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生命的終極關懷 信願法師著

生命的終極關懷 信願法師著

生命的終極關懷 (第一章~臨終關懷)

[日期:2010-12-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信願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生命的終極關懷》自序

釋信願 

沒有生命,一切希望,皆是空談;沒有生命,一切理想,皆成幻滅;沒有生命,一切財富,皆歸他有;沒有生命,一切權勢,皆如雲煙。是故,有生命才有一切。然而,人生的實相是什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生死的解脫是什麼?倘若不明解、不覺悟、不了辦,則世間一切努力奮鬥,皆是捨本逐末,空花水月,無法令人生無悔,生命無憾。是故,了解人生的實相,明白生命的意義,解脫生死的繫縛,是吾人一生最重要的課題。關心生死的人,是真正珍惜人生的人;了辦生死的人,是真正肯定自我的人。

一、人生的實相

人生的實相是什麼?世尊在《佛說譬喻經》為勝光王說了一個譬喻:有一個人,在曠野中,被惡象追逐,驚怖逃跑,無依無靠。他看見一口空井,井邊有一樹根,於是便沿著樹根爬下去,潛身在井中。此時,有黑白二隻老鼠,噬咬著樹根。在這口井的四邊,有四條毒蛇,欲螯此人,在井底則有一條毒龍。此人內心非常害怕龍蛇,又恐懼樹根斷掉。然而,此人見樹根上有許多蜂蜜,貪圖甘味故,便舔了五滴。此時,風吹樹搖,蜜蜂四飛,欲螯此人,而且又有野火燒燃此樹。勝光王問佛:「此人為何受無量苦,還貪圖眼前少許甘味?」世尊告訴勝光王:「大王,曠野譬喻六道輪迴無明長夜,此人譬喻眾生,惡象譬喻無常,空井譬喻生死,樹根譬喻生命,黑白二鼠譬喻晝夜,噬咬樹根譬喻念念生滅,四條毒蛇譬喻色身四大,蜂蜜譬喻五欲,蜜蜂譬喻邪思,野火譬喻老病,毒龍譬喻死亡。是故大王,當知生老病死,甚可怖畏,當應思念,勿被五欲之所吞迫。」

冷靜思惟,一般世人不就是如世尊所言,只貪眼前的五欲,而忘卻老病死的險難。惡象無常的追逐,難道不怖畏?又黑白二鼠日以繼夜的侵噬生命,難道不驚慌?又色身眾患之苦,死神逼迫之難,難道不恐懼?《法句譬喻經.心意品》言:「世人不知無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壞神去;生死無端,輪轉五道,苦惱百千,皆意所造。」世人受利慾奴役,只圖富貴榮華,不求生死解脫,如飛蛾投夜燭,似梟鳥嗜腐鼠。有智之人,應體悟世間虛假,唯佛獨真,一心求了生死,度脫苦輪。

二、有生必有死

生,我所不欲也;死,亦我所不欲也,然既生為人,誰能不死?《無常經》言:「生者皆歸死,容顏盡變衰,強力病所侵,無能免死者。」又言:「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眾,尚捨無常身,何況於凡夫?父母及妻子,兄弟並眷屬,目睹生死隔,云何不愁嘆?」

《雜譬喻經》記載,過去有一老母,唯有一子,得病後命終,老母守在墳場兒子屍旁,哀傷不已,心想:「我只有一個兒子,以備防老,如今捨我而死,我活著有什麼用?」於是便想要跟兒子死在一起,經過四五天不飲不食。佛陀知道後,帶了五百比丘來到墳場。老母遙見佛來,威神光奕,趣前向佛作禮。佛陀告訴老母:「為何在墳場?」老母回答世尊:「我只有一個兒子,捨我終亡,我愛之情重,想要死在一起。」佛陀告訴老母:「想要妳的兒子活過來?」老母高興說:「很想,世尊。」佛陀:「到一戶沒有人死過的人家,要個好香火來,我當咒願令妳兒子重生。」於是老母便行取火,見人即問:「你家以前有沒有死過人?」人則答說:「有,祖先都死了。」老母問了數十戶人家,回答都一樣,於是未取到火,便還佛所,敬稟世尊:「世尊,我走遍數十戶人家求火,沒有一家不死人,所以空手而還。」佛陀告訴老母:「天地開闢以來,沒有生而不死之人,妳為何迷惑,想要隨兒子一起死?」此一故事即在開顯有生必有死的道理,縱然佛陀在世,也不能令必死之人重生,唯有修行解脫,才能永生不死。

三、死亡無定期

俗話說:「閻王註定三更死,絕不留人過五更。」死亡之可怖,即在於不可預期,不論男女老少,富貴貧賤,人人機會平等。故《出曜經》言:「晨所睹見,夜則不現;昨所瞻者,今夕則無;我今少壯,無可怙恃,少者亦死,男女無數。」又言:「或有在胎喪,已生在外歿,盛壯不免死,老耋甘心受。」又言:「是日已過,命則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又《摩訶摩耶經》言:「譬如旃陀羅,驅牛就屠所,步步近死地,人命疾於是。」又《坐禪三昧經》言:「今日營此業,明日造彼事,樂者不觀苦,不覺死賊悉。匆匆為己務,他事亦不閒,死賊不待時,至則無脫緣。」

《法句譬喻經.無常品》記載:佛在祇園精舍,為諸弟子說法時,有一梵志之女,年十四五歲,形貌端正,聰明而有辯才,其父甚為憐愛。然而此女突然得了重病死亡,而且田園熟麥也為野火所燒。梵志經此雙重打擊,憂惱愁憒,失意恍惚,猶如狂人不能自解。他聽人說佛為大聖,天人之師,演說經道,能使人忘憂除患,於是梵志前往佛所,作禮長跪白佛言:「我沒有兒子,唯有一女,非常疼愛,可是她突然得了重病,捨我喪亡,我哀悼悲愍,情不自勝,唯願世尊,垂神開化,釋我憂結。」佛告梵志:「世有四事,不可得久,何謂為四?一者有常必無常,二者富貴必貧賤,三者合會必別離,四者強健必當死。」由此可知,死亡是無情的,不定期的,未必年老方死,父先子死。

四、死時無恃怙

死亡是孤獨的,無可依靠的,不能代替的,故《無量壽經》言:「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尸迦羅越六方禮經》言:「無親可恃怙,無處可隱藏,天福尚有盡,人命豈長久?」《出曜經.無常品》言:「非有子恃,亦非父兄,為死所迫,無親可怙。千百非一,族姓男女,貯聚財產,無不衰喪。」故知,無論父母兄弟、親戚眷屬、財產高位等,皆不能抵擋死歿無常,臨死之時,一切皆必捨離。非但親屬財物等,不能使其不死,即使神通妙術,亦不能避免死亡。《出曜經.無常品》記載,佛在世時,王舍城有梵志兄弟四人,各得五通,自知七日後皆當命盡,欲避死亡,商議各以神通力,分別藏住於虛空、大海、大山、大市中,既至七日期滿,各從其處而皆命終。故世尊說偈言:「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止不受死。」

五、生死之解脫

細觀吾人一生,縱然家財萬貫,也只逞一時榮華;即使蓋世君王,也僅弄一朝權勢。人命無常,生必有死,七十古稀,百年能幾?如石火電光,水泡草霜,暫有即空,有何可貴?世間不變之真理就是榮華易逝、好景不常。法然上人云:「名利是生死之絆,羈三塗之鐵網;稱名是往生之翼,登九品之蓮台。」因此,唯有乘彌陀本願,念六字洪名,轉凡成聖,成佛作祖,化短暫為永恆,離眾苦得妙樂,生死才能獲得解脫,生命才有真實意義。古今大德臨終之開示,無不勸勉吾人念佛生西,印光大師言:「大家要念佛,要發願,要生西方。」省庵大師言:「生死事大,各自淨心念佛可矣。」蓮池大師言:「大眾老實念佛。」曇鸞大師言:「勞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諸苦,不可不懼;九品淨業,不可不修。」寶相大師言:「念佛為先,勿虛度世,當於西方相待。」祖新大師言:「願諸仁者,勤心念佛,得早相會。」道徹大師言:「娑婆之苦,不可說不可說;極樂之樂,不可說不可說。倘蒙記憶,但念阿彌陀佛,不久當相見。錯過此生,輪轉長夜,痛哉!痛哉!」何故諸師臨別皆勸念佛?蓋念佛必往生,依佛本願故。

