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典故都勉勵世人,要培植善心,一心向善,只做好事,不做壞事,因為只有播種善因,就能收獲善果。
埋下惡種,吃到苦果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因深知因果的可怕和絲毫不爽,所以謹言慎行,戰戰兢兢,深怕自己墮入因果惡性的泥淖中,而芸芸眾生,因對因果的愚昧無知,不知慎因,等造了惡因,受了惡果,才後悔莫及!
《法苑珠林》裏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唐朝武德年間,在一個叫大寧的地方有一個叫賀永興的人,因為鄰家的牛踐踏了他田裏的作物,因此他就憤恨地用繩子將牛的舌頭勒斷了。沒想到,後來賀永興生的三個兒子,都是啞巴。有人可能認為,賀永興“把牛的舌頭勒斷”和他“生了三個啞巴兒子”之間,可能只是一種極偶然的巧合。但如果以“因果”的層面來看,這是一種極為快速的現世報。
我們可以想象,賀永興只因為牛吃了他的莊稼作物,就勃然大怒地將牛舌勒斷,如此血淋淋的行為,也可以想象得出這個人平時性格是如何殘暴。而如此小題大做的殘暴行為,實在有違上天的好生之德,因此本來已薄的福分,自然更加削減,終究得此報應。至於為什么不報在賀永興身上,而是讓他“無辜”的兒子吃到了苦果呢?這實際上牽涉到了極為複雜的“共業”和因緣時機的因素。一方面,父子本是一家人,都在“共業”的范圍內,雖然報在兒子身上,但其實也連累到了父親;另一方面,賀永興殘忍的行為,觸發或加速了已經時機成熟的果報,而他的三個兒子,在某個前世,也必定造了足以導致他們失聲的惡業!所以,可以這樣說,如果有人犯了像賀永興所為的同樣惡行,也不見得會在今世有相同的業報,畢竟,因果業報極其複雜,千差萬別,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賀永興和其兒子所受的“報應”,只是屬於在他們共業范圍內,於今世成熟的一個“特例”,而不是一種“普例”,但由這個故事所揭示的因果報應和所帶給我們的啟示,卻有著普遍性的意義。它警示世人,埋下惡種,必吃苦果,只是遲來或者早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