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知枯榮,更要無分別
藥山禪師有兩個弟子,一個叫雲嚴,一個叫道吾。有一天,師徒幾個到山上參禪,藥山看到山上有一棵樹長得很茂盛,旁邊的一棵樹卻枯死了,於是問徒弟們:“榮的好呢?還是枯的好?”道吾說:“榮的好!”雲嚴卻回答說:“枯的好!”
這時來了一個小和尚,藥山就問他:“你說是榮的好,還是枯的好?”小和尚說:“榮的任它榮,枯的任它枯。”
禪師說:“榮自有榮的道理,枯也有枯的理由。我們平常所指的是人間是非、善惡、長短,可以說都是從常識上去認識的,不過是停留在分別的界限而已,小和尚卻能從無分別的事物上去體會道的無差別性,所以說:‘榮的任它榮,枯的任它枯。’”
無分別而證知的世界,才是實相的世界。而我們所認識的千差萬別的外相,都是虛假不實、幻化不真的,甚至我們所妄執的善惡也不是絕對的。好比我們的拳頭,當用它無緣無故地打別人一拳時,這個拳頭就是惡的;如果我們好心幫人捶背,這個拳頭又變成了善的。惡的拳頭可以變成善的,可見善惡本身沒有自性,事實上拳頭本身也無所謂的善惡,這一切只不過是我們對萬法的一種差別與執著而已。
欲擁有一雙佛眼,就必須知枯榮,懂得無分別的道理。懂佛法就有佛心,有佛心就有佛眼。其實,佛法世界就是要我們超出是非、善惡、有無、好壞、枯榮等等相對待的世界,佛法世界就是要我們在生死之外,找尋到另一個立身立命之所在。
人生要有追求,更要常知足
《佛遺教經》說: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傳說八仙當中的呂洞賓,有一天從天界下凡來,發心要救度有緣的眾生。在半路上,呂洞賓看見有個少年坐在地上流淚,於是上前問道:“小朋友,你為什么哭呢?遇到什么困難了嗎?”
少年歎了一口氣:“我母親臥病在床,家裏沒有錢請醫生來看病,我本來要出去做工賺錢的,可是母親又不能沒有人照顧!”
呂洞賓一聽,心裏很高興,難得世間還有這么孝順的孩子。為了資助這個少年,呂洞賓使用法術,把路旁的一塊石頭變成了黃金,並交給了少年。沒想到,少年卻搖搖手,表示不要這塊黃金。
呂洞賓心裏更是歡喜欣慰,這少年竟然還是一個不貪戀黃金的君子。“你為什么不要黃金?這足夠讓你們母子幾年不愁衣食了呀!”呂洞賓問。
“你給我的黃金,總有用完時候,我要你的金手指,以後只要我需要錢,手指隨意一指,遍地就是黃金。”少年一臉貪鄙。
呂洞賓聽了以後,感歎一聲,飄然遠去。
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永遠沒有盡頭。掙錢的,有了十萬想百萬,有了百萬想千萬,有了千萬想億萬;當官的,當了鄉長想縣長,當了縣長想市長,當了市長想省長;貪吃的想吃遍天下,貪色的想閱盡春色,貪命的想長生不老,貪名的想永垂不朽。
人就是這樣,越是擁有,越想索求,越是索求,就越墮落。
人人都有凡心,沒有欲望是不可能的,而且適度的欲望為公為私都是好事,但是欲望太盛,就會引發災難,小到個人是犯罪,大到國家就變成了戰爭。所以說,人不能無欲,但不可貪心,貪心不足蛇吞象,人活著一定要知足,只有明白了這一點,才能真正體會到幸福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