死心禪師道:「世人財寶如山,妻妾滿前,日夜歡樂,爭奈前程有限,暗裏相催,符到奉行,不容住滯,閻羅老子不順人情,無常鬼王有何面目?且據諸人眼見耳聞,前街後巷親情眷屬、朋友兄弟、強壯後生,死卻多少。世人多云老來念佛,豈不知黃泉路上無老少?古人云:莫待老來方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善導大師「勸世偈」云:「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諸師之殷勸,誠是生死解脫之要言也。

人命無常,轉息來世,塵事連環,鉤鎖不斷。若不能於塵勞鬱結,歇手放下,起願力行,盡力一跳,焉得繫念彌陀,生彼淨土?信願誠摯作禮,奉勸諸佛子,當一心而行也。

放下五欲之虛妄心,背三界之塵世,便可超凡;

提起六字之菩提心,合一真之覺性,即能入聖。

六、本書的目的

因上述之由,故信願不揣駑鈍,參閱相關經教典籍,尋章摘句;加以多年行道經驗,如實記述,纂此《生命的終極關懷》一書,期望幫助尚在生死大海中之可憐愍者,病者安詳善終,身心安泰;亡者隨願往生,超凡入聖。倘千萬人中有一、二人能依此而行,出離苦海,回歸淨土,見佛聞法,成就菩提,則信願寸心堪慰矣!

一般人臨命終時,若具善緣,得人悉心照護,善巧安慰,則易起正念,自在往生,故首章「臨終關懷」,述關懷之要領,以供探病時知所注意。其次,許多人每逢親人亡故,便手足無措世情做事,往往造成亡親痛苦不堪,甚至淪落三途,故次章「後事處理」,言佛教之喪禮,以供佛制辦喪之參考。再者,佛子雖能發心助念,或有心態不正,或有方法不當,以致成效不彰,事倍功半,故第三章「往生助念」,明助念之要點,以供行道時,如理如法。最後,家屬雖依佛法辦喪,然而不諳安慰技巧;蓮友雖行念佛度亡,或有不懂開示要領,故末章「開示範例」,舉開示之範例,以供開示者參習應用。

是故,從生前到死後,自人間至佛國,《生命的終極關懷》誠是一本實用的生死書。欲臨終關懷自他二利者,不可不讀;欲遵依佛制處理喪事者,不可不讀;欲如理如法往生助念者,不可不讀;欲開示亡者冥陽兩益者;不可不讀;欲脫離三界超越六道者,不可不讀;欲體解生命領悟人生者,不可不讀;欲臨終正念稱名生西者,不可不讀。

七、誠摯的盼望

信願一介凡愚,雖才疏學淺,見地庸劣;但真心誠意,以此法寶,利他益眾,相約淨土。伏願有緣佛子,得此《生命的終極關懷》一書,視為治病之神丹,充飢之佳餚,珍惜如寶,誠心閱讀,於生死海中作指南,於菩提道上作助緣,則背東向西,捨穢取淨,一心念佛,求生西方,當必一超直入如來地,不復在此世界中,長受生死輪迴之苦矣!

仁者,死亡會以什麼形式、什麼方法出現,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發生,您知道嗎?怕死與不怕死,臨命終時,何者較好?面對死亡與避諱死亡,臨命終時,何者較好?討論死亡與忌談死亡,臨命終時,何者較好?學習死亡與忽視死亡,臨命終時,何者較好?

有人說:「死了就算了,沒什麼了不起。」有人說:「死了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有人說:「人死就像睡覺一樣,沒什麼好怕。」這些話聽起來很灑脫、很自在,就如同在動物園裡眺望檻中的老虎一樣,但真正面臨死亡時,則猶如在山中碰到老虎,嚇得魂飛魄散,屁滾尿流,平常之灑脫自在,頓時煙消雲散。

學會死亡,才能懂得生命意義;

超越死亡,才能印證生命價值。

世路茫茫,苦海無邊;

一念彌陀,安樂永劫。

仁者,請深思啊!

第一章、臨終關懷

第一節、臨終關懷的意義

一、世出世法,義有廣狹

「臨終關懷」一詞,在醫療上即指安寧療護,乃是在設備完善之安寧病房,由專業的醫療團隊對癌末病患進行四全照顧。所謂「四全照顧」即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照顧。「全人照顧」就是身體、心理、社會及靈性的整體照顧。「全家照顧」就是除了照顧病人外,也照顧家屬。「全程照顧」就是從病人接受安寧療護一直到死亡,乃至家屬的悲傷輔導。「全隊照顧」就是由一組訓練有素的工作團隊,分工合作,通力照顧病患,成員包括醫師、護士、營養師、心理師、宗教師、社工、志工等。

安寧療護的觀念於一九八○年代引進國內,一九九五年行政院衛生署大力主導發展,並訂名為「安寧療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安寧療護」所下之定義為:「對治癒性治療,已無反應及利益的末期病患之整體積極照顧。此時給予病人疼痛控制,及其他症狀的緩解,更重要的是,再加以心理、社會及靈性層面之照顧。安寧療護的目標是協助病患及其家屬獲得最佳的生活品質。安寧療護的某些方式,甚至在病患罹病之早期也可適用,例如:抗癌治療與症狀緩解治療同時進行。」後來,世界衛生組織又作更進一步解釋:「安寧療護肯定生命之意義,但同時也承認死亡為自然過程。人不可加速死亡,也不需無所不用其極地,英雄式拖延死亡過程。醫療團隊協助病患緩解身體上痛苦的症狀,同時提供病人及家屬,心理及靈性上的支持照顧,使病患達到最佳生活品質,並使家屬順利渡過悲傷期。」

安寧療護必須以專業的知識、大愛的精神、團隊的模式,使臨終病人及其家屬得到應有的撫慰和尊嚴,以達生死兩無憾的境界。關懷者如果沒有經過學習與訓練,是不易勝任的。然本書所言之「臨終關懷」,乃就佛法立場而言,偏重靈性之解脫,含義較廣,不局限於安寧病房之末期病患,大凡在生死道上受病苦纏身的可憐愍者,都是關懷照顧的對象;並且純以佛法中念佛法門來協助他們,體解生命真諦,了辦生死大業,故積極地拔濟饒益,使靈性從恐懼中超脫,有別於醫療上之安寧療護。

二、生死茫然,唯佛能解

自古以來,人類為超越死亡,透過科學的研究,探討死亡的過程及靈魂的真相,期望能揭開死後生命世界之奧秘,解決對死亡的恐懼與無知,但是生死卻永遠超乎我們人類的理解與想像,譬如:腦死就意味著死亡了嗎?呼吸停止就是死亡了嗎?人為何會經歷生死過程?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生前死後的世界究竟如何?這些問題,如果沒有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佛陀,為我們解開種種謎團,吾人只有迷惑與茫然。

有一天,佛弟子馬蘭卡普特來到佛陀處,請問佛陀:「世尊,人是否有來生?」佛陀答曰:「馬蘭卡普特呀!如果有一個人已經背後中箭,他應該停下來思惟到底是誰射他?還是思惟箭是從哪裡射出?兩者都不是,他應該立刻尋求幫助,拔出那枝箭,治癒箭傷。有一個比『有沒有來生?』更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我如何從人生苦海中得到解脫?』」佛陀的教示清楚顯明,一個人在生死苦海中浮沉,最重要的是尋求解脫之道。如果沒有得到解脫,知道有來生又有何用?與不知道有來生有何兩樣?況且解脫生死後就不再輪迴受苦,徹底解決前生今世、今生來世的問題。誠然,生死學是吾人一生必修的一門課程,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三、探索生死,尊重生命

死亡是生命無可避免的事實,而且可能會毫無預警地降臨,但有兩件事是可以確定的,第一我們總有一天會死,第二我們不知何時或如何死。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必須探索生命的真相。世尊在《大涅槃經》云:「在所有出於自覺的冥想之中,冥想死亡乃是至高無上的。」所以冥想死亡是至高無上的自覺,佛陀的開示,教我們思考生死,探索生命,與世人避諱生死,忌談死亡,大異其趣。冥想是諸佛菩薩思惟覺知宇宙人生的真理,因為幽冥難測,非凡夫所能窺知,故言「冥想」,對凡夫而言,就是思考探索。

