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智雙運的教育
有一位小偷,受到老禪師的慈悲和智慧的感召後,抱持著感恩心,後來成為一位大護法。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只是有時會禁不起外境引誘而犯錯。若以智慧來開導,善良的本性仍會顯現。
禪宗有一則公案故事 有一位老禪師,在深山的草棚裏修行,在一個中秋夜,他靜靜地坐在那裏念佛,突然來了一個小偷。小偷翻箱倒櫃,弄得到處亂七八糟,但是只看到兩個銀幣,他拿了之後,就想從窗子跳出去。
老禪師明知有小偷進來翻箱倒櫃,不過他還是仍然不動。正當小偷要從窗子跳出去時,老禪師就出聲音了。他說:“小哥!有門你為何不從門出去呢?怎能從錯的地方來,又從錯的地方去呢?要光明正大從正確的地方出去啊!”
小偷乍然聽到這些話,大吃一驚!回頭看到老禪師,看他非常平靜又很誠懇的樣子,小偷才定下心來……。當他要開門出去時,老禪師又說:“小哥!你拿了人家的東西,應該要說聲謝謝啊!”那小偷聽了,心又是一震!貪念頓時掃除,趕緊回到老禪師的跟前叩頭、懺悔。
老禪師說:“同樣的東西,你用偷的有一個賊名;我用送的則對你有一分恩德,所以你要感恩。不要認為這是你的本領,要知道這是人家的恩惠啊!”老禪師用這種方法教育對方,從此他再也不當小偷了。後來,這位小偷抱著感恩心很努力地工作。事業有成後,還成為一位大護法。
這就是慈悲和智慧的教育。其實,人心都有善良的一面,只是有時會經不起外境的引誘而犯錯。我們若用平靜的心,以智慧來開導,往往對方善良的本性仍會複活。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常常培養歡喜心,以理智和感恩之心待人。如此,人生就會過得很快樂、幸福。
執著“名相”的傭人
自認聰明的傭人,誤解了主人“看門”的意思。他擅自作主將大門拆下,導致家中門戶大開、家當被竊。凡夫平常說:“要照顧好自己的心”,卻往往只在“名相”上打轉,沒有真正深入內心、啟發清淨的智慧!
在佛典中有一段故事 有一天,主人要出門時,特別交代守門的傭人說:“我這次出門,很多天才能回來。你要看好門戶,也要注意驢子,不要讓它走失了。”
傭人說:“一個人怎么能同時看守門戶,又要注意驢子的行蹤,這怎么做得到呢?”
主人告訴他:“你只要專心把門看好,將驢子用繩子綁住就行了。”
主人出門後,傭人就拿張椅子坐在門前,看著用繩子綁好的驢子和門戶。這時,村裏正在演野台戲,傭人聽到遠處的戲台傳來的鑼鼓樂聲,心裏很想去看戲;但是眼前必須看好門戶及驢子,無法出門看戲。
傭人想了一個自認兩全其美的方法 他將門拆下來,用繩子綁在驢子的背上,帶著門及驢子到戲棚下看戲。等到曲終人散,他才緩步牽著驢子走回家。此時,遠行出門的主人正好從外地回來,望見家中的淩亂情形,感到很憤怒!大門不見蹤影,連帶一些好的家當都被小偷搬空了!
這時,傭人安然自在、邊走邊唱歌地牽著驢子回來了。主人見了,非常生氣地說:“叫你看好門戶、注意驢子的行蹤,你怎么沒有守好本分事,讓門戶大開呢?”
傭人說:“有啊!你交代的事我都做到了。你看,門不是在這裏好好的嗎?驢子也在啊!有哪裏不對呢?”
主人很生氣地說:“我要你把門戶看好,不要讓小偷進去偷竊;現在門被你拆掉,小偷進去把有價值的東西都偷走了。你只看好門,有什么用呢?”
修行是從內心找出與佛同等清淨的本性,才是真正修行人的本分。但是凡夫卻迷失了,不知往自己的內心尋找本性,心念時時被外境所引誘、隨著境界打轉。所以,在人生道上生活得非常辛苦!
這個故事,描寫凡夫只執著在“名相”的心態,平常只會在名相上說:“照顧好自己的心”,沒有真正深入內心,尋找本性的智慧和清淨的大愛。
人生的道路是很簡單的,但是我們常常不去體會、不從正路走向目標而往往走向岔路,這就是平時欠缺了真正的用心!
做就對了
村民為了每天必須走五裏路送水供應國王飲用,感到煩惱不已!多次向村長抱怨、討價還價,希望能減少路程的裏數。有智慧的村長,運用妙法克服了村民心理上的障礙。
佛經中記載著一則小故事:古時候有一個小國家,在離皇宮五裏路的地方,有一個小村莊,那裏的水質很好,連生喝都很甘甜、清涼!
國王很喜歡喝這村莊的水,因此下了一道命令:“村裏的人,每天一定要送水來供給國王飲用。”此後,村民每天都依照命令,按時送水到皇宮。
但經過一段日子之後,每當他們想到要走五裏路時,腳就酸了、人也懶了。所以,全村的人就一起商討解決的方案。大家都覺得每天要來回送水,好辛苦啊!最後,村民的結論竟是集體遷村 離開村莊。
這村莊的村長很有智慧,就跟村民說:“請大家稍安勿躁!我去和國王商量一下,請國王把五裏路改為三裏路,這樣大家是否能接受?”
村民聽了很歡喜,都說:“若能把五裏路改為三裏路,這樣走起來就會比較輕松!”
這位村長就去向國王請求這項建議,國王很歡喜地說:“沒問題,只要村民能每天供應清涼的水,我就很滿足了!”
村長回來向村民報告好消息,說:“從今天開始我們繼續送水,因為五裏路已改為三裏路了。”村民聽了很滿意,每天又開始不斷地送水。
從五裏路變成三裏路,到底路程有沒有變短呢?其實,從皇宮到那村莊還是同樣的距離;只不過在名稱上感覺五裏路很遠,三裏路比較近,差別只在於名稱的不同而已。
這個故事,說明了人常常被“名相”綁住。聽到很多名相,就覺得懼怕;若名相比較簡單,就能歡喜接受。在人與人、人與事之間,只要我們能做得到的,都應盡力而為、趕快去做。對人不僅應表達出和氣,互相贊歎的風度,更要有“付出而無所求”的心態;不要在乎它是複雜或是簡單,只要我們做得到 做就對了!
我們處事,應該用簡單的心去面對一切複雜的道理。若能用簡單的心來接受,哪還有什么困難呢?菩薩道本來就很簡單,在於你是否願意去做?如果甘願做、願意做,就很簡單,一點也都不複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