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伯端是建昌縣人,任南京儀制主事,性堅貞,事母極孝。他的老母黃太夫人,「賢明仁慈」,信樂佛法。但她早年在信解行證四階段中,祇做到「信」之一字「解」字雖然有時也約略涉及,然不求其深。
這大概因為壯年和中年時期要料理家務,同時或許也有著一般俗人的歪見,以為年紀還輕,修行未免嫌早,她忽略了「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的規訓。幸而她能年登期頤,否則她不是虛度一生了嗎?
古人說:「人生難得,佛法難聞」,又說:「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若不及時把握人生,把握時機,努力為未來的人生昇華去修為,那不但辜負人生,同時也辜負已靈了。
黃老太太因為年齡給她的機會,後來的修為雖然成功了,但她早期的見解卻是錯誤的,不足為訓。
她到了晚年對於人生如早露的哲學,有了透澈的了解,同時知道佛法不是單「信」就能得救的。信了以後,必要採取實際的行動——所謂如法修行。如果信而不行,如人說食,如數他寶,既不能充飢,亦無半錢之分,有何裨益?
所以,「信」必須以行作為後盾,才能獲得實際的利益——證果。她這時全然覺悟了,不再蹉跎光陰了。她下定決心,從此以後每日誦金剛經及地藏經各一部,屏絕一切俗務,專心一意,如此者若干年。這時已到了花落果熟的時候了,因此在一天夜裡,她夢到她在一個高高地山頂上,跏趺而坐。心曠神怡,萬念俱寂,正在寂照之際,驀然佛放光明,照觸其身,她感到身心輕安,無與倫比。醒來以後,把夢中的情形告訴她的兒子黃伯端主事說:「我往生西方的時期已經到了,你們替我準備準備罷!」
按佛光照身,是罪垢滅盡的象徵,垢污既盡,本有光明乃現,己光與佛光交互感應,然後才有佛光照身的瑞象。受戒的時候,在懺悔堂中,傳戒師問你曾見光華瑞象否,答見。若不見光華瑞象,即不得受戒,必須退出戒壇。以此准知黃老太太的佛光照身,定必罪滅垢盡。
不久,她感到四大微有不調,但她置之不理,仍舊唸誦不輟。一日經方唸完,忽然瞑目端坐而逝。
這時南京城正為清兵所圍困,她逝世不久,南京城即被清攻破,其子伯端拒降,乃壯烈犧牲。其如夫人護喪歸建昌,未幾,亦感世事無常,乃結庵麻姑山嶺,薙髮出家,以青磬紅魚為其生涯。一門忠孝,永傳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