歐、美、日等先進國家,近代致力於生死學之研究,蔚為風氣,許多學者紛紛著書立說,大力推廣。國內也因相關學者之推動,在大專院校開辦生死學課程,為探索生命的真相,邁開第一步。佛教最早的臨終關懷機構,就是設在印度祇洹精舍之「無常院」,目的在使病患能興起往生極樂世界之想,此乃根據彌陀淨土法門之思想而來。中國之禪林更設有「安樂堂」或「涅槃堂」、「喜樂塔院」、「安養中心」等,內設堂主,職司看護病僧的工作;現在的寺院則設有「如意療」或「安寧病房」,專為病患服務。此外,日本佛教大學佛教社會事業研究所田宮仁甚至提倡「毗訶羅」,作為佛教社會福利的末期護理中心。這些機構,展現了佛教對生命之愛護及對死亡之尊重。

現今臨終關懷之組織,有「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安寧照顧基金會」等。許多醫院也在衛生署的補助支持下,紛紛設立「安寧病房」,提供臨終病人的安寧療護,尊重病人的意願與權益。更有許多宗教人士,發心當義工,熱烈投入安寧照顧,幫助遭受病魔摧殘的苦難心靈,找到慰藉,安頓身心。凡此,皆是對生命的終極關懷表現。

印度近代詩人泰戈爾說:「生似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生命的尊貴就是活得有意義,好似享受夏花之絢爛;死得很莊嚴,如同欣賞秋葉之靜美。如果惡疾無法治癒,死亡已不能避免,那麼,坦然的面對以追求寧靜的善終,是最佳的選擇。此時,適時的臨終關懷,可以幫助病人圓滿的走完人生旅程。

四、臨終關懷,自他二利

臨終關懷者,尤其是發心志工與宗教師,他們沒有醫護人員的職責在身,也無病人家屬的法定責任,卻能無怨無悔的付出,其犧牲奉獻之精神,正是佛陀悲天憫人的胸懷體現。身為佛弟子,我們應學習與效法觀世音菩薩之悲願,尋聲救苦,盡心盡力,幫助在生死海中與死神搏鬥的苦難眾生。

一個扮演臨終關懷的人,他本身就是受益者,因為如此因緣,可以讓自身感受佛陀真實的教法:「世間苦空、人命無常。」如果我們經常作臨終關懷、往生助念,不就是經常讀誦《無常經》?世尊在《無常經》說:「生者皆歸死,容顏盡變衰;強力病所侵,無能免斯者。」又說:「假使壽命滿百年,終歸不免無常逼;老病死苦常隨逐,恒與眾生作無利。」臨終病人以自身之病苦,活生生地向我們演說著人生的無奈與痛苦,這是對我們最真實的啟示,激起我們對生命的認知、對人生的覺悟。同時,學習幫助臨終病人,就是開始對自己的臨終負責,也自然而然容易生起悲憫心,這是自他兩利之善舉呀!

讓自己成長的最佳方法,莫過於關懷臨終病人,因為他讓你對於死亡做深度的觀照和反省。當你關懷臨終病人時,你會深刻地瞭解,人生最重要的課題就是解決生死大事。

五、生命勇者,人間菩薩

為了撰寫本章,信願認真參閱了十幾本臨終關懷相關著作,內心雖不時被書中真實故事感動萬千,卻沒有比昨日在「中時晚報」所看到的一則報導,更令我敬佩。極為醒目的標題「抗癌菩薩,她用愛延續生命」吸引我先睹為快,讀後不禁油然生起對這位生命勇者的景仰與讚歎,當下即決定轉述收錄到本章中,以真實事例彰顯生命的尊貴,啟示臨終關懷的意義。

故事主角李融音女士,人稱「抗癌菩薩」,現年四十八歲,與務農的丈夫賴元德育有一子一女,一家大小和樂融融。十年前獲知罹患癌症後,從此改變了她的人生,一九九一年三月,她發現乳房腫瘤,先後動過三次大手術,先切除左乳房,後來發現右乳也有腫瘤,再切除右乳。然後又發現內膜增厚,聽從醫師建議,子宮及盲腸也切除。十年的抗癌歷程,李融音經歷了三十多次化療,及超過百次的電療,全身幾乎等於是癌細胞的運動場。這段不算短的治療期間,她曾因為治療過程發生白血球歸零,引發敗血症,當時高燒至四十三度。

禍不單行,不幸的事情,不只是自己的病情,父親在她身心備受折磨之際不幸辭世,萬念俱灰的她,深深感到生不如死,一度萌起隨父親而去的念頭,幸好佛陀的慈愛,協助她度過人生最黑暗的時光,她皈依了佛門,從信仰中產生重生之力量。她沒有被病魔打倒,反而更積極迎向人生,點燃生命的火花。李融音早年因為家境困苦,再加上父母重男輕女,所以只讀到小學畢業。後來結婚生子,因為家計困難,也沒機會再進學校讀書。在辭去工作專心養病期間,她想起幼時對求學的渴望,在先生的鼓勵支持下,重拾書本,上學求知。在半病半讀的情況下,花了六年的時間,完成了國中、高職的學業,了卻多年夢寐以求之心願。最難得的是,她連續三年都拿下全班第一名,並考取丙級會計士之資格,同時也獲台東縣政府頒發「模範勞工」獎盃。高三那年,還得到救國團頒發「優秀青年」獎章。

在李融音求學過程中,共動了三次大手術而住院,但為了課業,她經常向醫院請假上學。請假上課的她,經常把醫院引流體內積血之血袋,背到學校,所以同學都說她是背著血袋在上學。李融音聽說游泳有助於復健,便開始每天花三小時學習游泳,在鍥而不捨努力下,兩星期後,學會了蛙式游泳。在十年抗癌的過程中,李融音認為自己已經得到太多貴人的幫助了,不論經濟上或精神上。她要將這些幫助,回饋給社會,因此,在一年多前,她登記參加台大醫院之志工,發心到腫瘤病房服務,以自己為例,協助癌症病患,度過沮喪與恐慌,也能讓癌末病人,勇敢的與生命說再見。

這位人稱「抗癌菩薩」的李融音,不向命運低頭,與病魔搏鬥,展現了生命的光輝,為奮鬥人生樹立最佳典範。她以自身遭遇,以癌為師,化癌為愛,鼓勵癌末病患堅強站起來,飛越生死大關。她是人間真正的菩薩行者,值得我們學習與效法,獲頒「熱愛生命獎」實至名歸,信願由衷敬佩、真心讚歎。

第二節、臨終關懷的要領

《梵網經》云:「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由經文得知,佛陀是鼓勵佛子照護病患的。經典記載,佛陀曾到一位老病比丘處所探望,親自為其洗滌身體。又曾在祇園精舍探視一患病比丘,令其痊癒。

人在生病時,感情最脆弱,容易心生憂怖,驚惶失措,是最需要親友的關懷照顧。因此,佛子如能適時探護,為說妙法,安頓患者之身心,使其在病苦之中,得到慰藉,必能獲得病患與家屬的歡迎。

關懷病人,若經驗不足,不得要領,往往易令病人心生徬徨,乃至加重病情,自己也會灰心挫敗,半途而廢。根據《增一阿含經》記載,有五法能使病人迅速康復:一、為病人分辨良醫;二、照顧病人要先起後臥,不可懈怠;三、善於言談,不貪睡眠;四、以佛法供養,不貪飲食;五、能勝任與病人說法。由此可見,關懷者必須學習醫學與佛學相關知識,增長技能,並且具有善巧方便,才能事半功倍,下列幾點,應加注意:

一、了解病人,隨機應變

關懷病人之前,最好先透過家屬或醫生,對病人有初步的了解後,作好病人的基本資料,知己知彼,才能契理契機,侃侃而談。了解內容包括:病情、家庭、療況、個性、信仰、職業、興趣、嗜好……等。關懷者與病患,彼此雙方是需要互信互動的,不是教條式的我問你答。身心脆弱的病人,尤其需要別人對他的尊重,有事請問,應委婉客氣,千萬不要像在調查戶口一樣地詢問病人,令他厭煩。

探望病患時,必須要隨時察言觀色,視病人情況,決定停留時間,除非病人慰留,否則不宜太久,因為病人可能不好意思或沒有力氣回絕。當你看見病人顯露疲倦、焦躁不安、不舒服,或頻視天花板、看手錶,或閉目養神、不願講話,或其親友來探視等,就是該告辭的時候,以免消耗病人太多體力。

