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皂隸福報
身家不論論行為
皂隸親生甲榜兒
鄧守後人作何狀 簪纓曾否譽同馳
【正文】吳 興某大中丞之先世【吳興,即湖州。】,有為郡刑杖手者。雖賤役而居心忠厚,以濟人利物為念,常謂同儕曰【儕,音才,猶輩也。】:「公門裏面好修行。吾輩在 公門中不為善,便如入寶山空手而回【八字出法華經。】。」以是凡遇鄉民之訟者,多為調解勸息;其貧而理直者,尤力護之。每夕輒以刑杖置便桶中,以小便可以 去瘀生新【瘀,積血也。】,浸久雖杖至血肉狼藉【狼藉,註詳十金易命篇。】,不致麋爛【糜,音靡,猶腐也。】。時有鄧太守者嚴酷,杖人不見血不止。用是全 活甚眾,同儕化之,亦多戢其貪戾【戢,音切,斂也。】。
【譯文】吳 興縣(湖州)有一位大中丞(巡撫),他的先父曾經當過郡府的刑杖手。工作雖屬卑賤,但心地忠厚,常懷濟人危難之念。他經常對同行們說:「公門裏面好修行! 咱們在公門不做善事,就像走進寶山空手而回一樣。」因此,每遇鄉民諍訟告狀,他總是多方調解勸慰,平息下去。見到家貧而理直的人,特別著力保護。每天晚 上,都把打人的刑杖浸泡在尿桶裏,因為小便可以化瘀生肌,浸泡久了用它打人,雖打得皮開肉綻,血肉狼藉,也不致化膿糜爛。當時有一位鄧太守,生性嚴酷,打 人不見血不甘休。老先生用這種辦法救活了很多人的命。同事們都受到他的感化,多指責太守又貪又暴戾。
【正文】翁 有子失其名,幼即敏悟好讀。嘗自塾中歸,誤沖太守道,為前驅所執【(詩經)為王前驅。(按)前驅,前行之侍從也。】。太守見其幼,呵而釋之。歸即發憤曰: 「安見吾他日不為太守耶?」翁笑曰:「兒癡矣!我為隸,爾能應試為太守耶?」子雖不敢辯,承讀益勤。及長,文名藉甚【(漢書陸賈傳)聲名藉甚,(按)藉 甚,猶言盛也。】。郡紳多愛重之。翁又素長者【長者,註詳首篇。】,平日極敬禮斯文,以故三學諸生,非但無與為難,且爭促翁令其子赴試。翁不得已從之,一 試即補弟子員【(漢書武帝紀)丞相弘,請為博士補弟子員。(按)世謂進學為補弟子員,本此。】。後由甲榜,仕至郡守。數傳即大中丞,及其弟方伯,至令簪纓 不絕【簪纓,註詳前篇。】,稱世族焉。
【譯文】老 先生有個兒子(忘了他的名字),從小就聰明,悟性好,愛讀書。有一次從塾館放學回家,不小心衝撞了太守的官道,被轎前開道的衙役抓住。太守看他年幼,訓了 幾句放了他。他回到家裏,發憤說:「我就不信將來當不上太守!」他父親聽了,笑著說:「真是個不懂事的癡兒。我是他手下的一名役隸,你能應考做太守嗎!」 兒子雖不敢反駁,但讀書更加勤奮了。長大以後,文名很盛,都說他學問好。郡內的鄉紳名士很愛重他。老先生是出名的忠厚長者,平日又對有學問的人極其敬重。 因此三學諸學子,非但不與他們為難,反而爭相勸說老先生讓他兒子去參加考試。老先生不得已就聽從了。一考,就被錄取為正式官塾學生。後中甲榜,作官至郡 守,數次遷升,當了大中丞,他的弟弟也當了藩台。至今族裏不斷有人作官,已成當地有名望的世族了。
【正文】坐花主人曰:「封翁以隸人之賤,立心一善。天即不惜予以令子賢孫,大昌厥後。然則彼竊高位,享厚祿,而惟知剝民以自奉,其視翁何如哉?天之報之者,又將何如哉?」
【譯文】坐花主人說:「老先生身為賤隸,卻發心盡力為善。上天就不惜給以子孫賢達的福報,讓後代昌盛。然而那些竊取高位的人,享受著豐厚的官祿,而只知盤剝老百姓以自肥,看到老先生又當作何感想!上天將來又會給以他們什麼回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