡是否會不吉祥?為祖先超度消災是否有效?一般寺廟的點燈及點眼是什麼意義?

  答:往生親人的相片是一種紀念,也有慎終追遠的意義,當然可以放在屋內。對祖先要尊重,不要迷信,超度若真有效,一次就夠了,為何又要每年都做,消災也是讓自己感到心安而已。人往生四十九天之內,就已投胎到他方去了,靈魂不會一直停在那裡等你超度,所以心要定,心定才能選擇正確的信仰。

  人生就像一個舞台,業力是自己的導演,每個人都依自己的腳本來演自己的人生。戲演完了,也就下台了,不要再去執著舞台上的角色,要捨此投彼,因為還有下一場的戲等著你。把握當下好好的去做好事,業力將隨著你的善惡而變化。

  點燈是因為佛陀時代沒有電,點燈才能看得見佛陀,道場有燈才會莊嚴,所以才有貧婆點燈供佛的故事,表示她無比的虔誠。至於點眼那就真奇怪啊!凡夫如何替何點眼呢?信佛就是要提升自己的智慧,不要反求迷惑。

  神鬼同道,神又稱福德鬼,等於現代的官與流氓。只要你正正當當,就不會去與流氓勾結,他也不會找你麻煩:只要你堂堂正正,也不用去求官府。糊塗人都是迷失在先,之後才覺悟,貪得一時的快樂,待失意時才來後悔,真覺悟的人則是當下就能覺悟。

  凡夫迷失於現在,又後悔過去:聖人則覺悟現在,解脫未來。

  人常是處在困境時才懂得反省,才知要惜福,但境界消失後,這分警覺心也隨之消失,內心時時又為外境所轉。我常說要「定」,定不是指打坐的時候沒有聽到任何聲音,要不被境轉才是真定。

  問:人往生應以何種方式處理後事?

  答:各個宗教都有不同的儀式。其實,人死已矣,儀式不過是讓在世者追思,在安在世者的心而已。至於喪葬日期,也無須執著,「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吉時」,不要忌諱時間犯沖這類的事,所說的犯沖,也不過是心理作祟,根本無有此事。

  問:佛教常說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也常要我們發願,到底是要隨緣還是隨願?我兩、三年前發願,此生結束後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近又想去彌勒淨土,可是想到自己習氣很多,可能還沒度別人,自己就先到地獄了,所以很困惑。

  答:怎麼這麼想不開呢?發願就是立志,人一定要立志,修行一定要發願,至於發什麼願,必須多用心。其實西方極樂世界只在於「心」,彌勒菩薩的「菩薩訓練場」即在人間,只要用心,當下就是西方:只要立志去做救人的工作,慈濟就是菩薩訓練場。

  問:人將往生時,如何才能心無惶恐,很自在的談論死亡?

  答:逃避談論死亡議題是一種不正確的心態,為什麼一般人怕談死,是因為不明白生是死的起點,死是生的開始。不過,要對生死很自在,書面理論是一回事,真正的體會又是一回事。一般人常有一種恆常的習慣,以為眼前所見水遠都會如此,其實世間萬物都不斷在變遷中,只是有的變化很細微,難以察覺罷了。人的生命也是一樣,不可能停頓不變,生老病死是人人必經的過程。

  已往生的慈誠隊長林徽堂,他在生病時,仍不放棄生命的使用權,不只口頭上說說,是真正身體力行。當人家問他:「你以後要去哪裡?」他說:「回來慈濟!」他說得很輕鬆,一點都不掛礙。這就是佛經裡說的「臨命終時,心無貪戀,意不顛倒」,活著時盡力付出,到了最後該走就走,沒有惶恐,這樣的生命多有價值!

  問:上人往生後,慈濟怎麼辦?

  答:人人都問我這個問題,好像我大限將至似的。其實每個人都會定到人生終點,但是不要去想什麼時候會死,而是要常警覺人生無常,隨時都可能會死,所以要警惕自己,時時刻刻將生命良能充分發揮。

  問:「舍利」到底是什麼?

  答:「舍利」其實就是骨頭。之所以有一粒粒的「舍利子」,或如一朵朵花似的「舍利花」,是因亡者體質不同於常人,故在火化後會遺下不同形狀的骨頭。

  問:一位資深老師姊的老伴往生了,她極力為他誦經做法事,但不知這樣是否就已足夠,內心實在淒惶不安。

  答:一句佛號徹底不斷,如此簡單就好了。事實上,你心安,他就靈安,最重要的還是你自己啊!你們夫妻倆生活了大半輩子,長久以來你一直柔順夫婿,在他臥病期間,始終悉心陪伴照顧,可說已盡人事,而今先生先走一步,就祝福他快去快回吧!

