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修:
今天晚上我想跟大家談談我們道場發展的方向與目標,一個道場如是,一個家庭、一個團體也不例外,世間人總希望能夠興旺,能夠安定,不斷的向上去提昇,這個想法是正確的;但是往往事與願違,這是什麼原因?我們必須要把原因找到,把這個原因消除,我們這個願望就能圓滿達成。
現在的道場確確實實跟古時候不一樣,古代的道場真的是有道,現在只有場,沒有道了,所以事與心違,不是沒有道理的。什麼叫做「道」?簡單的說「道」就是我們的看法、想法、說法、做法,與事實真相相應,這就是「道」。事實真相就是《般若經》上常講的「諸法實相」,能與實相相應就是「道」,也是諸佛菩薩所行之道。如果與事實真相相違背,道就失掉了,失掉了也可以叫做「道」,它不是覺悟的道,是一個迷惑顛倒的「道」,迷惑得嚴重的就是三惡道,那也是道,如果這個場所當中修三惡道,那就麻煩了。
佛告訴我們,不但三惡道不能夠修,三善道也不好,都不能夠解決問題,所以必須要超越六道,六道上面是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這才稱之為「正道」。由此可知,六道裡的道都不正,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學佛的同修必須要以超越六道輪迴為我們這一生努力的目標。
而六道輪迴是怎麼來的?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說事實真相要搞清楚。前面跟諸位說過,六道是嚴重的執著而變現出來的。六道之外的四聖法界也不是真實的,是從分別裡變現出來的,有分別而沒有執著,這就是聲聞、緣覺、菩薩,包括十法界裡的佛。
十法界裡有佛,這裡的佛正如天台家所說的藏教佛、通教佛,都是屬於十法界的,沒有能超越。別教超越了,別教的地上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超越了。別教也有十地菩薩、等覺菩薩、佛。由此可知,別教的佛只破十二品無明,四十一品無明,他只破十二品,相當於圓教第二行位的菩薩。圓教初住菩薩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了,初住在斷惑證真上來說,等於別教的初地;初行位的菩薩等於別教的等覺,二行位的菩薩等於別教的佛果。諸位看看天台家所說的,你就明瞭了。
所以十法界裡有佛,藏、通是在十法界,沒有能超越,也就是說他的分別沒有斷乾淨。分別、執著如果完全斷乾淨了,這就超越十法界了,這就是《華嚴經》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就不是凡夫了,也不是權教、二乘,他是真正的菩薩。佛法裡常講權教、實教,「實」就是真實的,破一品無明以後就是真實的,未破無明以前都叫「權教」,權教不是真實的,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然後我們才真正體會到佛的教誨。
佛教我們開權顯實,要把權小凡夫的結解開,然後顯出真實;真實是我們本有的,所以我們確確實實有份,不是沒有份,真的有份。通常大乘法裡講的迷悟,十法界是迷,六道裡迷的更深,一真法界那就是悟了。悟了才有一真,迷了才有六道,才有十法界。
但是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講的好,他老人家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二句話非常重要。本覺本有,我們當然可以證得,換句話說,我們應當作佛、作菩薩。不覺本無,不覺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本來沒有,本無,我們當然可以斷掉的;本來有的,一定可以證得;這兩句話保證凡夫能作佛。
所以我們首先要建立信心,不僅是淨宗要求信願行這三個條件,說實實在在的話,那一個宗派、那一個法門,不講信願行?所以一般人提到信願行,哦,這淨土宗講的,其實任何一個宗派,你要是沒有信、沒有願、沒有行,都不能成功;禪也好,密也好,教也好,都是建立在信心上,願力推動你認真的修學,沒有願力,你的修學就鬆懈了,你就不能精進了,所以一定要大願。
大家都曉得大乘法建立在大菩提心的基礎上,什麼叫「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就是大願,所以有真信、大願,我們的行自然就相應了。
可是難題來了,我們對於大乘經論也有相當時間的涉獵,但是我們的煩惱習氣斷不掉,有很多同學說:「我知道,但我做不到啊。」,知道而做不到是真的嗎?他相信是真的,我不相信;我覺得你沒能做到是因為你的知不夠透徹,知要是透徹了,那有做不到的?那怎麼辦?再向經教裡去深入。
所以研究經教,佛的標準是要深解義趣,你對於經教解的夠不夠深,經中講的義理,講的趣向,你到底能夠體會多少?你到底能夠瞭解多少?你今天之所以做不到,就是你理解的不夠深、不夠透徹,真正瞭解有深度的透徹了,那有做不到的?
