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心靈禪修書:放下,刹那花開 町原

心靈禪修書:放下,刹那花開 町原

第1節:前言(1)

[日期:2011-04-2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町原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禪宗無道,放下放下,才是我們所說的生活之禪在於生活的道理。生活的禪宗沒有任何道可言,生活的禪宗唯一的道就在於我們的生活本身。

  沒有任何道是永恒不變的。因為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佛。而每一個佛卻有著自己不同的心,和對這個世界不同的感悟。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我們任何一個人的禪宗之修,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忘記一切故事,忘記一切禪機話語,不要執著於這些,而是思考你的人生所經曆的,你的生活所感悟的--這才是真正的禪宗所在。

  佛窟惟則禪師,宋朝長安人,少年出家後,在浙江天台山翠屏岩的佛窟庵修行。

  他用落葉蓋屋頂,結成草庵,以清水滋潤咽喉,每天只在中午采摘山中野果以充饑腹。

  一天,一個樵夫路過庵邊,見到一個修道老僧,好奇地向前問道:"你在此住多久了?"

  佛窟禪師回答道:"大概已易四十寒暑。"

  樵者好奇的再問道:"你一個人在此修行嗎?"

  佛窟禪師點頭道:"叢林深山,一個人在此都已嫌多,還要多人何為?"

  樵夫再問道:"你沒有朋友嗎?"

  佛窟禪師以拍掌作聲,好多虎豹由庵後而出,樵夫大驚,佛窟禪師速說莫怕,示意虎豹仍退庵後,禪師道:"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樹木花草,蟲蛇野獸,都是法侶。"

  樵夫非常感動,自願皈依作為弟子。佛窟對樵者扼要地指示佛法的心要,道:"汝今雖是凡夫,但非凡夫;雖非凡夫,但不壞凡夫法。"

  樵者於言下契入,從此慕道者紛紛而來,翠屏岩上白雲飄空,草木迎人,虎往鹿行,鳥飛蟲鳴,成為佛窟學的禪派。

  一坐四十年,用普通的常識看,四十年是漫長的歲月,但證悟無限時間,進入永恒生命的聖者,已融入大化之中的惟則禪師,這只不過一瞬之間而已。在禪者的心中,一瞬間和四十年,並沒有什么差距。

  禪者的悟道中,他所悟的是沒有時空的差距,沒有人我的分別,沒有動靜的不同,沒有生佛的觀念(眾生與佛)。

  "雖是凡夫,但非凡夫之流",因為人人有佛性,真理之中絕生佛之假名,那有是凡夫非凡夫的分別?"雖非凡夫,但不壞凡夫法",禪者悟道,不破壞另有建立,不壞萬法,而已超越萬法了。

  當我們要相信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需要有相信的理由。當我們質疑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同樣需要有懷疑的理由。

【書籍目錄】
第1頁:第1節:前言(1) 第2頁:第2節:前言(2)
第3頁:第3節:前言(3) 第4頁:第4節:前言(4)
第5頁:第5節:我為什么而工作?(1) 第6頁:第6節:我為什么而工作?(2)
第7頁:第7節:我為誰而工作? 第8頁:第8節:誰是老板?
第9頁:第9節:誰是員工(1) 第10頁:第10節:誰是員工(2)
第11頁:第11節:忙等於心死(1) 第12頁:第12節:忙等於心死(2)
第13頁:第13節:碌碌無為為哪般 第14頁:第14節:淡定面對職場黑哨(1)
第15頁:第15節:淡定面對職場黑哨(2) 第16頁:第16節:如何做一個職場的常勝將軍
第17頁:第17節:正視自己(1) 第18頁:第18節:正視自己(2)
第19頁:第19節:別讓固執成為我們的墓銘志(1) 第20頁:第20節:別讓固執成為我們的墓銘志(2)
第21頁:第21節:工作就是工作 第22頁:第22節:讓工作充滿樂趣(1)
第23頁:第23節:讓工作充滿樂趣(2) 第24頁:第24節:認識生活(1)
第25頁:第25節:認識生活(2) 第26頁:第26節:你要成為誰(1)
第27頁:第27節:你要成為誰(2) 第28頁:第28節:六根
第29頁:第29節:煩惱源自欲望 第30頁:第30節:快樂的妙訣(1)
第31頁:第31節:快樂的妙訣(2) 第32頁:第32節:嘗試做個“放蕩女”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小軒的歌 发表于 2011-9-23 8:31:52
感恩町原善知識,很不錯的一本書,圍繞著追求”我的快樂"這個主旨,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生活的感知,對快樂的感受這條潛在的主線將內容展開。只是常常慨嘆,你我皆凡人, 這個“我”的快樂還是有限的,把“我”放下了,利益眾生,為眾生服務,才是真正得大快樂的大智慧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