又探病時,每次人數不宜太多,人多嘴雜,反讓病人疲於應付,消耗精神。一般而言,病房空間不大,人多也容易帶給病人壓力。

二、適時探望,勿擾休養

一般醫院不論普通病房、加護病房或安寧病房,都訂有探病時間,用意乃在於讓病人少受打擾,充分休息。故關懷病人應遵照醫院規定的探病時間,避免在他休息時探望。若是探病時間,而病人正在休息,也不宜打擾他,或許他好不容易才睡著,或需要更多休息,以養足精神,恢復體力。一般而言,剛動手術後,最需要休息,不要在此時探望。

探視病患可隨手攜帶奶品、水果、鮮花或禮物表達心意,增進情誼,惟必需事先了解病人是否需要、可否飲食?病人若是佛教徒,則可攜帶佛教文物、書刊、佛像、念珠、念佛機、大悲咒水等贈送結緣。關懷者如果自己生病,具傳染性,則請勿關懷病人,以免傳染給他,反而加重病情。反之,病人具有傳染性,關懷者也要小心謹慎,保護自己。

如果病房門口掛有「請勿打擾」的告示牌,則表示病人及家屬,希望不要受人探訪,請尊重他們的決定。或病房門口雖無「請勿打擾」的告示牌,但病人的態度明顯不願受人打擾,也不要勉強,應立即告退。最好先與家屬溝通好才去,以免無功而返。

三、尊重信仰,依其意願

關懷病人是鼓勵安慰,不是說教傳法,不要讓病人覺得,你非要他接受不可,不能強迫他接受我們的觀點,不可勉強他改變原有信仰。強迫性的語氣容易帶給對方壓迫感,繼而排斥,產生反效果。每個人的思想觀念各異,應尊重並依照病人的宗教信仰與他溝通,不要努力傳教,尤其當你懷疑這可能不是他所需要的,除非他願意接受。

臨終病人最需要的是心靈的安詳,心靈的安詳並非一定透過宗教才能做到,靈性的關懷也並不代表宗教的關懷。當然,試探性地引導他念佛,是我們關懷的目的,但要因材施教,隨順因緣,不可勉強。如果他是基督徒,信奉耶穌,常行禱告,可以帶給他平靜和悅,我們不一定非要他念佛不可。假如他一心嚮往天國,想要面見上帝,我們也不一定非要他求生淨土不可。尊重他人不同的信仰,是佛教徒應有的基本修養,你可用真誠的態度,提供參考的方式告訴他:「陳先生,我知道你是虔誠的基督徒,我很真誠的告訴你,念南無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並不違背你的信仰,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可以仗佛願力,到天國覲見主耶穌,阿彌陀佛會尊重你的心願。因此,念佛乃是提供多一條可以到天國的路徑。如果你覺得不安或不妥,請不要勉強;如果你覺得禱告,可以令你喜悅安詳,活得自在,你就認真去做,我祝福你得到主耶穌的愛,聖靈充滿。」

四、忌問隱私,多言樂事

俗話講:「家醜不可外揚。」大部分人都不希望別人得知自己的隱私與缺失,所以不要探問病人的私生活及家務事。如果病人或家屬肯主動告訴你,得知之後,請不要四處傳揚,讓病人或家屬尷尬難堪,影響互信互動的關係,甚至引發紛爭,造成困擾。

如果病人覺得罹患惡疾是不可告人的隱私,請不要詢問病人得了什麼病,尤其婦女病或花柳病,除非他主動願意說。當病人訴說病情時,應心懷悲愍,深表同情,適時表達願意分擔痛苦的心意。也不可隨意詢問病人的資產或遺產分配,尤不可藉機勸募化緣,這可能會帶給病人不當聯想,懷疑你探病的動機。

關懷病人,不宜談論刺激病人心情之人、事、物。若同房尚有其他病人,講話聲音應適量,以免妨礙他人。與病人交談,並無規則可循,可以聊些令他歡喜振奮的事情。如果他熱衷美國職籃,或許一句:「湖人隊已經連五勝了,你知道嗎?」就能使他心花怒放。假如他興趣日本職棒,也許一句:「巨人隊跟西武隊總冠軍賽,拚得你死我活,你想知道嗎?」就能使他雀躍不已。儘量幫助病人回憶過去溫馨美好的事物,譬如:旅遊見聞、結婚生子、行善助人……等。也可以多談些輕鬆有趣的事情,譬如:童年趣聞、求學糗事、軍中花絮……等。這些話題,也許可以使他暫忘眼前身心的痛苦。總之,談他感興趣願意聽的話。若是對方能夠接受,毫無避諱,談談死亡也未嘗不可,要視個人情況而定。有時,只要用心傾聽他想說的話,就已經足夠了。

五、讚賞美德,肯定善行

當你關懷臨終病人時,要強調他曾做過的好事,使他覺得生命是歡樂的、有意義的,將注意力集中在他的美德與善舉,而非失敗與惡行。每個人的一生,都有或多或少值得讚賞的地方,儘量挖掘他的長處,如實的讚歎他,使他發揮生命的潛力,肯定自我。

信願曾經南下高雄長庚醫院,關懷一位二十幾歲就罹患胃癌的女眾,她是位虔誠的佛弟子。當我進到病房探望她時,只見她身上插了許多導管,氣息微弱,不能言語。我為了強調她的善行,拿起一張她以前出資善款印經的收據,告訴她:「李居士,妳是位難得的念佛人,如世尊在《觀經》所說的人中芬陀利花。雖然妳年紀輕輕,即罹患癌症,妳也深知自己即將不久人世,難免心中充滿無奈,但妳此生並不遺憾,因為妳得遇淨土法門,平時不但認真念佛,而且勇於布施,這張是妳多年前贊助印經的收據,妳的善心將使很多人有緣得遇佛法,學佛修行,獲得解脫。因此,妳的生命是非凡的,妳的功德是無量的,妳的人生是永恆的,師父真心讚歎妳,阿彌陀佛一定救度妳。」我話一結束,只見她兩眼盯著收據直視,熱淚盈眶,感動不已。

一句良言的勸勉,往往使一個瀕臨死亡的人,對生命燃起無限的希望;一番嘉言的開導,往往使一個害怕死亡的人,對生死充滿超脫的勇氣。勸勉與開導,無非是幫助臨終者,認清死亡乃人生之必然性。唯有了解生命的因果事實,方能超越對死亡的恐懼;也唯有了解生死解脫之道,令人生無所畏懼無所掛礙,生命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六、勿私推薦,秘方食品

經常到醫院作臨終關懷的人,可以發現西醫病房,常有病患瞞著醫生,私自服用中藥或偏方;或者親友將自己服用的藥物,未經醫生允許,信手隨意拿給病人服用。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病情各異,相同藥劑,用在不同的人身上,不見得會有同樣的效果,也許會有不同的副作用。有些偏方,對少數人有效,但對大部分人無效,並非每個病人都適合服用。除非你願意承擔後果,並對病人及家屬負責,否則請勿介紹任何藥品或偏方給病人。也不可隨意推薦營養食品、健康食品與生機食品,病人之病況,也許有某種飲食的禁忌,或營養師的專業調理。在不了解病情及療法的情況下,隨意推薦病人服用,可能愈幫愈忙,甚至貽誤病人,造成遺憾。

除非經醫生許可,否則也不宜介紹民俗治療師為病人治療,更不可親自為病人刮痧、拔罐、推拿、針灸、指壓、放血、腳底按摩,又不可推薦任何醫療或復健器材給病人。總之,只作關懷工作,不能妄自參與任何醫療行為,或讓病人及家屬誤會趁機招攬生意。

七、勿為人師,擅自教授

不可以自我的觀點告訴病人要如何做:「你應該要急救,你應該要針灸,你應該要兼吃中藥,你應該要化療,你應該要復健,你應該要轉院,你應該要去看某某醫生……。」應以病人的立場關懷他,瞭解他有什麼樣的想法與做法,例如:「你打算臨終急救嗎?你認為針灸對你可行嗎?你想過作民俗療法嗎?你覺得兼吃中藥對你有幫助嗎?你是否考慮作復健?你想不想到戶外走一走?要不要我把病床頭部調高?有沒有想過對孩子交代什麼事?對於療程你有什麼看法?院方的照顧你滿意嗎?伙食吃得慣嗎?……。」

