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能自謙 外能禮讓
有位道士以自大的心態,來評斷一切事物;最後,被慧忠禪師考倒而認輸。相較之下,慧忠禪師內能自謙、外能禮讓,才是真正令人敬愛!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有一位弟子叫做慧忠。這位慧忠禪師,年輕時就很謙虛禮讓、才華洋溢。皇帝聽到他的行誼後,就邀請他入皇宮,與他下棋、吟詩,甚至一起談道問法。慧忠禪師一直抱著謙虛的態度,而且能明朗應對,非常有智慧。所以,皇帝也對他恭敬有加。
有一天,有位道士自稱天地宇宙間,萬事、萬物之理他都懂,要求見皇帝,以顯耀他的才華。皇帝知道後,請慧忠禪師來考驗道士的能力。
慧忠禪師謙讓地說:“他什么事都懂,但是我懂得卻不多。”
皇帝說:“以你所知的來考驗他。”
慧忠禪師就問道士:“聽說你懂得很多,天地萬物之理都了解。請問,你比較精通哪一門學問?”
道士說:“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作文、認字,還能算術、算命理,這些我都很精通啊!”
慧忠禪師就問:“你住在太白山,到底太白山是公、還是母的?“道士被這么一問,愣住了!雖然他住在太白山,卻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
慧忠禪師用手指著地,再問他:“這是什么呢?”
道士說:“土地啊!”
禪師蹲下去畫了一橫問他:“你懂得地上這一畫嗎?”
道士說:“那是一啊!”
慧忠禪師說:“土的上面多一劃,應該是王。”
爾後,禪師又問他:“三、七合起來的數字是多少?”
道士說:“三、七是二十一。”
禪師說:“你錯了!三加七是十,哪裏一定是二十一呢?”經過以上的問答,最後道士終於認輸、離開了。
皇帝向慧忠禪師說:“我有國家、權位,這都不是寶。最高興的是有你這位國師,你才是我的國寶。”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同樣是修行,但是要如何修行,端視自己的修養。
學佛要學習內修自謙,待人要有誠意,行為要端正,處事要謙虛,才是修行的根本。如果妄加自大,以為自己很了不起、什么都懂,有時往往會害了自己。
上述的道士,以自大的心態來評斷萬事萬物,是不是傷害了自己?慧忠禪師內能自謙,對外在的事物也能明朗應對,待人接物都很端正、誠懇,這才真正值得稱贊、令人敬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