佛法,說實實在在的,它真的是知難行易,這一點都不假,也就是說深解義趣難,凡夫成佛容易,一點都不難,只要把那個念頭轉過來就成就了。什麼念頭?《金剛經》上講的好,「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是念頭,你轉過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就成佛了。
你看,這四相就是分別、執著,你分別這四相,你不能超越十法界;你執著這四相,你不能超越六道輪迴。我們今天這四相堅固的分別執著,雖然聽到佛這麼講,也有道理,可是我們還是分別執著。這個原因就是剛才講了,我們對於「四相非相」瞭解的不夠透徹,真正透徹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再問,解決之後還有沒有我、人、眾生、壽者?給諸位說,明白之後還是我、人、眾生、壽者,宗門裡有句話說,沒有開悟的時候,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開悟的時候,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悟了以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細細去玩味這三句話。
悟後的境界是什麼?起心動念再不為自己了;沒悟之前,起心動念是為我;在我們出家人是為我的道場,這沒悟啊。悟了以後知道「萬法皆空,了不可得。」,那悟後怎麼辦?悟後就要實現你的大願,你曾經發了願了,眾生無邊誓願度,那你要去實現度眾生的願了,你不能說話不算話,這個時候要兌現,因此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為眾生,不再為自己了。
雖然為一切眾生,要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度無量無數眾生,而實無眾生得度者。」,怎麼「實無」?心裡頭若無其事,絕不執著有能度、所度,你一有這個念頭,就墮落了,你就沒有覺悟了,悟了的人決定沒有這個執著。所以悟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而為一切眾生示現一個最佳的榜樣,演戲演給眾生看的,目的是幫助眾生開悟。
無論你在那一行,無論你做什麼工作,你對社會、對眾生都是行菩薩道,都是修菩薩行;菩薩道、菩薩行不需要出家,如果說一定要出家才能修菩薩道,行菩薩行,那你就又有分別執著,你所修的還是六道行,凡夫行,不是菩薩行。
我們看《華嚴經》,最近我們所講的《四十華嚴》,《四十華嚴》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大家聽到這個名詞,不要誤會,你們平常看到《普賢菩薩行願品》只有薄薄的一卷,那一卷是最後的一卷,全文一共有四十卷,這裡面分為二部份,一部份是本會「如來會」,一部份是末會「菩薩會」,末會裡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本會的經文有三卷,末會的經文有三十七卷。
我們這一次選講這部經,我們從末會講起,末會裡第一個單元是「文殊菩薩十信章」,文殊菩薩代表十信位,往後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按照這個次序,有五十三位善知識出來代表,但是文殊的十信是根本,是基礎。可見得修行要從「信」入門,你的信沒有根,沒有力,你就沒有辦法修學。你看大經裡常講的五根、五力,五根、五力第一個就是信根、信力,信由根生出力量,然後才能去參學。
講了一個「信」,其餘四條就沒有了嗎?信後頭有進、念、定、慧,說一個,這五條都具足。所以什麼時候有資格出去參學?必須有五根、五力,然後才有資格出去參學,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這一會裡,他學什麼?就是成就了五根、五力,然後老師勸他出去參學,他如果沒有根力就不能夠出去參學,這就是一定要跟著老師,你自己沒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是非,怎麼可以去參學呢?我們讀《華嚴》要向這些地方去體會,這說的是理,理要清楚,要明瞭我們修學的方向、目標,就不會錯誤了。