我們都不是病人,很難體會病人身體、心理、靈性的痛楚,即使我們是病人,也與他不同疾病,具不同的痛苦。所以切勿以教導者自居,我們都只是學生,學習如何面對疾病死亡,如何認知生命意義;病人才是我們的老師,他活生生的教導我們,人世就是無常,生命充滿苦難。病人如果有醫療、家庭、靈性等問題,可以鼓勵他與醫師、社工師及宗教師等專業人員商討溝通,我們不具專業技能,不可越俎代庖。

八、勸勉家屬,常伴病患

臨終病人的情緒,很容易起伏不定,尤其當身體遭受疼痛侵襲時,或家屬無人探望時,所以鼓勵他的家屬悉心照料、陪伴左右是很重要的。有時家屬靜靜的陪伴在身旁,就是最好的安慰。陪伴臨終病人必須要能承受沉重、悲傷、緊繃的氣氛,這個角色由病人家屬擔任最適合。不論臥床或散步,不管交談或靜默,陪伴在他身邊,會帶給他內心的安定感,不能只是花錢請「看護」照顧病人,家屬反而像是訪客,如此就缺少親情與家庭溫暖。臨終病人最需要的是親人的愛,親情的滋潤是一股無形安定力量,這是與生俱來的天性。從許多實例可以發現,臨終病人往往因為某位子女遠在國外,不能即時返回探望,因此牽腸掛肚,茍延殘喘,或死不瞑目;等到親人探視後,才安然地辭世。

把親人帶回家,陪他走過死亡關卡,勝過交給陌生人照顧;在病床前陪他到斷氣,勝過在病房外等他離世。陪伴著他,讓他知道,不管發生什麼事,親人都會在他身旁;並且說出該說的話,完成未了的心願;與他同在,緊握他的雙手,直到那道生死關口。

九、真誠關懷,適時幽默

真誠的關懷就是不斷地對病人表達明確、積極、溫馨的照料,例如:協助量血壓、做胃鏡、打點滴、照X光;幫忙洗頭擦背、沐浴換衣、入廁淨手、用餐睡覺;陪伴冥想、禱告、懺悔、靜坐、讀經、念佛、持咒等,持續到他的生命最後時刻,甚至死後,使他得到永恆的生命。生命的光輝,就是幫助他人找到生命的圓滿落幕與歸宿。誠摯的關懷容易讓人接受與認同,尤其臨終關懷,更能讓人感到必需和受用。

臨終病人常因身心交煎,而感到拘謹和不安,因此,探視時應儘量保持輕鬆自然,過於嚴肅,容易引發他的緊張。交談時語氣宜平和、神情宜悅色,距離宜接近,不要讓他覺得你在嫌他。關懷是需要取得信任的,讓他接受你最好的方法,就是真心誠意。客套的話語,容易令他察覺你的應付心態。適時的幽默,能帶來歡樂氣氛,解除他的心防。幽默具有驚人的力量,可以緩和緊張拘束;幽默可以協助病人建立自尊,尤其病人沮喪、懊惱時,以輕鬆式的口吻鼓勵最有效果。

十、善巧應用,肢體語言

病重垂危的人,總是會期待被人關懷,只要握著他的手,輕拍他的肩,輕輕替他按摩,整理衣褲,甚至倒茶遞水,扶持如廁,翻身擺位,互相擁抱,就可以帶給他無比的安慰和舒適。點頭示意,眼神關愛,略帶微笑,也可以令他感到被肯定、被接納。善用肢體語言,真情表達你對他的愛心。但對方如果是異性,必需分寸拿捏得宜,避免表錯情,徒增困擾,尤其年紀相近者。

但也不要讓病人養成依賴性,病人即使臥病在床,行動不便,也不要讓他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好像廢人。應該讓他儘量持續日常生活,以發揮生命功能,創造生命意義。當然如果他真的自己無法行動,或者主動要求幫忙,就要適時協助,不要過度勉強他。

十一、委婉措辭,避用死字

「死亡」是存活的對照詞,中國人向來避談忌用,因為它象徵著恐懼與黑暗,意味著生命的終止。因此,關懷臨終病人時,措辭必須委婉,儘量少用「死亡」一語表達,以免太過直接,令對方不悅,產生反感,進而拒絕你的關心。不同信仰的人,應用不同的說詞,使其感受親切易懂,以下可供參考:

[1]一般人:可用「過世」、「辭世」、「去世」、「長眠」、「回老家」、「身故」、「作古」、「大限到了」、「時日無多」、「離開人世」、「在黃泉下」、「永遠安息」、「油盡燈枯」、「人生盡頭」、「畫下句點」、「走完人生」、「日薄西山」、「歸於塵土」、「時候到了」等說詞。

[2]佛教徒:可用「往生」、「涅槃」、「圓寂」、「離苦」、「捨報」、「西歸」、「超凡入聖」、「登上彼岸」、「功圓果滿」、「上生佛國」等說詞。

[3]神道教徒:可用「登天」、「仙逝」、「仙遊」、「出竅」、「駕返瑤池」、「駕返仙山」、「歸空」、「物化」、「成仙」、「做神」等說詞。

[4]基督教徒:可用「蒙主眷顧」、「見造物主」、「在天父的臂彎」、「在天堂的岸邊」、「天使將他帶走」、「蒙主寵召」、「在基督裏沉睡」等說詞。

熟知以上的關懷要領技巧後,臨床面對病患,善加活用,必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第三節、臨終關懷的內容

一、了解需求,提供協助

臨終關懷最基本的工作,就是了解病人的需求,並提供他必要的幫助,不論精神或物質。每位病人對身、心、靈的需求,不儘相同。當病人長臥病床,久未沐浴時,他最需要的就是梳洗一番,身心清爽。當病人輾轉難眠,精神渙散時,他最需要的就是安眠藥劑,好好入睡。當病人孤苦無依,徬徨無助時,他最需要的就是有人陪伴,聽他講話。因此,看似毫無學問的翻身擺位、吃喝拉撒、睡眠休息、清潔盥洗等基本需要,有時卻成為病人最大的渴望。被愛、被需要、被包容、被寬恕則可能是某些病人最急切的需求。甚至有人只求安詳地死去,其他別無所求。了解因人而異的不同需求,才能隨其所需,提供幫助。

臨終病人經常會為一些未完成的事情焦慮,如果他不能完成心願,就不可能全然地放下,所以儘可能幫助他了結心事,使其內心清明、無掛無礙、寧靜安詳地死去。別忘了他是人,和正常人一樣,除了需要生理的舒適外,也需要心理的安撫,心願的滿足。

林先生是位年屆而立的山地青年,他擁有執愛他的太太及出生未滿周歲的小寶寶,雖家境貧困,租屋而居,但生活和樂,婚姻幸福。年輕的他猶如旭日初升,卻遭受無情的打擊,原來他得了末期血癌。雖經過化療,但始終未見起色,病魔的摧殘,使得他原本壯碩的身軀形銷骨立。信願受邀到他家裡探望他時,見他只能氣若游絲的躺在床上呻吟,他的太太抱著小孩,一旁黯然神傷,眼中泛著淚水。師父靠著床沿,輕輕地把手搭在他的肩上說:「林先生,我是信願師父,雖然跟你不認識,但受蓮友之請,來探視你,這是難得的法緣,我來看你,你高興嗎?」他點頭示意。「你知道自己得了什麼病嗎?」「知道,是血癌。」我問道:「怎麼沒有住院治療?」他答說:「有,但已經來不及了,醫生叫我要有所準備,所以我想在家靜養。」「你知道自己即將離開人世嗎?」他眼角流下淚珠,語帶悲泣地說:「是的,我知道自己已經不行了。」我雙手緊握著他的左手,誠摯地問:「有什麼掛念的事,需要師父的幫忙?」他深情一瞥在旁的太太及小孩子,沉重地說:「我唯一擔心的是家境困苦,太太和小孩子,無力生活下去。」「如果師父每個月濟助你妻兒的生活費,讓她們不虞匱乏,你可以安心地走嗎?」他以充滿感謝的眼神望著我,點頭示意。

