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的社會再好,但總不能沒有黑暗與恐怖的一面,現實的人生再美,卻也不會沒有罪惡與痛苦的存在。唯有對於現實的社會不夠滿足,才會促進理想的追求,只有對於現實的人生發生了懷疑,才會驅使美化的創作。事實上,這種理想的追求與美化的創造,也就是我們人類思想的特徵,如果既然生而為人,卻仍沒有這種特殊的精神活動者,那他便是一個值得同情的可憐蟲!
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人家說,理想的社會或理想的世界,並以為凡稱之為理想的社會,一定是最完美而又最快樂的世界,因為人們每談起理想世界,總喜歡將基督教的天國或上帝城(TheCityofGod),西方哲學家摩爾(SirThomasMore,西元一四七八─一五三五年)的烏托邦(Utopia),中國《小戴禮記》中所載的〈禮運大同篇〉,和佛教淨土經中的西方極樂世界混為一談。其實,他們的境界,根本不同,而且相差很遠。現在讓我們約略地介紹出來,比較一下,究竟那一種理想社會,比較更為可愛些。
第一,基督教的理想社會︰一般不明白基督教真相的人,總以為天國是基督教的最後境界,其實不然,天國不過是基督教的轉運站,或者是避難所,天國雖然可愛,但其為時並不長久。耶穌在〈約翰福音〉第三章第十六節中說︰「神愛世人,甚至將神的獨生子賜給他們,使得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生。」這是說人類因為祖先犯了罪(係指亞當與夏娃的偷吃蘋果),所以我們的血液中,也在流著原祖先人罪惡遺傳的毒素,如果不是耶穌(上帝)放下來被人釘死十字架上,用耶穌的血來代替世人贖罪,世人便永無超生的希望。但是耶穌的死,只是代替信仰上帝的人們贖罪,信了上帝的人,死後可以等待機會進入天國,至於不信上帝的人們,死後便是地獄旅程的開始;同時,依照基督教「特選」的原則,即使信了上帝的人,如果不為上帝所愛,仍然進不了上帝的天國。所以基督教對人間社會的看法是非常可怕的,他們以為魔鬼與上帝是永遠對立的,人間始終有一半人民受著魔鬼的誘惑與統治。上帝為了戰勝魔鬼,便安排了一個「世界末日」的遠景,世界末日的開始,也就是耶穌再來人間的時候,耶穌再來的任務,一是為了那些信仰他的人──將死在墳墓裡的,全部喚醒,活著的人,全部救出,由天使帶他們進入天國;一是為了殺戮那些不信仰上帝的人們,發動大地震,掀起大水災,降下大冰雹,將整個的地球全部翻身,一切的生物全部毀滅,使得那些他所討厭的人,生活在死寂的狀態中。然後他便回到天國,與那些被他接去的信徒們,共同生活一千年。一千年之後,靜極思動,耶穌(即是上帝)便又帶著他所統治的子民,來到地球,在耶路撒冷建築一個上帝的城巿,人民自己造屋,各人勞動耕種,人人都信上帝,上帝就統治他們。上帝並且又把那些魔鬼和被魔鬼誘惑的人們,再度從靜寂不堪的死牢裡放出來,上帝的城巿,也就再度受到魔鬼的攻擊,但上帝最後卻戰勝了魔鬼,而將他們全部逮捕,加以審判,判決之後,便永遠關進煉獄,稱為「永火」,被選的子民,則稱為「永生」。從此,上帝的城巿便不再有戰爭和罪惡事件的發生了,上帝的子民,也不會擔心有死的可怕了。但是,耶穌沒有想到,我們所住的地球,既有它的出現,必定也有它徹底瓦解的一天,這個瓦解的時日,距離我們雖是一個天文數字,然到地球在太空中發生變化而造成毀滅的那天,上帝的城巿,又向何處遷移?可見基督教的理想社會並不能永久常存。其次,耶穌也忽略了地球的氣候環境,地球上有熱與冷的痛苦,在地球的氣候狀態下,必定也會有疾病細菌的繁殖,所以上帝的子民不能擔保不害病。再說,在上帝的國度中,還要人民去勞動服務,造屋與耕種,豈不又有勞苦的感覺?最不合理的是上帝的翦除異己而違背了人性,魔鬼雖然可惡,但是受了魔鬼誘惑的大眾是無辜的,只要誘導得法,當了土匪的人,未嘗不能改邪歸正,比如一群羔羊被惡人騙走,我們只能說惡人的可惡,總不能遷怒於羔羊吧?因此,上帝理想國的基礎是築建在不平等的觀念上的。餘如上帝的城巿是永恆的,上帝的地獄也是永恆的,這也說明了上帝的理想社會,是在永久不能統一的對立狀態下形成的。
事實上,基督教的理想社會,只是向牛角尖裡找出路罷了。這是猶太民族的思想路線,同時也是徹底錯誤的思想路線,基督教吸收以後,作為教理的經緯,共產主義的馬克思吸收以後,則成為其社會主義的原則。其兩者對照,英人羅素為之列表如下︰
我們無意攻擊基督教的教義,但是本質不夠健全,路線不夠正確,為之奈何!