理懂得了,事要漸修,我們不是上上根人,說實在話,我們都是中下根人,中下根人的修學在事上一定是循序漸進,按照次序,一步一步的往前進。這個順序是什麼?我們不能不清楚,佛在《觀經》上給我們講的三福,那是修行的根本,修行的基礎。佛說的很明白了,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個話說得夠明白、夠清楚了。
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從那裡修起?從這個基礎修起。當然一切諸佛修行證果成佛,絕定不是只修一個法門,種種法門都能成佛,都能成菩薩,換句話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的根基在那裡?就在這個三福。我們今天修行功夫不得力,你要是問原因,我們沒有在基礎上下功夫,好像蓋房子,天天拼命蓋,畫圖樣,費盡心思在那裡蓋,蓋沒多高就垮掉了,什麼原因?沒有打地基,沒有基礎啊,我們是犯了這個毛病。
再看看古來的這些大德,諸位看《高僧傳》、《居士傳》,《大藏經》裡還有《善男子善女人傳》,你去看看他們,這其中許許多多三年五載、十年八年就成就了,有的開悟了,有的證果了,有的得定了,統統都有成就;我們今天修行的時間比他們長,長的太多了,為什麼我們沒有成就?如果不從這個地方反省,不從這個地方檢點,我們要想在這一生成就,實實在在是不可能。
能在這個裡面去找原因,把它的原因找出來,然後再把這些原因消除,我們才有希望。所以真正的原因是我們沒有循序漸進,我們躐等,好像蓋房子,我不要地基,不但不要地基,第一層我都不要,我要直接蓋第二層,你能成功嗎?不可能的事情。我們今天學佛就是這個幹法,錯誤毛病都犯在此地,沒有從三福做起。
而實在說,在大乘佛法,無論那一個宗派、那一個法門,達到終極的目標,都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三福的完成,就是三福圓滿,我們怎麼能夠輕視?佛說三條,實在說,這三條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包容在其中,正是《華嚴》所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三福是一,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是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那你就曉得三福的意思深廣無盡。
第一句教我們「孝養父母」,我們有沒有認真去做?以「孝」這個法門為主,其它所有一切法門都是伴,佛法裡講「主伴」。佛法說「一」是「任一」,不是「獨一」,講「獨一」這是錯誤的。任何一個法門都包含一切法門,所以佛法是平等法,佛法是圓融法,佛法確確實實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無障礙法。《普賢行願品》的品題全文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無礙的境界,這是所入,就是一真法界。
用什麼方法入呢?普賢行願,這是「能入」,後面要曉得能所不二,你要是把能、所分成二截,那你就是入不進去了;你要曉得能所不二,那你就真的入一真法界了。所以有能所就入不進去了,「能所」這個念頭沒有了,當下就是。
所以孝就是一法,這一法涵蓋一切佛法,你能把這一法做圓滿了,那你就成究竟圓滿佛。由此可知,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換句話說,等覺菩薩對於孝道還欠缺一分,尚未圓滿。
孝,要怎麼做?要學究竟圓滿佛,這才是修這個法門,不但要養父母,養父母是不是我自己的事情?是我家的事情?是我的事情?你要是有這個念頭,你是世間的孝,你不是學佛。佛法裡的「孝養父母」是怎麼說法?我要做出孝養父母的樣子給一切眾生看;一切眾生不孝養父母,我要做出孝養父母榜樣,我不是為我自己,也不是為我家,是為一切眾生;你看,就是這個念頭不同而已,這就是佛法啦。