  我曾看過一位大姊頭似的老婦人,在她七十多歲時,先生離開人間,喪事期間她就戴上紅花,既不請法師誦經,也對前來的客人說:「他時候已到,向我們說再見,我們就對他說好好的走,快點去啊!不要吵吵鬧鬧的吵死人,要讓他安靜的走。」老婦人的瀟灑,令我印象深刻,他們是對恩愛夫妻,感情很好,當時她已七十多歲,又是距今二十多年前的保守社會,這位老婦人能對至親的死看得那麼開,這使我十分敬佩。

  人天兩隔時,各人走各人的路就是了。他生前的作為,決定他的去處,我們自己的心要看得開,捨不得之類的各種煩惱都要放下。倘若你的心一直放不下,嘴裡念的經卻都是教你要放下,這樣的矛盾,如同你一直教他放心、好好的走,但同時卻又用線拉住他,這到底要教他如何是好?因此,不要沉浸在愛別離的痛苦中,應該出於理智之愛,好好看待、處理夫婿辭世之事,這才是學佛本色。

  問:泰國師兄師姊因有一會員在普吉島往生,慈濟人前往助念後得到很大的迴響,並經由當地一家報社大幅報導,所以很多人認識了慈濟,成為慈濟會員。故此師姊請示上人:不知助念的方式是否可行?

  答:助念可以,但是要懂得如何做,不能沒有原則。助念最重要的涵意是彼此的情感關懷,而且大家要瞭解念佛的意義,在啟發人人的悲心,體會世間的苦。

  問:聽人說必需求生淨土,才不會有隔世之迷?

  答:就因怕有隔世之迷,所以「現在」就要立定道心,才能心無退轉。據《阿彌陀經》所說,要往生淨土,必須七日之間心無雜念,但這談何容易!

  所謂「心淨即土淨」,淨土就在我們心中,離開心並無淨土可言。學佛不離世間法,離世如何覓菩提?苦難的眾生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能好好在人事上用心,將內心的污染去除,沒有貪瞋癡慢疑,如此心就清淨,心淨則無處不淨土。 

  問:人將往生的那一剎那,會見到許多親人及冤親債主,或變為菩薩的形象來接引他,到時候我們應該如何辨別,是否真是菩薩來接引呢?

  答:佛陀在「金剛經」中,明白的開示我們「不要著相」。人在臨終時會見到一些境界,那都是因為內心不自在的緣故。但是,有時候我們會遇見病危的人,在不甚清醒的情況下自言自語:「某某人來接我……。」等一類的話,這並不代表真的有什麼樣的境界出現,只是因為他本身無法接受死亡的來臨,使得身心處在游離的空間中,而有幻相產生。只要心中沒有雜念和執著,人的往生應該是件很自然的事,唯有自己在內心惶恐的情況下,才會因此感到痛苦。  

  問:涅盤是指人已經往生了嗎?

  答:涅盤是寂靜光明的意思。我常說「靜寂清澄」,靜寂就是寂然無聲,心很靜的境界。就像一面很清楚的鏡子,不論外面是什麼樣的境界,都不會影響到這面鏡子,都是一樣山來照山,水來照水,永遠明明白白,這就叫做「靜寂清澄」。

  寂光的境界,也就是安然自在、光明的境界,不受煩惱所困擾,就叫「寂光」,也可以說是涅盤的境界,不受世間種種來影響我們的心態和生活,是一種解脫的境界。

  問:守孝期可否剪指甲、頭髮或刮鬍子?為什麼為亡者助念後,亡者臉部的表隋會改變?

  答:在守孝期間可以修剪鬍子、指甲和頭髮。民間會有這種習俗,主要是以前的人,將父母往生的憂傷表現在外表,以此不修邊幅來讓人知道自己的傷痛,表達出對父母的報恩之心。守孝或守墓三年,都是表達孝思的一種方式,不過基本上是著眼於從前的農業社會,生活較悠閒。

  生活在現在,應依著現代的生活型態而有所演變,如果只執著過去,社會的運轉可能就無法順暢。佛教是正知正見的宗教信仰,引導人走向積極的人生。現代宗教強調哀思,哀思是用虔誠的心,積極安慰往生者的意識靈魂,稱為安靈。至於往生者臉上表情難看或是身體僵硬,這是由於心裡害怕,因為捨不去愛別離、貪、瞋、癡、埋怨、疑惑和惶恐,這些習氣一下子表達在往生後的剎那,因此內心呈現複雜的意識,所以身體會僵硬。