第二,摩爾的理想社會──烏托邦︰烏托邦是摩爾所寫的一本書名,其中描寫一個叫作希斯羅得的水手,在北半球有個島上的所見所聞,這個島上的社會情態,有點像柏拉圖的「共和國」(Republic)也有點像「大同社會」,現在且從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上,抄錄幾段在下面︰
「烏托邦中,有五十四個巿鎮,都是地位一樣,只有一個算是首都,……所有私人住宅,都是一律,……門不設鎖,人人隨時都可進去,……每十年,人民變更住宅一次,使得民眾不會發生房屋私有的觀念。……在鄉村,有田莊,每一田莊,不下四十人,包括兩名奴僕。……工作時所穿的是皮革或獸皮,一套可穿七年……每家自己製衣。」
烏托邦中人民的日常生活是︰「每人每日工作六小時,午前三小時,午後三小時,夜晚八時大家就寢,睡眠八小時,每晨,大家都去聽演講,晚飯後則遊戲一小時。」
他們「在家裡用膳是允許的,但多數人都情願在公共食堂會餐。」
「其中也有對外貿易,意在得鐵。……男女都要學習打仗,……他們可以僱用傭兵。……奴僕是犯了大罪的人而所受到的譴責者,或外國人因逃亡而被役使於烏托邦中者。……在他們之中,有許多宗教,而互相容忍。如有病人而不能治好時,則勸病人自殺。」
在這本書中,主要是在歌頌共產的優點,但是依照上面所摘錄的幾段內容看來,所謂理想,也只是徒有其名而已,甚至還不如陶淵明的世外桃源來得美麗,最多也只是儒家理想大同社會的初步實行,在烏托邦中,有奴僕,這可以說是西方思想的特徵之一,即使在基督教的信念中,耶穌的信徒也不過是上帝的一名奴僕而已。在烏托邦中,也會和外邦發生戰爭,可見烏托邦本身雖然安靜,但是它的環境卻不能保證為絕對的安全。而且烏托邦的和平,也僅是世界上的一個局部現象,所以離開中國主張的「大同世界」還差得遠。其實,烏托邦的形成,不過是古希臘巿府政治的一個美化,卻談不上是人間的理想社會。所以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大多數的人們,對於烏托邦的實際情況是不夠瞭解的。
第三,大同世界的理想社會︰大同世界是中國正統思想的最後境界,也是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的最終目標,這在世間法中,直到目前為止,要算是最完美,也最可能做到的一種理想社會了。雖然〈禮運大同篇〉的前半段,中國國民,多半已經熟悉,但是為了便利分析起見,筆者仍舊將它摘錄出來︰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為大同。……
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出,「天下為公」要比烏托邦的僻居一個小島,而有強鄰壓境的危險,安全得多,也美滿得多。「選賢與能」要比上帝之城的獨裁統治,民主得多。「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要比耶穌基督的「特選」方式或只愛信徒的態度,博愛得多,也偉大得多。「盜竊亂賊而不作」,要比烏托邦中人人都學打仗,時時準備作戰,安定得多了。由此可以證明,中國人的理想社會,要比西方人的設計,前進多了。但是,這是人間世的終極點,所以仍不能發揮人生的超越性和最高性,人間的社會再美滿、再理想,終也不能超脫生死和成壞的界限。如〈禮運大同篇〉所說︰「使老有所終」,人生的終點,便是死亡的起點,如果只講求現實的安樂,而不追求死後的慰藉,那麼對於我們短短數十年的生命,豈不感到悲哀和空虛?再說,在我們這個現實的世界裡,「鰥寡孤獨」和「廢疾者」的痛苦,也不是我們用人力可以避免或補救的。何況,我們這個地球世界,在天文學中的地位也極渺小,其壽命數目之大,雖屬天文單位,但卻不能保證它的永不毀滅。所以,大同世界的理想社會雖好,那也只是理想社會中的一個過程,成者就是佛國淨土的一個階段。