為我、為我家,這是世間法,為什麼?你有妄想、分別、執著,而為一切眾生,這就是菩薩道,這就是菩薩行;好像唱戲表演,是表演給觀眾看的,不是給自己看的,這個法界就是個舞台,諸佛菩薩在那裡演戲給九法界眾生看,幫助他們破迷開悟,用心完全不一樣,諸位細細去體會這個意思。
所以孝養不僅僅是對於物質生活要照顧周到,特別是在這個時代,大家把孝道都忘掉了,我們學佛的人要特別在這上面加強,這叫「學佛」。如果你不孝順父母,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你一天磕三千個大頭,都沒有用處,全是假的。所以要記住,諸佛菩薩是給眾生做榜樣的,我們為佛弟子,學佛菩薩也要學做社會大眾的榜樣。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想想這個做法可不可以給這個社會做模範?這就是個標準;如果不能給社會大眾做模範,這個念頭就不能生,這個事情就做不得。如果這個念頭、這個事情可以教一切大眾做榜樣、做模範的,我們這個念頭可以動,這事情可以做。正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佛法是通情達理的,這是佛法的好處。
如果真正不曉得怎麼做法,就細讀《華嚴》,裡面理論、方法、境界說的透徹,後面還帶表演,善財童子和五十三位菩薩作出榜樣來給我們看,教我們怎麼個學法。實在講也就是教我們怎樣生活,怎樣過日子,怎樣工作,怎樣處事待人接物,這一部《華嚴》就講這個。
這個「怎樣」裡頭有個標準,什麼標準?佛菩薩的標準,教你怎麼過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是覺悟的生活,智慧的生活,不但是智慧,是究竟圓滿智慧的生活,究竟圓滿智慧的工作,無論你做什麼工作,都能夠達到究竟圓滿;處事待人接物、日常應酬也都達到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過的就是佛菩薩的日子,過的就是真正覺悟的生活,不是迷惑顛倒,不是天天在那裡造業。
你要是不過佛菩薩的日子,那你就要過凡夫的日子,凡夫的日子不能不造業,《地藏經》上說的很好,「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為什麼?因為他過的是凡夫的生活;凡夫就是自私自利,這個觀念大錯特錯了,病根在那裡?病根在凡夫牢牢執著有個「我」;所以佛一開端就要破除我見,「我見」就是執著「我」的這一個成見,佛講這一個成見是錯誤的,這個成見是虛妄不是真實的,沒有我,你執著這個「我」,就錯了。
初學佛的人如果聽說沒有我,他就慌了,那還得了嗎?那我學佛學了一輩子,以後成什麼?凡夫執著的這個「我」,確實沒有;但是,你若是覺悟之後,有真我。你看大乘佛法裡講的「常樂我淨」,這四字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你在迷時而未覺悟之前,「常樂我淨」是有名無實,這四個字完全沒有,六道裡沒有,跟諸位說,十法界裡也沒有,一真法界裡才有,佛說的。
在一真法界裡,你成就三德,法身、般若、解脫,法身裡有「常樂我淨」四淨德,般若裡也有常樂我淨,解脫裡也有常樂我淨。所以捨掉這個假我錯誤的執著,後頭就是真我,真我是自性,真我就是法身,真我就是真實智慧,般若是真實智慧,自性裡本具的;解脫就是大自在,是自性裡本具的德能。
所以我們從那裡做起?從「孝養父母」做起,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想一想,我這樣做能對得起父母嗎?能給眾生做個好樣子嗎?假如覺得這是不應該的,我們念頭就不會動了。佛法不要別人來約束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自自然然有約束。
不但養父母的身,也養父母之志啊,也就是父母對我們的願望,養父母之心,你才能夠盡孝。可是父母如果沒有智慧,像《無量壽經》上說的「先人不明」,沒有智慧,我們怎樣養他的志?怎樣養他的心?他的志是希望你天天賺大錢來奉養他,他的心是天天要享受五欲六塵,那怎麼辦?我們是不是也要養他?
