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孔子曾經這樣說過:“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南懷瑾則認為,“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是人類最大的缺點,和最大的愚蠢。
人人都容易犯這個毛病。即使能夠注意,也總會在不經意時出現問題。任人唯親,是領導經常犯的一個毛病。愛的時候,千方百計的提拔,恨的時候,一棍子打死。愛恨交織是戀人之間常出現的問題。愛的時候,連缺點都是那樣迷人,恨的時候,他越對你好,你越討厭。丈夫與太太,也是這樣。
愛屋及烏是對“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最好的注解。
孔子說:“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這是人類常有的一種矛盾心理。關鍵是我們在生活中如何能控制好這樣一種心理。在愛時,不嬌膩,不縱持,不為日後的恨埋下隱患。
即使是教師,也不可避免的出現這種問題。對待學生時,成績優異的總是呵護有加,生怕出現什么問題,縱然犯了什么錯誤,也總是那么容易贏得諒解。而一旦因為某種原因變得不再讓你青睞時,往往又會因為一個小錯誤而讓你更生厭惡,雖未到“欲其死”的程度,也差不多。就像對那些成績差、品行差的學生,簡直無半點可是之處了,甚至看見就厭惡。
愛之欲給其喝蜜糖,恨之欲給其喝砒霜。愛與惡,猶如菩薩與魔鬼,其實很多時候只在一念之間。
騙你的是貪欲
與其詛咒騙子的狡猾和詭譎,不如低下頭來檢視檢視自己的心靈是否被一時的貪欲所蒙蔽。要知道,這才是一切騙術之所以成為“騙術”的根本!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過被騙的經曆。許多騙術,與其說是騙子高明,不如說是受騙者自個兒愚蠢。騙術之“騙”,要奏效,要百戰百勝,無不“落實”在受騙者貪圖利益、貪占便宜的心態上。
有一對賣服裝的兄弟在經營中常常借“耳聾”來促銷,很是發了一筆財。兩兄弟的辦法是,總是安排一個人扮演成商店的雇員去熱情地接待顧客,耐心細致地為顧客介紹某款衣服的特點。顧客覺得各方面都滿意後自然就會詢問衣服價格:“這件衣服賣多少錢?”
“雇員”這時就把手放在耳朵邊問道:“您說什么?”
顧客提高聲音問:“這件衣服賣多少錢?”
“雇員”這時才仿佛明白顧客的意圖,他立刻對顧客說:“十分抱歉,我的耳朵有些背,等我問一問老板。”
他轉身向裏邊的老板大聲問道:“老板,這件衣服賣多少錢?”
裏面的老板站起來看了看服裝,然後說:“72元。”
“多少?”“雇員”裝作沒聽清,又問。“72元!”老板此時變聲答道,很不耐煩的樣子。“雇員”回頭一臉笑容地對顧客說:“42元一件。”很多顧客一聽,趕緊掏錢買下這款衣服,然後匆匆離去。牢牢抓住了顧客貪便宜的心理,這對兄弟促銷的“騙局”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地得逞了。
在我們的生活經曆中,是否也有這種趁著“別人”的“耳聾”占了幾十、幾百甚至幾千幾萬元的便宜還欣欣然而去的“片斷”呢?如果有,那么八成你
也被騙過了,被事後想來並不高明的騙術騙了。
當我們意識到被騙後,往往會大罵騙子的可惡。然而,與其詛咒騙子的狡猾和詭譎,不如低下頭來檢視檢視自己的心靈是否被一時的貪欲所蒙蔽。要知道,這才是一切騙術之所以成為“騙術”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