此時,我知道我的承諾,已使他放下心頭重擔,同時也了解,對於眼前這位青年而言,經濟援助是最實際有用的關懷,於是我告訴他:「生命的意義不在歲數的長短,山地人大部分信仰基督,西方人也多半信奉耶穌,但耶穌的壽命卻只有三十四歲,可是他所說的真理卻留傳萬世,影響世人既深且廣。你年紀輕輕便罹患絕症,心中難免悲痛感嘆,但這是你的業報,不能怨天尤人,如果你願意使生命重生,獲得永恆,師父告訴你一條明路,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三世諸佛的本師本佛,他悲憫我們長淪苦海,受生受死,因此發願以果地德號誓救十方眾生。他的願力就是:凡是念我名號的人,我一定救度他來生我國。往生佛國之後,便出離六道,證悟本性,得到光壽無量,不再生死沉淪,只有清淨快樂。我們都有佛性,可以經由修行成佛,只要你誠心念佛,求生淨土,在你臨終時,阿彌陀佛便會現在眼前,放光攝受,慈悲加佑,使你身心自在,得生淨土。這條光明的大道,你願意走嗎?」他答道:「願意,感謝師父。」我以引磬帶他念佛約莫半小時,臨走之前把往生被、念佛機贈與他太太,並囑付臨終處理的要點。

第三天晚上我接到他太太的電話:「師父,我先生剛在醫院斷氣,臨死之前,他要我感謝師父,我跟他說:『師父叫你一定要念佛,求生淨土,你知道嗎?』他點頭說好,雙手合掌,念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走了。師父,你能馬上趕來嗎?」我放下話筒,暫拋雜事,驅車趕往醫院的途中,耳聞車上的佛號聲,眼中泛著淚水,心中感動莫名,佛恩迴盪在我的身心,成了一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二、全面關懷,全人照顧

臨終關懷是全人照顧,也就是生理、心理、社會及靈性的整體照顧。癌末病患除了生理症狀外,有許多心理、靈性、家庭、社會的問題,也須費心關懷。因此,關懷也應從身、心、靈三方面著手。生理方面:以舒適為主,協助吞嚥困難、小便失禁、呼吸困難、生理疼痛的排除或舒緩。心理方面:以同理心關懷溝通,使其心情開朗,安排想見的親友來訪。靈性方面:肯定病人過去的生活,消除良心的不安,激發原有的信仰信心。

生理方面,請其配合醫療:「○○○老太太,我知道你的身體遭受很大的病苦,凡是吃五穀雜糧的人,沒有人不生病。生病了,看醫生,吃藥打針,是正確的做法。醫生是專業的醫療人員,是病人的命中貴人,密切配合醫生的治療,才能發揮治病療效。對於醫療進程,你自己有權利決定,對於病情近況,你自己也必須清楚。了解自己的病況,隨時請教醫生,把握治療時機,積極治療,我相信你很快就能痊癒,恢復健康。身體機能的好壞,端視細胞活力的強弱,要保持細胞旺盛的活力,最好的方法就是運動。臥床休息固然重要,活絡筋骨也不可或缺,因此,有時起身散步,戶外走動,對疾病的治療也有助益。若有親友,好心推薦偏方,應謹慎以對,與醫生討論是否可行,避免意外產生。請您多休息,我祝福你早日康復。」

心理方面,請其保持開朗:「○○○老太太,妳是位了不起的人,了解自己的病況後,勇敢堅強地與病魔搏鬥。妳可以嘗試轉個念頭把痛苦淨化,心想妳的病苦是為一切眾生而受,眾生因妳代受罪苦而離苦,所以受苦是有代價的,有意義的,妳是偉大的,崇高的,妳是菩薩的化身。妳的身體雖然即將敗壞,但心是不滅的,想一想快樂的事情,把握當下,讓妳的生命充滿喜悅。記住!孩子因妳而成長,先生因妳而幸福,世界因妳而美麗。未來還有快樂的淨土等你邁向,阿彌陀佛視你為愛子,你並不孤獨,前程是充滿光明的。」

靈性方面,請其經常念佛:「○○○老太太,社會學家描述人類瀕臨死亡的五個階段,依序為:否定、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每個罹患末期癌症的人,起初都很難相信這個殘酷的事實,最後也都不得不接受。生命中的苦難,是由無形的業力主宰著,我們無從抵抗,也無法避免。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如來及緣覺,佛聲聞弟子,會當捨身命,何況俗凡夫?』這意思是說,佛陀及聲聞、緣覺弟子都會捨掉色身了,何況是我們凡夫?所以色身敗壞了,應為靈性的歸宿打算。許多人到了生命最後,才開始尋找靈性的解脫,希望透過靜坐、冥想、祈禱、讀經、念佛、持咒等修持,得到心靈的歸宿,雖然已經日薄西山了,也是值得肯定與讚歎的。在生命接近終點時,回顧過去,擔心未來,都是很正常的心理。警覺自己即將離開人世,一般人都會在心底浮出這樣的想法:『我死了要去哪裡?我死後會不會以另一種形體存在呢?我有靈魂可以繼續存在嗎?天堂與地獄是真的有嗎?我死後會下地獄嗎?』四生慈父的佛陀,一生說法,正是為解決我們這些迷惑。佛陀的真理,無非就是告訴我們生命的真相。與其悲傷驚恐地面對死亡,不如全心依靠佛陀,念佛超越生死。」

三、滿足心願,令無遺憾

每個人都需要被人關愛、被人呵護,也希望擁抱理想、滿足願望,陳老先生也不例外,他是位退伍軍人,一九四九年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自退役後便賦閒在家,因為未婚,所以始終孤家寡人一個。唯一感受親情滋潤的是,認了一位軍旅同袍之女當義女。乾女兒每逢假日與她的先生孩子一起來探望,其他大部分時間,他都一個人孤獨地與病魔奮戰,胃癌使得他食不下嚥,骨瘦如柴。

信願受其義女之請探視他時,可以感受他是位真誠厚道的人,只因癌症末期,身體衰弱,氣若游絲,講話已有氣無力了。見面時,我開口問道:「陳老先生,您哪裡人?」他答道:「江蘇」一聽就知是道地的外省口音。「我是您乾女兒的師父,她很關心您,請我來看您,很高興能跟您結緣。」我說這話時,只見他眼睛看著他的義女,露出溫馨感激的表情:「謝謝師父,我一生戎馬生涯,孑然一身,不知什麼叫幸福,唯一深感欣慰的就是義女事我至孝,我死而無憾!」話語未畢,兩行老淚已奪眶而出,一旁的義女也頻頻拭淚,我感受空氣中瀰漫著凡人生離死別的真情氣氛。

「為什麼您認為您會死?」「我年紀已大了,而且得了胃癌,出血好幾次,醫生都說沒得救了。」「您放棄治療了嗎?」「應該是吧!反正沒指望了,就在家等候吧!」一臉無奈與感嘆的表情,道出生命真實的苦難,我心有戚戚焉,略頓一下問道:「有沒有什麼心願未了?」「沒有,只希望臨終要走時,乾女兒陪在身邊。」這時他的義女雙眼淚珠,趨前握住他的手說:「爸,您放心,我一定會陪伴在您身邊的。」此刻,我感受到世間最偉大的愛就是親情。「陳老先生,您有什麼信仰嗎?」「可以說有,乾女兒叫我念佛,我就念,就這樣。」「那您知道念佛的意義與目的嗎?」「不知道。」

於是我就把佛號的緣由、淨土的風光、往生的道理,大略地向他介紹,很難得的是,他竟全都接受。「您願意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淨土世界嗎?」「願意,這世間太苦了。」我說:「太好了,我們一起來念佛。」我掛起佛像,以引磬帶他虔誠的念佛,邁向光明的西方。隨著引磬悅耳的音聲,佛號祥和的法音,一句一句流入這即將離世的老人心中。此時此刻,我心中明白,娑婆人世又少了一位苦命兒,西方極樂又多了一位菩薩。原來,佛號是一盞照亮黑暗的明燈,它指引流離失所的流浪漢,就路還鄉,回歸家園。

之後不到一個禮拜的時間,他的義女每天陪伴在旁一起念佛,直到臨終安詳死去。這位老者無妻無子,孤零一生,卻擁有了義女盡孝的親情之愛,到了人生的最後,又得到了彌陀慈父的法情之愛,他的一生圓滿了,信願由衷感謝他讓我領悟到,每個人都真的需要被人關愛與滿足心願。

四、支持希望,探索自我

人類的生命乃建築在希望之上,臨終病人如果希望掌控自己的死亡方式,希望死亡時親人在旁,希望死亡不會帶來太多傷痛,希望家人在自己死後能夠保重,希望自己決定死亡的地點,希望自己能多活一分鐘……,希望是支持臨終病人與病魔及死神搏鬥的無形力量,必需適時的了解與支持。希望與恐懼往往盤據在臨終病人的心裡,直到生命終點。倘若我們忽視他的希望,留給他的就只剩下恐懼了。