第四,佛教的理想社會──佛國或者是淨土︰在佛經中告訴我們,諸佛的國土,數量很多,但是最為我人嚮往的,只有兩個:一個是西方的彌陀淨土,一個是兜率天的彌勒淨土。東晉釋道安發願上生彌勒淨土,廬山釋慧遠立誓往生彌陀淨土。往生西方的目的是花開見佛,享受淨土的樂趣,並可超脫三界輪迴,永不沈入生死苦海。往生兜率內院的目的,則在發菩提心,預備乘願再來,度盡苦海眾生。根據理想,彌陀淨土與彌勒淨土,本質沒有兩樣,依照現實,則出世與入世,兩者稍有差別,所以近世高僧,如太虛大師等,都願往生兜率內院,而表明佛教救世精神之偉大。
但是世間淺見人士,都以為佛教的人生,過於消極,因為學佛的最後目的是在超脫三界,離開這個世界,而不是來努力於這個世界的建設。事實上,離開這個世界是學佛的目的,建設這個世界才是學佛的手段。中山先生將建設一詞,分為心理建設、物質建設、社會建設和政治建設四類,並以心理建設為四大建設之首,那麼佛教的建設也是著重於心理建設方面的,並且是屬於純粹的和平建設。國家建設的目的,不外乎家給戶足,國富兵強,擴大至世界,則為大同理想的實現。
佛教的教化,是在使得人人各安本分,不但「諸惡莫作」而且「眾善奉行」,凡是有害於一切眾生的事情,佛教徒不會去做,凡是有益於大眾福利的,佛教徒則「從善如流」。如果世界上的人類全都成了「依教奉行」的佛教徒,不但人類可以和平相處,即使所有的動物,也都受著人的保護了。那時候不比「大同」更好嗎?可見佛教建設的路線,與儒家的遠景,是「殊途而同歸」的。不過佛教並不以「大同」的景象,為建設的終站,在此之後,還有更大的遠景,那就是斷煩惱、出三界、離生死,不但自己要離開三界的生死輪迴,更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跳出生死的苦海,所以佛家有「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弘願。
也許有人要說,這個世界雖然不如理想,總比連空氣都沒有的星球好得多。這話不錯,但是,佛經說「三界」猶如「火宅」,凡為有形相的世界,都不值得留戀,一切萬物,包括所有太空的星球,無時不在生滅變幻。至於人類,會病會老也會死,只有離開這個「火宅」,我們才會長生不老。也許又有人說,如果我們個個信佛,個個往生佛國,我們的地球,豈不變成闃無人煙的死星球了?是的,我們希望這樣,我們希望所有的眾生,個個成佛。人們貪戀於世間的五欲,好像一群野狗搶吃一具死屍,人類雖覺噁心不堪,群狗還以為是絕佳的美味,這實在是愚蠢所致的悲哀!我們如能早日離開地球,豈不比等到地球毀滅時,接受自然的分裂更為好些?
在此,必須加以區別說明者︰以上四種理想社會,就其本質而言,「烏托邦」是「大同」的孕育;基督教的「上帝城」是「大同」的反叛;佛教的「淨土」是「大同」的超越。就其方法來說,摩爾的「烏托邦」是以「共產」作為手段;基督教的「耶穌再來」,是以「暴力」造成革命;儒家的「大同世界」,是以「人類互助」作為步驟;佛教的「淨土」,則以「慈悲喜捨」用來接引。同時,除了佛教之外,其他三種,誰也不能做到永存不滅的地步,誰也不能擺脫生死老病的痛苦,所以除了佛教的淨土,誰也不能稱為最高最後而又最為完美的理想社會了。(一九五七年八月,刊於《人生》雜誌九卷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