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撫院吏
誅惡無私仗祝融
家財性命一時空
若非祖德宗功在 二子皆歸劫數中
【正文】某 甲充撫院吏,生平無惡不作,倚勢舞文【舞文,註詳胡封翁篇。】,官民俱畏之如虎。省會有清節堂,以養嫠之無歸者【嫠,音離,寡婦也。】,甲夤緣為董事 【夤,音寅。夤緣,註詳湯封翁篇。】。數年後,其經費多入私橐【橐,音托,袋也。】,堂中婦幾無以存活。又窺某庵尼少艾多資,誘姦之,遂娶為繼室。凡官吏 有微眚【眚,音生,上聲;又音省,過也。】,必多方逼索,少不遂欲,即中以危法,每有被累隕命者【隕,音允。隕命,猶言傷命也。】。惡孽萬端,不堪枚舉 【枚,音梅。枚舉,猶言一一舉之也】。有子二人頗長者,見父所為不善,恒規諫之【恒,常也。勸改過曰規諫。】。甲怒,俱分居於外。嘉慶癸酉春,家遭回祿 【回祿,即(史記)所載吳陸回續,火神名,故被火曰遭回祿。】。甲夫婦及一女,與婢僕數人俱燼焉【燼,音盡。(說文)火餘也。(按)俱燼,皆燒死之謂 也。】。
【譯文】某 甲在巡撫衙門充當班頭,一生無惡不作,仗權勢欺壓百姓,寫惡狀誣陷良善,官民都畏之如虎。省城中辦了一家清節堂,收養無家可歸的寡婦。甲就通關節走後門當 上了清節堂董事,幾年以後,辦堂經費大部分落入了他的腰包,堂中的寡婦幾乎沒有一個活下來的。他又窺探到某庵中的一個年青尼姑,貌美多姿,就多方引誘加以 姦污,然後娶了作小老婆。凡是下屬各級官吏,稍有差錯,他就想盡方法逼迫勒索,稍不滿意,就加之重罪,往往有被逼喪命的。總之,惡孽之多,不堪枚舉。他有 兩個兒子,卻都是忠厚真誠的君子,有長者風範。見到父親盡作不善之事,經常規勸。甲不但不聽,反而越來越厭惡他們,最後一怒之下,把他們趕了出去,於是兩 人都在外分立門戶了。嘉慶癸酉年春某天,甲家遭到火災,甲夫婦及一女兒,還有婢僕幾人,一併燒死。
【正文】先 是其家有老僕婦,年七十餘,念佛好善,常不義主人所為。一夕於廳事,見一人赤面緋袍【緋音非,赤色也。】,如世所塑火神像,大驚,趨避之,次日以告主人, 且曰:「宜防火厄。」甲斥其妖妄,驅之出。別雇一婦,入門甫三日,亦被焚死。其家每夕內外門必下鎖,火發後,家人請開門以求救。甲恐乘勢擄搶,堅不允。及 官至,命兵役撲門入,入則僕婦妻女俱已焚死,惟甲尚存。兵役掖之出【掖,音亦,猶拖也。】,甲忽念有要案全卷在內樓上,若失,罪當戍。時內樓尚無恙,復入 往取。甫上樓,風卷火直撲內室,焚其梯。吏號呼乞救,眾環視無可下手。未幾,樓倒,墮火中死。次日檢之,頭面四肢俱燼,僅存中段,儼如焦木,報亦慘矣!
【譯文】在 此以前,他家有一老女僕,七十多歲,念佛好善,對主人的這種惡行,經常不以為然。一天夜裏,她在大廳裏打掃,看見一個赤面紅袍的人,像廟裏塑的火神,她大 驚,躲開了。第二天前去告訴主人,說:「應該小心火災!」甲怒斥她是妖妄之說,把她趕了出去,另雇了一個女僕,到家幹活才三天,也被那場大火燒死了。他家 每天夜裏,內外各門都要上鎖。火發以後,家人請他把門打開好撲救,甲擔心外人乘火災之亂進來搶劫財物,堅決不允許。等到官方帶士兵趕到,才下令兵士把門撞 開。進去時,僕婦妻女都已被燒死,只有甲還活著。兵士把他架了出來,甲忽然想起有一重要案子的全部案卷還放在裏面的一座樓上,如果燒毀了,他要被判流放充 軍的。當時,那座樓還安然無恙。他就又進去取,剛上了樓梯,一陣風把火焰卷向內室,燒著了梯子,甲號呼求救,大家圍在那裏,不能近前,無法下手。沒過一會 兒,樓就被燒塌,甲埋在火堆中燒死。第二天勘驗現場,他頭面四肢全被燒成了灰,只留身體中段,也已成了一段焦木。報應真是夠淒慘的!
【正文】是火也,僅焚某甲一家,左右壁鄰均無恙。其二子以分出,均不及於難。或曰:「其先世有隱德,故報之其身云。」
【譯文】這場大火只燒了他們一家,左右隔壁鄰居,都未受到波及。他的兩個兒子因為早已分居在外,都未遭難。有人說:「甲的先父一定有隱德,所以惡報只落在他一人身上。」
【正文】坐 花主人曰:「嗚呼!天心之仁愛,可謂至矣!如某者,勢憑城社【(晉書劉鯤傳)王敦謂鯤曰:劉隗奸邪,將危社稷,吾欲除君側之奸,何如?對曰:隗誠始禍,然 城狐社鼠也。(按)狐穴於城下,鼠穴於社中,人因重城社之故,不敢發掘其穴,故世間倚勢作威者曰城狐社鼠。】,罪積邱山【言其罪之多也。】,報幾慘於焚林 【(淮南子)焚林而田。(按)此句猶言燒死之慘,甚於鳥獸之棲於林木中而被焚也。】,身竟同於焦木。而克家有子【(易經蒙卦)子克家。(按)克家,賢能之 謂。】,猶承隱德於先人【此指其二子不及於難言。】。比戶為鄰,不使狂飆之遍及【飆,音標,風也。風不狂,故火不沿燒鄰家也。】。至於念佛好善之老媼 【媼,音襖,老婦之稱】,更令其目睹幾先,身超事外。眚災肆赦【句出(書經)。(註)肆,縱也;眚,謂過誤;災,謂不幸。若人有如此而入於刑,直赦之 也。】,殃豈及池中之魚【(廣韻)古有池仲魚者,城門失火,仲魚燒死。故諺曰: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按)二句,指二子及老僕婦言。】?同惡必懲,罪竟等 一邱之貉【貉,音鶴,獸名。(漢書楊惲傳)古與今如一邱之貉。(師古註)一邱之貉,言其同類也。(按)此二句,指甲夫婦及女與婢僕數人言。】。或免或否, 皆視其人之自取,天何容心也?」
【譯文】坐 花主人說:「唉!蒼天仁愛之心,真可謂無微不至!罪惡累累,積如丘山,其報之慘,家屋人等一火而盡,自身也成了焦木。而賢能之子,仍得承先祖之陰德而離於 劫難,比戶隔鄰,不使風火遍及。對於念佛好善之老僕,更令她先於事發而見形,得以身超事外。罪福有大小,賞罰有輕重,災殃難道一定及於池中之魚嗎?同作惡 者,必然受到懲罰,其罪等同如一丘之貉。這其中有罰有免,全在於各人自己取捨,上天何須用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