  如果在這個時候為往生者念佛,不要有其它聲音吵他,就能使往生者慢慢進入狀況,此時他的意識就很容易接受,所以有人對往生者說眼睛閉上,往生者就真的閉上,嘴巴要合起比較莊嚴,他也會慢慢合起來,因為他心安自在,全身就會軟軟的像睡著一樣,安詳長眠。  問:有人說除了吃齋念佛,還要多瞭解《無量壽經》,才能往生極樂世界?

  答:一般佛教徒都說「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我覺得要等到往生就太遲了,我們現在就可以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在人間,只要你所聽所看到的都是法,這就是極樂世界。在慈濟世界裡,所看到的哪一件不是法,哪一件不是讓我們很歡喜的事情,此即「立地是佛」。

  佛法裡所說的「念佛」,其實是念佛的法門,並非所有佛教徒都是修念佛法門,這是要看他的根機、根性,是不是喜歡、適合念佛。而念佛總比雜念好得多,所以,念佛只是要讓你消除雜念,多培養一些好的念頭,不要胡思亂想,念佛只是引導你入門,或是培養善念的一個法門而已。

  問:人一出生,八字是不是就已經寫好了?

  答:人是不是出生就有八字呢?其實人的生死是一定的,非由八字來定命。所謂八字可以說就是「業力」,過去世造了什麼業,就會牽引他出生在有緣的父母家裡,之後,本身的業力會一直延續,跟著他一輩子。所以,凡夫受業力的轉動,有好緣就能轉業,就能轉命,但是凡夫總是起起落落,因而被業所轉,聖賢人則能轉業。

  問:我的父親他們有三兄弟,在奶奶生前,除了糾纏要奶奶拿出私房錢外,並不關心奶奶的身體。奶奶往生後,我對叔嬸們一直有個心結,無法解惑,我觀察現在社會上很多人也都是這樣。請問上人現世報的因果?

  答:當然我們要很重視因果,我所說的因果是長輩要做給晚輩看。人家說「父母是孩子的模」、「養兒防老」,我也常說「父母是我們的堂上活佛」,將來期待自己的孩子用什麼形態對待我們,現在就要做模範讓孩子看。

  要去哪裡拜佛才會靈驗,其實我們堂上就有活佛,譬如祖父母或父母都是我們的堂上活佛,要供養佛菩薩,買很豐富的東西去拜,名稱上是在拜,其實,都是我們自己在用。佛菩薩不需要我們供養,但是我們要接受佛菩薩的教育。而父母是我們堂上的活佛,能供養父母是我們的福。

  你有父母,父母還有媽媽,即使叔叔們不想孝順,能多去關心、照顧奶奶,這是你的福。大家把福讓給你,你可以供養上兩代的長輩,讓下一輩的子孫看,這就是福,也才是真正的「養兒防老」。不要計較,做就對了,對叔叔等長輩我們不要有怨心與恨心,那是他們無福、做不到。怨是一顆種子,不要怨,只能跟他們說:「很可惜!」

  問:念哪一尊佛的佛號功德最大?

  答:不管是念阿彌陀佛或釋迦牟尼佛,目的是要念到心很寂靜。有人以為人往生時才念阿彌陀佛,或念阿彌陀佛這個人才能往生,其實,念阿彌陀佛會往生,沒有錯:念釋迦牟尼佛同樣會往生,也沒有錯:念觀世音菩薩也會往生,就是念彌勒菩薩也會往生,這都沒有錯。如果念什麼佛號後可以不會往生,那麼大家都想念。

  往生是「捨此生,投彼生」之意。有人說:「我為他念佛念兩、三天了,他怎麼還沒有往生?」這是時辰未到啊!新的父母緣還未成熟,就一直要他離絕舊緣趕快往生,這樣不是很無情嗎?我們應該要順其自然。至於念什麼佛號的功德最大?告訴大家,念得虔誠歡喜的功德最大。

  問:六道輪迴很可怕,希望往生後不要再來人間,只願從此解脫六道輪迴。

  答:事實上,真正的佛法要落實在人群中,必須發弘願、立大志,為普天下眾生付出,才是真正的菩薩道。以眾生為念,就沒有自己的煩惱,這才是真解脫,只為自己打算,就會自我墮落在煩惱中。

  問:病人往生的時候,能否為他皈依?對他是不是能有幫助?