對的,還是要養;在孝養當中,這「孝」就重要了,如何能去感化他、啟示他,讓他覺悟,這就是高度智慧了,這就不是愚癡了。恆順當中要有智慧,不是感情的,這裡面有善巧方便,這才能真正幫助父母,使他這一生過得很幸福,過得很快樂,來生絕定超越輪迴。再告訴諸位,要超越輪迴,一定要往生淨土,你這個孝養就圓滿了。
有很多兒女學佛了,父母不相信,父母非常反對,這種情形,我們看得太多太多了。有很多同修來告訴我,我也就跟他講,我說:「你不是真學佛,你不懂佛法。」,如果你真的學佛,真的懂佛法,你的父母一定歡喜;縱然不學佛,他絕對不會反對佛法,換句話說,你自己沒依教奉行,沒有能夠表現一個覺悟的樣子給你父母看,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不知道就要認真的學習,學了之後,明白了,一定要在生活當中做到,諺語常說「家和萬事興」,父母年歲大了,所憂慮的多半是兒女,作兒孫的人如何能做到一家、一族和睦相處,這是大學問,這個要真實智慧。把一個家庭,把一個宗族變成一個道場,你仍沒改變身份及生活方式,卻做了菩薩就成佛了,這是佛在大乘經裡教導我們的。
佛法的殊勝,佛法的好處,你要是不深入經藏,你不會知道;我們今天對於這個好處都沒有嚐到,實在講呢,我們今天學佛只接觸到佛法的一點氣氛而已,只在邊緣,沒有真正的接觸到;真的接觸到了,你的生活一定是法喜充滿,你快樂自在,佛法講的離苦得樂,這句話是真的,不是騙人的。
所以我們要從孝親尊師下手,尊師不是對老師形式上的恭敬,不是的,要依教奉行,老師教導你的要認真去做,佛法建立在孝親尊師的基礎上,所以它是師道,不是宗教;而餘道又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孝養父母」是第一句,「奉事師長」是第二句。你要是不知道這個大根大本,你到那裡去學?
「慈心不殺」就是孝敬的發揚光大,真正的慈悲心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礎上,然後才能夠完成十善業。今天我們大家都唸十善,問起十善,個個人都答得出來,雖然答得出來,你為什麼做不到?就是你沒有前面那個基礎,你有前面那個基礎,十善你很容易做到,不難。
這是第一福裡頭的四句,是根本的根本,從這個基礎上建立佛法,所以第二福開端「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佛法,佛法建立在世法的基礎上,而大乘又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第二福通達小乘。
「受持三歸」,我們今天佛法的衰,衰到今天這個樣子,幾乎把佛法滅絕了,道理在那裡?不知道受持三歸,三歸的傳授就傳錯了,變成什麼呢?歸依一個人了,你說糟糕不糟糕?這種訛錯由來已久了,我們讀禪宗六祖大師的《壇經》,六祖大師當年在世傳授三歸,他已經不說「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他說「歸依覺。歸依正。歸依淨。」,六祖距離我們現在一千三百多年了,在我們想像,必定是在那個時候已將「佛、法、僧」開始有誤會了。說佛就想到佛像,說法就想到經典,說僧就某一個法師,這就錯了;所以他用覺、正、淨,他不用佛、法、僧,這是一千三百年前哪,你才曉得由來已久。
明末清初,你看蕅益大師講解三歸,他老人家就提出來,歸依僧是歸依僧團,不是歸依某一個人;他說這話,當然表示在當時就已經有很多錯誤了,從六祖到蕅益大師,相去約五百多年;到民國印光大師,你看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第八篇裡,他老人家講的傳授三歸五戒,說到末後有一段,他說傳授三歸不是歸依我一個人,「歸依僧」是歸依僧團,不是歸依某一個法師,你要是認為某一個法師是我的歸依師,這就大錯特錯了,可是現在積非為是,大家錯了就對了,固然有一些事情可以說大家錯了就對了,這三歸依大家錯了,不對了啊。
怎麼不對呢?你學佛開頭錯了,你這一生就錯到底了,說實在話,到最後如果不歸依阿彌陀佛就沒救了,如果你最後還曉得歸依阿彌陀佛,那還有辦法,還能帶業往生。可見這個事情嚴重,現在傳授三歸都傳錯了,授受錯了;五戒授受也錯了,錯得太離譜了;我們學佛從根本上就出了差錯,那裡能有成就?所有一切法門,絕定不能成就。幸虧還有一個念佛帶業往生,雖然你三歸錯了,受戒也錯了,你能老實念佛,相信西方淨土,你還有救。
