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輕他人
一切要用心,對人必須尊重、愛護,不要輕視任何一個人,這才是真正照顧好自己的心;看世間處處皆學問,藉此警惕自我,提升品格,方是修行正道。
做人一定要懂得“尊重一切,勿輕他人”。因為一切眾生,皆有同等清淨靈明的本性,所以要平等尊重,如果在人我、事相上有所分別,往往會導致莫大的遺憾。
很久以前,在深山中有一個道場,有位弟子一直想到外面參訪,就向師父請假。師父問他:“我們的道場四面環山,你要往哪裏去?”這位弟子一時無法回答,師父就告訴他:“你回去想想,等到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時,再出門吧!”
這位弟子每天很努力地想,卻想不出如何回答,內心不禁生起一些煩惱,但是又不敢擅離道場。
有一天,他走到菜園去,遇到一位負責種菜的園頭僧。園頭僧就問他:“看你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為什么不高興呢?”這位弟子回答:”我想到外面去參學,但是師父問我:“我們的道場四面環山,要往哪裏去?”我沒有辦法回答,師父說我必須答得出來,才能離開。
園頭僧說:“這並不難啊!”這位弟子就問:“你能教我如何回答師父的問題嗎?”園頭僧微微一笑,說:“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這位弟子聽了,若有所悟地說:“有道理!”他很高興地到師父面前,如是一般回答師父。
師父說:“這個答案不是你想出來的吧!這是誰教你的?”這位弟子只好據實告訴師父:“是種菜的園頭僧教我的。”
當晚,師父把所有的弟子召集到大殿,然後升座向大家宣講:“種菜的園頭僧雖然每天忙於種菜、照顧田地,但在耕耘大地的職務裏,他能用心體會大自然的變化,更能從親手開墾、種竹的過程中,體悟到真理;這說明只要用心,處處皆是道場。”
這則故事很有啟發性。大多數人都覺得在山林中修行,能夠心靈平靜、安心修學;但還是有人會想四處去參訪。而老實修行者能用心投入,安住於淡泊的境界,內心平靜即天地寬闊,還有什么道理不能透徹呢?
所以一切要用心,對人必須尊重、愛護,不要輕視任何一個人,這才是真正照顧好自己的心;看世間處處皆學問,藉此警惕自我,提升品格,方是修行正道。
知識觀
凡事專心很重要,專心就必須多用心,理解之後就盡力去做,做了之後,才會有真正的體悟而有所得。
人都有求知欲,希望能博聞,讓智識和眼界都很開闊。但事實上,天下萬物能真正透徹了解的人有多少呢?
以前有位博學多聞的賢人,叫做王倪,有一天朋友來找他,聊天時問:“你可知道萬物的道理,它們共同的標准是什么嗎?”王倪說:“我怎么會知道!”
朋友又問他:“什么是你不清楚的事物呢?”他同樣回答:“我怎么知道!”
朋友再問他:“如此,天下的知識,並沒有一個共同的標准了?”王倪還是回答:“我怎么會知道!”
這位朋友感到很失望,因為大家都說王倪博學多聞,沒想到卻一問三不知。王倪看到朋友那么失望,就說:“你不必失望,我如果告訴你‘我知道’,可知其實就是‘不知道’?如果告訴你‘我不知道’,你能確定我真的不知道嗎?”
“世間的事情,往往沒有共同的標准。譬如:人若是長期睡在潮濕的地方,會得關節炎;但是,泥鰍住在泥沼裏,就很逍遙自在。”
“再說,人喜歡吃肉,鹿喜歡吃草,蜈蚣喜歡咬蛇,烏鴉喜歡吃老鼠……,各種動物都沒有一致的興趣,天下萬物怎么會有共同的道理呢?我又怎能斷言什么是對的?”
的確,若以常人的標准來看,希望有一間安穩的房子能遮風蔽雨,有一張好床能舒適入眠。但是,人人是否都這么想呢?
慈濟曾幫助過一位獨居的老公公,他原本住在破爛不堪的舊屋中,慈濟人本著大愛精神,幫他修理房屋、打掃環境,還買了一張新床、棉被、蚊帳等,希望讓老公公能住得舒適一點;不料,老公公竟笑著說,他難以適應新居;這是不是很不可思議呢?
天下不可思議的事情太多了,所以我們應該要守於道,孔子說:“得一善則拳拳服膺。”如此必能體會真理的內涵;反之若貪圖博聞,天下萬理又如何去透徹了解?
因此,凡事專心很重要,專心就必須多用心,理解之後就盡力去做,做了之後,才會有真正的體悟而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