病人身體的變化對他內心的希望,具有決定性影響。當病人疼痛如烈火灼身,對於活著,他一分一秒都無法忍受;但身上的疼痛消失了,卻又渴望能多活一分一秒。求生或求死,對臨終病人而言,反反覆覆,掙扎變換。這不是病人反覆無常,而是臨終過程的自然現象。因此,不能認為病人選擇進到安寧病房,就表示他已經接受死亡,了無牽掛。這樣一來,照顧者往往很容易忽略了病人所需要的希望和依靠。

詩人湯瑪士說:「我們無法平靜地死亡,不管準備得多好,都不會輕易地放棄生命。」這段話說明一般人對生命所懷抱的希望。即當人生將終,病人仍然保有希望的權利,姑且不論希望是否實現,我們都應該永遠保護他的希望,不讓他的希望消滅,不可直接對他說:「你快死了,沒希望了。」應該說:「你的病情似乎愈來愈嚴重,恐怕時日無多了,你若誠心念佛,求生淨土;若壽命未盡,則能很快康復,因念佛功德消除宿世惡業故,佛號具有消災免難、增福延壽的威神力。若壽命將盡,阿彌陀佛必會滿足你的願望,在你命終之時,接引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此時念佛,是你生命的希望。」

病人在獲得懷抱希望後,通常下一步就是找尋救命的藥方,萬一真的無藥可救,他的心會坦然的面對死神,這也是讓病人自己摸索適合自己的道路,同時幫助他善用希望。

五、激發省思,面對未來

一個瀕臨死亡的人,內心大多惶恐不安,既不捨世間擁有的一切,又迷惘死後不知的未來。平生只知道為家庭事業,奔波勞碌,不曾想到生死解脫,人生真諦。對於生命,很少傷神去思考;對於死亡,也很少費心去思慮。一但四大違和,臥病在床,往往心思沉澱,才猛然警覺:「不論是否曾經思考過死亡,或視而不見,人終需一死。」此時,最需要的是別人對他表達深切的關愛與激發省思人生的意義。

你可以如此激勵他:「佛陀告訴我們,無病與長壽乃世人所貪愛的。我也希望你能健康快樂,長命百歲,但自古人生誰無死,你如果接受生與死是人生必然的過程,找尋生死的解脫之道,超越生死,那麼,生命的本身才有尊嚴。如果活得不自在、不快樂,死亡又有何婉惜?如果死得有意義、有價值,死亡又有何遺憾?唯有正視死亡的事實,才能讓生命更加充實;也唯有超越死亡的束縛,才能讓生命得到永恆。世尊的降世,一生說法,正為解決吾人的生死大事。世尊是世間的覺者,超越生死的聖人,他教導我們依靠阿彌陀佛的救度,可以突破生死的藩籬。捫心自問,在人生最後階段:『你的目標是什麼?你要一成不變繼續以往的生活?對未來不加思索?或是追求積極的醫療措施?或是得過且過順其自然?或是讓別人為你做決定?』冷靜思惟人的一生:『我為什麼而活?存在的理由與價值為何?生命的真相是什麼?人生的意義何在?人生的目標是什麼?未降生之前我在哪裡?死亡之後我又去哪裡?』如果沒有佛陀的慈悲教導,沒有人知道生命的真相,也沒有人知道自己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但如果深入自我內心深處,發現依靠佛陀是充滿溫馨與安穩的,必然會深深感受生命的誕生不是開始,而死亡也不是結束,因為阿彌陀佛的淨土是真實永恆、不生不滅。如果你願意出離生死苦海,念佛成佛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六、分擔情緒,紓解憂愁

大部分病情漸走下坡的末期病患,只要意識清楚,就必然知道自己已瀕臨死亡,因為自己的身體會傳達訊息。許多臨終關懷的經驗讓我相信,每位病人對於自己即將死亡,比任何人都清楚。此時,病人往往會有憂傷、感嘆、罪惡感、麻木、焦慮、恐懼、痛苦、憤怒、挫折、失望、不捨、無助、自暴、沮喪等情緒產生,記得!幫助他不要壓抑,要與他共同承受,協助他把這些情緒宣洩出來,分擔他的失落與愁苦,讓他心裡好過些。

但臨終病人常常不願說出他的心思,故善巧引導或有效溝通是很重要的,告訴他:「我可以體會你的身體正遭受病痛的折磨,內心一定很愁苦,但壓抑著,反而會增加痛苦,說出來,會使你好過些。如果你願意讓我分享你的苦楚,或者你需要我怎樣的幫助,請告訴我,我樂於協助你。」當他開始述說內心話時,千萬不要打斷、否認或縮短他正在說的話。臨終者,正處於生命中最脆弱階段,你需要發揮耐心和愛心,讓他把心思完全透露出來。譬如:工作、家庭、希望、夢想、懊惱、挫折、悔恨、傷心……等諸事。學習傾聽、靜靜地接受,寧靜的氣氛,會讓他感到已經被接受,可以帶給他生命的尊嚴和人性的光輝。

信願曾關懷一位四十多歲即罹患乳癌的女眾,因為一檢查即是已到末期,她不能接受如此無情的打擊:「為什麼會是我?我還這麼年輕,孩子還小,怎麼可以得絕症?」她嚎啕大哭,哭泣與忿怒是她表達對人生的不平。我說:「哭吧!儘情地哭,妳在心中積壓太多的憂愁與怨恨,妳本來憧憬著美麗的人生,懷著要好好照顧兒女成長的希望,現在都破碎了,把這一切都哭出來。」

師父靜靜地接受她抒發情緒,然後安撫她:「我了解妳的心情,也同情妳的遭遇,但一味排斥抗拒,並不能解決問題,唯有以接納的態度,面對病魔,好好醫療,善盡人力,聽天由命。妳的孩子,會有他們爸爸細心的照料,不用擔心他們。」她流著淚問道:「師父,為什麼我會得到癌症?」我答說:「每個人的一生,都有不同的苦難,生老病死,無人能免,這是業力的牽引,無法逃脫的宿命。師父從小身體也不好,經常藥不離身,家境又清寒,可說貧病交迫,深感人生灰暗,後來學佛,才知一切皆是因果報應。」她又問道:「我這一生也沒造什麼罪,怎麼會得癌症?」我答說:「因果報應,貫通三世,無始劫來,我們都造了無量罪業,只是隔陰之迷,不知道而已。世尊告訴我們許多可以跳脫苦海的真理,如果我們依教奉行,可以離苦得樂。眼前最重要的是把病治好,不是一味想了解為什麼會得癌症。」

「可是癌症末期很難治癒。」「是的,大部分人是如此,但佛門確實也有人得了癌症,醫生宣判生命只有半年,因而虔誠念佛,一心待死,求生淨土,結果活了三、四年還沒死。」「這麼說,念佛就不會死?」「不是的,念佛也會死,壽命盡了自然就死,但死要死得有意義,死得其所;不要死得毫無價值,死得冤枉。念佛往生西方,就是死得其所;死了還要六道輪迴受苦,就是死得冤枉;人生的道路就看妳怎麼走?」「師父,那我現在該怎麼辦?」「當然是配合醫生的療程,積極治療,並且保持愉快的心情,可以幫助妳消滅癌細胞,打倒病魔。人生中也有許多快樂的事情,妳可以回憶過往有趣的畫面,或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讓阿彌陀佛協助妳戰勝病魔,讓阿彌陀佛陪伴妳一起渡過苦難的日子。若妳願意接受,不妨茹素,葷腥食物容易助長癌細胞的擴散,加重病情。」

「我要如何跟先生孩子告別?」「把妳對他們的愛,傾訴出來,並希望他們在沒有妳的日子,活得更好。妳有什麼放心不下的,儘管對他們說,也傾聽他們想要對妳說的心事,彼此分享悲傷與歡笑。」

她依照我的建議去做,後來我陸續幾次到醫院探望她,已經沒有先前的不平情緒,病床邊的念佛機,迴響著阿彌陀佛對她的慈悲召喚。一年之後,她寧靜地告別這世間,比醫生的判斷,還多活了幾個月。