  答:皈依需要病人平時就有皈依的意願,如此才有意義,而不是病危了才皈依。真正的皈依是心靈上的契合,爾後發揮功能,皈依者才會有感

  問:見病人未往生,不敢為他念「阿彌陀佛」,而改念「觀世音菩薩」,這樣對嗎?

  答:不要執著未往生時要念什麼,不能念什麼,這就不對啦!其實念什麼都沒關係,只要往生者聽到佛號聲時,彷惶恐懼的心能轉為安詳自在,就是對的。

  問:如何辦理喪事?

  答:喪禮簡單隆重即可,過度鋪張對往生者沒有任何意義。在喪葬期間,家屬最好全部茹素,也用素食來祭拜,以慈悲護生之心來祝福往生者。

  傳統的觀念,認為人往生後應該入土為安,並且要聲勢浩大、熱熱鬧鬧的辦場喪事。可是,我們有位委員卻將先生火化處理,這是家族中有始以來的首例,她起初擔心會招來反對聲浪,沒想到簡單莊嚴的告別式之後,整個家族都非常歡喜,有些長輩有感而發:「時代不一樣了,現在的喪禮應該像這樣辦得簡單隆重,以前那種吵吵鬧鬧的方式真的沒必要!」

  問:「拜天公」的意義在哪裡?

  答:記得小時候,大人們會在數天前就準備好祭祀用物,還特別交代小孩子不可隨便亂摸、跨越或是先偷吃等等,定了很多規矩,都是為了拜天公。所以,在我小小的心靈中,對「天公」非常敬畏,認為天公很偉大!進入佛門,從經文中發現天公會向佛陀頂禮,再繼續研究,才知道天公在佛教中稱為「釋提桓因」,是忉利天宮的天主,而「三界公」就是「梵天王」。

  天公與三界公都皈依了佛陀,因為佛的智慧超越三界,宇宙萬物的真理都在佛陀的智慧中,佛陀才是最超越者。我們對天公、三界公是不需「畏懼」的,不論拜天公或其它神祇,意義都在表達尊重,教人下忘民俗禮儀,也就是道德的存在。所以,我並不反對拜天公,但是不要殺生祭祀,只要以素果、清茶敬拜即可,以前的人伯得罪天公,所以對天公很恭敬。而佛陀心量大,普天之下沒有不愛、不信任、不原諒的人,所以我們不須畏懼佛,而應禮佛、敬佛。

  生命的對話

  之一:每天對自己負責,每天都毫無憾恨,如此就不會帶業往生。

  之二:凡事不悲觀,就能學得自在,學得能放下一切。

  之三: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親人的世緣已盡,我們就該歡喜的送他走,切莫用悲苦的心牽絆他。

  之四:生命在呼吸間,要深入探討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以及如何死得無所掛礙。

  之五:當下能超越人與事的煩惱,當下即是「了生脫死」。真正的生死自在就在當下,而非往生後的解脫。

  之六:人生無常,要好好把握寶貴的生命去付出良能。

  之七「草露風霜閃電光,堪歎人生不久長,有生有死皆有命,無來無去亦無生。」

  之八:生死是不自由的,誰都不知道我們來人間何時會往生,所以要把握人生的使用權,好好的利用有限的生命。

  之九:我們要有無常觀,居安思危,時時將心照顧好,做任何事都要謹慎、警覺,減少因疏忽而發生不幸事件。生命只有在使用時才有價值。

  之十:人要能透視「生之悲苦,死之解脫」。

  之十一:人生要有使命感,才不會空過人生,還要立願不斷回入娑婆,淨化世間。娑婆世界苦樂參半,但能體會人生之苦,才有機會去關懷別人。

  之十二:聚散皆是緣,與其哀傷悲淒,不如虔誠祝福往生者迎向新生。「覺情」才是菩薩的深緣。

  之十三:往生,往生!生是死的起點,死也是生的開頭。

  之十四:學佛路上要多結好緣,多做好事,否則一旦世緣盡了,將何去何從?「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多造福緣,善業就會帶著自己往生善處,繼饋走在菩薩道上。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章 生死皆自在,輕安見如來 -- 生死專題 第2頁:第二章 慈悲心,願再來 -- 生命的勇者
第3頁:第三章 因緣生,因緣滅 -- 生與死的故事 第4頁:第四章 了悟生死,解脫自在 -- 生死箴言
第5頁:第五章 喜捨娑婆苦,願得清淨樂 -- 生死問答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