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報複的人,寬容或許是最好的回應
唐朝名臣狄仁傑待人寬厚,深得他的部下和民眾的愛戴。
有一次,武則天皇帝派宰相張光輔到汝南去討伐造反的李貞。由於老百姓
起義反李貞,李貞很快就被打敗,全家自殺。而李貞的兩千多名黨羽,全部被張光輔判了死刑。狄仁傑那時在豫洲做刺史,聽到了這件事,便打抱不平,連忙寫了一封奏章給武則天,說那兩千多個李貞的黨羽,不過是被李貞威脅,根本就不是存心造反,如果把他們統統殺死,實在是冤枉,也未免太殘忍了,因此請求寬免。武則天聽了狄仁傑的話,便把這兩千多人免去死罪,改罰到邊境去服役。
張光輔消滅了李貞後,自恃有功,便縱容手下士兵到處搶劫,鬧得民間雞犬不寧!狄仁傑看不過眼,就向張光輔提出抗議。
張光輔心裏很恨狄仁傑,一到京城就馬上向武則天進讒言,說狄仁傑的壞話。武則天誤信了張光輔的話,就把狄仁傑貶到複洲去做刺史。但狄仁傑畢竟是個有才能的好人,不久武則天醒悟了過來,又讓狄仁傑回到京城來做了大官。
有一天,武則天對狄仁傑說:“你在外面做官,成績很好;因為有人講你的壞話,我一時未察,才把你貶到複洲去,你要知道講你壞話的那個人嗎?”狄仁傑答到:“如果我有過失,就應該把它改掉;要是沒有過失,我的心已經很安樂了,何必要知道說我壞話的人呢?”由此可見狄仁傑寬厚待人的風度。
為人處世,無論你多么小心謹慎,都難免會得罪別人,更何況是那些剛正不阿的人。得罪了人,難免會被別人報複。面對別人的報複,有些人會奮起反擊,結果雙方之間的仇怨積得越來越深,越來越難以化解。其實,對待報複自己的人,寬容或許是最好的回應。如果你也和對方一樣睚眥必報,自己的境界不是也和對方一樣低了嗎?
對待爭執的人,將心比心是最好的化解辦法
清代中期,有個“六尺巷”的故事。
據說當朝宰相張英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鄰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英出面幹預。
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作詩勸導老夫人:“千裏家書只
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母見書明理,立即把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就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事情就是這樣: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對待和你爭執的人,將心比心是最好的化解辦法。將心比心,便是佛心。當你能設身處地地替對方著想,很少人會再與你計較。當你能像容忍自己一樣去容忍別人,你的人緣將好得出乎你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