可是諸位要曉得,除了這個法門,你搞任何法門都不能成功,你要是不相信,試試看。任何一個法門都是要斷貪瞋癡,都是要斷見思煩惱,你有沒有能力斷?在我看,不但不能斷,見思煩惱天天增長啊,那怎麼能成功?所以理要曉得,事要清楚,然後我們認真的改過自新。現在大家都知道歸依三寶是歸依覺正淨,歸依自性三寶,這是正確的。
自信三寶之外,有住持三寶,形象的,形象三寶是什麼作用呢?讓我們看到這個形象就想到自性三寶,它的作用在此地,這就叫「回頭是岸」。看到佛像馬上想到自性覺,你看這不是回頭了嗎?觀音菩薩在楞嚴會上所講的他修行的方法,他用的功夫是「返聞聞自性」,見到佛像就想到自性覺,這就是「返聞聞自性」;見到這一切經書,就想到自性正,自性正是法寶;看到出家人就想到自性清淨,自性清淨是僧寶。
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是說不能接觸,可以接觸,接觸之後要回頭,不要被它拉跑了,回頭是什麼?修清淨心,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外面境界清清楚楚,裡面絕定不染著,這叫「自性淨」,這個是僧寶。
我們有沒有回頭?歸依的「歸」就是回歸,「依」就是依靠,從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當中,你要知道回頭,依靠自性覺正淨;昨天跟諸位說過了,自性覺正淨就是《無量壽經》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是自性淨,「平等」是自性正,「覺」就是自性覺,這就是自性三寶。
我們今天最大的一個毛病就是習氣業障太重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心就被境界所轉了,跟著跑掉了,回不了頭了;可是佛教我們學佛,就是要能夠回轉頭來,那你就叫「學佛」;你要是回不來,就不叫「學佛」了,就搞六道輪迴,搞妄想、分別、執著去了。回過頭來就是覺正淨,遠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叫「學佛」。
所以我們想想,我們到底學的什麼佛?說每天唸多少經,那叫學佛,假的;念佛念十萬聲佛號,人家還說「喊破喉嚨也枉然」,你唸經同樣是枉然哪。要緊的是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要知道回頭,那你就真的歸依了,你真的會回歸了,真有依靠了,依靠覺正淨三寶。
所有一切經論都是解釋說明覺正淨三寶的體、相、作用,一切經就說明這個,所以一切經叫「內典」,它是說明我們自性的體、相、作用的,不是說外面東西的。這樣去讀誦大乘,你就會起作用了,你唸了就曉得怎麼受用了,怎樣把這些東西都變成我的生活,都變成我的工作,那你就叫行菩薩道,修菩薩行了。
如果不會,那最好的方法就是讀《華嚴經》,這是過去弘一大師,你看弘一大師在許多著述裡面告訴我們,他特別提到知識份子,修學大乘應該從那裡入門?他老人家的建議是《華嚴經疏鈔》,清涼大師的註解。他說的沒錯,說的很有道理,這是個過來人。
現在人又有障礙,障礙在那裡?不讀古書、不讀文言文,經是古人翻譯的,註解的清涼大師是唐朝時候人,所以現在變成什麼麻煩?文字就成了障礙,從前讀書人看這個東西,文字上沒有障礙,現在我們在文字上有障礙,這個事情就麻煩了。所以諸位要想深入經藏,先學文言文,你這個文字障要先破掉啊,文言文修學的方法沒有別的,熟讀古文,從前李老師教我們熟讀古文是用《古文觀止》,選五十篇熟讀,你就有能力看文言文;你能熟讀一百篇,若能背過更好,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這是李老師當年給我們訂的標準。
所以我在國外勸大家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四十八品距離五十篇只差二篇,差不多,可以接近。所以你們熟讀《無量壽經》,把《無量壽經》當古文來讀,其實《無量壽經》的經文比古文淺得多了,你要能熟讀的話,有好處,把它當國文讀。特別是你們自己的小孩,在外國要學中文,外國人也不糊塗,那個眼睛是雪亮的,眼看著中國強大起來了,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天下,所以現在許多的外國人認真的在學中文。
