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教師信眾問我:“現代的青年頑固、偏見,不懂'生活'、不會'思想',如何教法?”
我思索後告之:“在佛學院,我要求在生活上的訓練:要過如法、如儀、慈悲、無惱、法喜、禪悅的日子,與人相處時有我也有你,有入世也有出世,有原則也有包容,以全體為中心!用專制的方法訓練,用自由鼓勵他的思考,肯定其人格與尊嚴,否定其頑強與執著。
思想上的訓練:在不平中能心平,不滿中能自滿。 '道'要在生活中求,理中不可廢事,才能理事圓融,世間上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是由血汗堆積起來的。每一個層次、每一個階段都有它訓練的目的與必經的過程,能忍得下去就有前途與未來,如果學生能把'理'收起來,不要與老師論理;'受',凡事接受,在接受中,'道'就在當下,各位以為如何? ”
老師們雖然點頭,但我知道現在的教育工作好難呀!
有位記者來訪,他問我經常國內國外跑,怎麼有那麼多錢買機票?我告訴他,我一生沒有儲錢的習慣,但我個人從不覺貧乏,因為到各地弘法、演講,都是受當地信徒邀請,除機票供養外,也供養我吃住,而且出家人很簡單,大海之水雖多,我卻只取一瓢飲。
記者先生又提到有人認為佛光山不該用水泥製造佛像;我告之佛光山開山至今已二十多年,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信徒朝山禮佛,拜的都是佛祖而不是水泥,為何他口中的人既不辭千里迢迢到佛光山來,卻看不到佛祖而只看到水泥?實在可惜啊!這個問題讓我聯想到人的“禪心”,或許有機會可以與各位談談禪的修持。
在對徒眾開示時,我教導他們對一般事務性的錯失不必太計較,但對別人講話故意刺傷或欺侮是不可原諒的。我說諸供養中以“法”供養第一,希望每人說出一句最有心得的話,於是——
“看好自己的腳下。”
“對承諾不後悔。”
“一切都要有基本動作。”
“愛的淨化是慈悲,愛的提升是智慧。”
“能接受多少,就能成就多少。”
你一言,我一語,極為精采。
也不知在多少場合中,被信眾問道:“什麼是'般若'?”
其實“般若”是眾生的本來面目,是一種能透徹宇宙真相的智慧,般若有知苦滅苦觀空自在的功用,無般若的生活有如盲者摸象,易為苦樂所動搖,所以我們要以般若來處事,以般若來生活,人生自然美妙無比。
有位徒弟受點小挫折,跑來向我抱怨:“師父,您欣賞誰,誰就有辦法!”
我反問他:“是這樣的嗎?在大團體中,只有我欣賞你,別人不欣賞,我也沒辦法;但,如果你有實力,我不欣賞,大家卻都欣賞,那你就有辦法了,不是嗎?”
他無語。我開示道:“人生除了生、老、病、死四苦外,還有一苦就是'比較苦',與人比較、計較會讓人苦不堪言。現代人,除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外,還必須修持第七度——自度,因為'靠山會倒,靠人會老',靠自己才是根本啊!”
我又說:“開山至今二十多年,佛光山不曾有過糾紛是與我性格有關,我能'忍',對不滿、不悅、不快、不妥、不宜、不適的事,從不輕易的說出一句,很多人吵架、不和、不平,不都是因為'我怎麼不知道?''怎麼不對我講?'其實師父的道理都是雞毛蒜皮的小道理,只是被很多人遺忘罷了!”徒弟點頭而去。
信眾向我訴苦:“我夾在老闆與主管之間,不但難做事,還十分痛苦!”
我安慰他:“你的主管其實不懂老闆的心,土地能長五穀、冒甘泉,卻任人踐踏而默默無言,為人屬下者,也應具有成就老闆的心胸,凡事多承擔,多受委屈,你要與老闆、主管相處,莫過於'居下猶土'!”
在這紛擾的社會裡,我常思想,一個人沒有學問不要緊,就怕沒有心,光有技術、學位並不能統馭人,會做人,人緣好,自然大家都會來成就你,就是所謂的“人成即佛成”。我也常想,在社會上已受到別人太多的否定、拒絕、排斥、搖頭……所以我對別人要肯定、接受、容納、承認,結好緣、善緣、福緣……但願我“皆大歡喜”的理想能佈滿人間。
信徒問:“何謂‘八關齋戒’?”
我想很多信眾對“八關齋戒”都似懂非懂,只是不像他這麼勇敢的問。
“八頭齋戒”是佛陀慈悲,為讓在家信徒也能體會出家人的淡泊和清淨之生活而製定,其戒條除五戒中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打妄語、不飲酒外,加上“不捉持金銀寶物”、“不香花鬘塗身”、“不往歌舞觀聽”、“不睡臥高廣大床”,以及“不非時食”,共八戒一齋。其精神在於美化自我,不用化妝品修飾容貌,不用物質享受提高身分,而用內在的慈悲、道德來莊嚴我們的身心。
每次出國,隨身總帶十幾本書,在機上又有改不完的文稿,連休息都捨不得,即使在國外也忙得時間不夠用,想到芸芸眾生未度,想到未了的心願,想到一休禪師的禪心,不禁祈願——
願藉昨月昨日還清今月今日,
願藉來月來日補作今月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