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叔子安徵桐城人,父親鏡吾居士,嘗讀雲棲彌陀疏抄,對念佛一法深有感悟,乃喟然地歎說:「至哉妙用,旋乾轉坤。所謂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其惟念佛一門乎。」於是決心皈命淨土,鑄阿彌陀佛像,其像與今日各處所供的較為莊嚴,因為他是按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塑造的。
佛像完成之後,即送到杭州蓮池大師的道場雲棲寺去供奉。同時請求皈依,並乞賜法名為廣寓,從此摒絕萬緣,一心淨業。
這時他的兒子叔子才十二歲,大概也是宿慧的關係吧,他看到父親念佛,他也跟著學念。他極其聰敏,父親有時為他解說些佛學上理論,不須重溫,一聞即解。成人以後,佛學的認識與他的年齡並進,而且對宇宙人生所具備的無常苦空,體認得特別深邃,因而他學佛比他的父親更進了一步,除受三皈以外,並受了五戒。他的法名叫大圩。自受五戒以後,他就斷絕葷血。並放棄功名,從此一心專修念佛三昧,其精勤,已到了連生命也不惜的程度。
有一天,他正在一心不亂的誦持聖號之際,忽然看到有兩個比丘手裡拿著蓮花站在他的門前對他說:「小朋友,你能一心歸向淨土,真了不起啊!」
兩位比丘讚歎了他幾句話後,忽然不見。而這時又看見一化人(化身人,不是真的)在他的面前誦了一晝夜的金剛經。他在化人經聲方輟之際,乃從坐上一躍而起說:「阿彌陀佛和觀音菩薩來迎我了!」
於是手結金剛拳印,高唱阿彌陀佛數聲,泊然而寂。
他有淨土十二時歌傳於世。他住的屋子裡每年都要產一棵表示祥瑞的靈芝。在他示寂的這一年,靈芝特別大,差不多有斗口那樣。其顏色不一,有時像金,有時又像玉,有時又像赤或白的輪子。總之這種轉變,是叔子修道成功的瑞相,決不是偶然的。
這篇文字本來不屬於金剛經的靈異,但在叔子臨命終時,化人以金剛經之威力而助其迅速往生,未嘗不是金剛經靈異之一種。
由此可見讀誦金剛經之功能非止一端。求生極樂固不能不讀,即求生兜率,乃至求生十方淨土,亦不能不讀。
因金剛般若乃諸佛之母,菩提之本。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者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