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種善因,收獲善果。楚莊王以他的寬容,在該名犯了錯的猛將身上種下了善因,贏得了這個人的心,最終在危難之時救了自己一命,有了一個好的回報。
培植善心,堅持行善有善報
《周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意思是
說,積累善德的家族(人),這個家族(人)就會有享不盡的福,如果積善之人今世享受不到,來生也必有正報(指本人);如果不積累善德(積惡),那么後世必定遭殃。
這和佛陀告訴我們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一樣的。事實正是如此。只要我們留心,就會發現,一個始終堅持做好事的人,不但自己可以得到好報,甚至能澤及子孫。
在中國的成語典故中,有不少就是涉及這方面內容的。例如京劇《奇雙會》的唱詞中有“結草銜環”之句,就是用成語典故來說明有恩必報和善有善報。它啟示我們,只要培植善心,堅持行善,就必有善報。且善報不但現世報,還可能恩澤後世。
究竟什么叫“結草銜環”呢?“結草”一典出自《左傳》。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晉國大夫魏武子娶了一個美麗的嬖妾,但沒有與她生兒育女。魏武子在尚健康時,曾對兒子魏顆說,我死之後你要幫我將這個嬖妾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生了重病,臨死前又對兒子說,待他死了之後,要幫他將嬖妾殉葬。
等到魏武子死去之後,魏顆將那位嬖妾改嫁給了他人,並沒有遵照父親臨終前的遺囑去辦。魏顆認為,父親健康時說的話是清醒的,可信;重病時神智昏亂,說的話不可信。所以他按父親清醒時的囑咐去辦。
後來,秦國發兵攻打晉國,魏顆率兵前往抵禦,與秦將杜回大戰於輔氏地方。正當仗打得最為緊張的時候,魏顆發現前方突然有一位老人帶著結草(即用茅草結織成的繩網)與杜回奮戰,一會兒就將杜回絆倒在地,秦將杜回便當了晉軍的俘虜。於是,魏顆率領的晉軍大獲全勝。
當天晚上,魏顆做了一個夢,夢見那位結草的老人對自己說:“我就是你所改嫁的那位嬖妾的父親。你能按你父親清醒時的囑咐去辦事,不拿我的女兒給你父親殉葬,我很感激你,所以以結草助戰來報答你。”
於是,後世便以“結草”作為報恩的代稱,表示生前受恩深重,雖死也要報答。這當然是站在受恩者的角度來說的,若站在施恩者的角度來說,那就是善有善報了。
“銜環”也是一個典故。《後漢書·楊震傳》記載:楊震之父名叫楊寶。楊寶9歲時去遊華山,看見一只黃雀被鴟梟(鷹鷂等猛禽類)搏擊而墜落於樹下,為螻蟻所困。楊寶急忙跑上前去將黃雀救起,帶回家中去精心地加以喂養。一百多天後,黃雀已經長得羽毛豐滿,不久後便騰空飛去了。當天夜晚,楊寶夢見黃雀變成了一位黃衣童子,特意前來拜謝他說:“我是王母娘娘的使者,之前得到您的拯救,萬分感激。”於是便贈送了白環四枚給楊寶作為酬謝之禮,並說:“令君子孫潔白,位登三事(官名),當如此環矣。”後來楊寶的兒子、孫子及曾孫等,果然都為官清廉而又顯貴。於是,後世又以“銜環”來表示報恩之意。當然,倘若從施恩者的角度來說,“銜環”也可以表示善有善報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