不要說別的,經濟力量的蓬勃發展,在底下一個世紀,中國是第一,這麼大的市場,那個國家都想到中國去賺點錢,你不懂中文就吃虧。所以現在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國家地區都在很認真的學中文,你們的子弟在美國如果不受中文教育,將來的虧就吃大了。
那中文從那裡讀起呢?讀《無量壽經》,讀它的第一好處是認得中國字,中國的言語不會忘記,認識中國話、中國文字;再一個好處是因為本經是古人翻譯的,很淺的文言文,這文言文也學到了;另一個好處,本經是大乘佛法的菁華。所以你教小孩唸這個,一舉四得,把這部經當作國文來唸,也可以跟他來研究討論,作為淺顯的講解,對他的確有好處,從這個基礎,然後你才能契入大乘佛法。
大乘佛法裡的特色,第一個就是「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古德說的很明白,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這話講的沒有錯。四弘誓願是有次第不能顛倒的,首先教你發大心,把心量拓開,不要再起心動念只想自己,心量那麼小,那不行,那不是真心,是妄心,這個在前面都跟諸位說過了。
妄心是什麼?思想,是虛妄的,我叫諸位把「思」上面那個格子、界限拿掉,「田」是界限,是分別、妄想。「想」是心裡頭有個「相」,相從那裡來的?從執著來的,你把那個「相」拿掉,剩下的就是真心。妄想、分別、執著是「思想」,今天常聽到「某某思想」,這糟糕了、壞了,有思想就是有妄想、分別、執著,你要把思想拿掉,剩下的就是真心,真心顯露那就是菩薩心,這個心裡頭才眾生無邊誓願度,沒有分別,沒有界限,沒有執著。
你要有這樣的心量,大家常常在課誦懺儀裡唸到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思想則不行啊,範圍很窄小,包不了太虛,也就是說要把我們的成見拿掉,不要有成見。心量拓開了,也就是我們起心動念不僅為這個社會,為九法界一切眾生。
然後從那裡修起?從斷煩惱修起,煩惱未斷,絕定不學法門,這個諸位要記住,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註解裡說的很好,煩惱不斷而修學一切法門,後果是什麼呢?增長邪見。所以一定要斷煩惱,煩惱斷了,修一切法門是增長智慧,那不一樣啊。所以斷煩惱放在第一,煩惱沒有斷之前,古大德的教學是一門深入,學經教學一部經;你想想為什麼學一部經?一部經能夠幫助你斷煩腦,二部、三部就幫助你增長邪見,斷不了煩惱。
一部經是將心定在一個位子、一個方向上,容易得定;定能伏煩惱,定功深了就開智慧,智慧一開就轉煩惱,把煩惱轉成菩提,煩惱就沒有了,然後才法門無量誓願學。
你要明白這個道理,現在就開始法門無量誓願學,前面二條不要,你不是在造空中樓閣嗎?這明明是四個階段,前面二條不要,你不就躐等了嗎?好像蓋大樓一樣,第一、二層不要,我蓋第三層,那有這種道理呢?現在學佛,錯,錯在那裡?我們認識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自己不犯這個錯,所以一定要從三福認真的學起。
大乘發菩提心後接著是「深信因果」,這我講的很多,深信因果不是別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然後才是「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你看總共十一句,前面十句是自利,後面一句是利他;自利絕定利他,利他就是自利,我們的修學才有指望,我們的前途才一片光明,你在生活工作上才真正得到法喜充滿,常生智慧,你不會生煩惱,有高度的智慧,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能做的圓滿,都能做的成就。
今天時間又到了,我只以這一點點自己修學的心得、經驗提供給諸位同修作參考,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