七、傾聽心聲,心心相契

當有人靜靜的聆聽我們的心事,並表示關懷,我們很容易就把他當成是知交,這是人性的自然心理。所以,「傾聽」有時就是與臨終病人交談的最好方式。如果病人對你傾訴心聲,應仔細聆聽,勿轉移話題,勿隨意判斷,這是給他的最佳禮物。大多數醫護人員,都曾學過傾聽病人說話的技巧,這些技巧可以協助他們蒐集資訊,也可以評估病人的身心狀態。其實,傾聽本身就是一種最大的安慰,也是與病人心心相契的最佳方法。

許多病患家屬到達醫院時,早已驚慌失措,深怕見到家人瀕臨垂死邊緣。由於不曉得該說些什麼,他們多半轉向醫生護士求助:「我們該說什麼話?」「我們該做什麼事?」而醫護人員的回答通常是:「聽就對了。」聽他抱怨,聽他哭泣,聽他歡笑,聽他緬懷過去,聽他寄望將來,或是討論死亡。瀕死病人會主動告訴你,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譬如他可能會告訴你,他對自己病情的看法,甚至會談談自己想如何離開人世。尤其當他說臨終的一刻就要來臨時,更應該仔細聆聽。

八、探知心思,適時安慰

如果不能明白病人對醫療、死亡、後事的想法與做法,如何協助他?因此,溫馨地鼓勵他盡可能表達對臨終和死亡的想法,這種坦誠地披露心緒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讓病人順利轉化心境,接受生命苦難或面對死亡降臨。

你可以這樣鼓勵說:「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事實,它是終點站,誰都不希望早日到達,這是生命的無奈,唯有面對與接受,進而透過佛法的修持,化短暫為永恆,才是有智慧的人。生命止於死亡,我們必須不斷提醒自己,不要等到最後才面對這個事實,提早為將來準備,可以使現在過得更踏實,也能在安詳的氣氛中跟世界道別。如同搭乘火車,我們要在車上時,就決定好在哪一站下車。不知你對自己的臨終與死後,有什麼打算?我可以幫助你什麼?死亡也許令一般人覺得非常恐懼,那是因為他們沒有找到人生的目標,不知何去何從?阿彌陀佛的國度,清淨莊嚴、殊勝快樂,是我們很好的歸宿家園。你也有佛性,也能成佛,只要念佛,就可以得到阿彌陀佛的接引,有了未來的理想歸宿,對於死亡,你就不會再恐懼與茫然。」如果做得到,觀想阿彌陀佛慈愛的光明,遍照病人,淨化他的一切惡業,使他身心安泰,清涼舒適。

小琴是位佛弟子,在她最後彌留時,同樣學佛的王醫師,送她一幅「西方接引圖」,並指著圖告訴她說:「有沒有看到,在下面拜的人就是妳,小琴。」這句話讓她有了一分安定的感覺,醫護人員經常到小琴床邊,就見她靜靜地凝視著這幅圖,嘴角泛著淺淺的微笑。她內心很平和,有時也會要女兒,去寬慰隔壁床的病友。直到往生時,這幅西方接引圖,始終都懸掛在小琴的床邊。

王醫師說:「妳就專心念佛好了,不要掛念其他事情。」師父也安慰她:「妳就是下面這個人,拜佛的這個人就是妳,妳看到這個光束了嗎?這個光束就是阿彌陀佛放光來迎接妳的。任何一位念佛的人,想往生到阿彌陀佛的國土,阿彌陀佛都會親自來接引他,讓他遠離世間一切苦難。想到可以隨佛往生淨土家園,內心是不是覺得很欣慰?」此時,小琴的眼神非常專注地看著圖。西方接引圖裡,天空散布著朵朵雲彩,雲端有幾尊莊嚴佛像,圖的下端有拜佛的人,整體而言,這幅圖讓人有溫馨祥和的感覺。

如果信仰不同,我們把念佛可以解脫生死的道理告訴他,但是病人拒絕,或是不願改變他原有的信仰,就不要勉強他,徒增他的困擾。適時的關懷勸勉,啟發他原有的信仰力量與信心,或許更能幫助他安詳辭世。

九、尊重權利,支持抉擇

瞭解及尊重臨終病人的權利,是關懷者應有的基本認知,當臨終者的病況逐漸惡化,他們的權利不應該隨之削弱。一般人會把身體機能的喪失,與心智及情感機能的匱乏畫上等號,因而將臨終病人視為次等人。常有家屬為避免打擊臨終的親人,而不當保護,譬如家屬會走出房門,討論如何處置母親的病情或後事,不讓她知道,也不讓她參與這些有關她個人醫療或後事的討論,還自以為在保護她。不論這段對話的結論為何,結果都會發生在她身上。其實,不讓她參與討論或決定,才是真正傷害她。這表示她已經太虛弱,缺乏行為能力來參與自己的人生。如此將她排除在治療過程或後事之外,等於剝奪了她做為人的尊嚴及權利,也直接將她孤立在落寞的一角。

「師父,我爸爸吵著要回家,他不想在醫院死去,可是我們家人討論的結果,堅持不放棄任何治療。」這是我從事臨終關懷時最常遇到的情形。我說:「你們為何不讓他本人參與討論及抉擇?要留在醫院繼續治療,或回到家裏等待死亡,都應由他自己決定,讓他為自己的生命負責,讓他的人生有尊嚴,不要留下最後的遺憾,請尊重他的權利,讓他自己演完人生舞台的戲。」

臨終病人有權要求大眾,視他們為活生生的人,尊重他們的生命。臨終病人有權心存希望,即使希望的焦點一再地改變。臨終病人有權懷抱著安詳與尊嚴過世。臨終病人有權以自我的方式,表達對死亡的感受。臨終病人有權參與決策,決定自己切身的醫療問題。臨終病人有權要求醫療不可中斷,即使醫療目標可能由積極治癒,轉變成消極安撫。臨終病人有權要求所有的問題,皆能獲得誠實而詳盡的答案。臨終病人有權避免忍受肉體被插管、急救的痛苦。臨終病人有權要求看護者,具備同情心、細心及相關知識,並願意嘗試了解他的需求。臨終病人有權從事靈性的修行。臨終病人有權以自我的方式,表達對疼痛的情緒感受。臨終病人有權了解死亡的到來與過程。臨終病人有權要求,寧靜的死亡。臨終病人有權要求,不要孤獨的死亡。臨終病人有權要求,死後仍能維持身體的神聖莊嚴。

以上這些臨終者的權利,都不應被忽視、被剝奪。不論家屬、親友或醫護人員,都應該以對待常人的方式,對待臨終病人,因為直到生命最後一分鐘,他還是活生生的人。我們應該以尊重、慈悲的態度對待他,給他以自己的方式,了解死亡的真相,面對死亡,讓他活得有意義,死得有尊嚴。死亡是人生的終點,請別提早送他進墳墓。

十、開誠佈公,告知病情

醫學倫理與醫療法,均認定醫師有告知病人病情的義務,故應該儘早告知臨終病人,他正在接近死亡,告知時要儘可能安靜、仁慈和善巧。大部分臨終者都知道自己即將去世,他們從別人對他注意力的改變、不同的對待方式、講話音量的降低、親戚的淚水、家人緊繃的臉等等,意識到自己已日薄西山,不久人世。

台灣社會普遍的現象就是,病人得到絕症,親友與醫護人員絕口不提,隱瞞到底。或是醫生願意對病患開誠佈公,卻受到家屬的制止。或是病人、親友及醫護人員大家都心知肚明,可是不願意公佈這個殘酷的事實,於是大家就相互偽裝演戲。結果是每個人都非常孤獨焦慮,不能互相分享心事,吐露心聲,病人也無法適時表達心願或交代後事。

對病人隱瞞病情,將會使他無法參與切身的醫療決定,病人如果對病情進展毫不知情,如何要求他決定採取積極或消極的療法?如果病人沒有被告知實情,他怎能為自己的臨死預做準備呢?何況他知道你明知不言,會使他內心更猜疑、更迷惘、更不安。讓他知情可使他預先處理遺產、完成心願、交代後事……等,有助於身心放下,安詳往生。

但病人還沒有心理準備,還不能接受之時,就貿然的告訴他,可能會帶給他震驚、打擊、忿怒、憂愁、灰心而適得其反。因此,病情的告知,需要把握下列五點要領:

[1]何時告知?

什麼時機與病人談論病情最恰當?一般而言,應讓病人主導。例如:當病人主動詢問時,或病人用隱喻含蓄表達要交代遺願或後事時,或病情有變化時。此時,可引導他表達更多他內心所思所受,協助家屬切勿中斷與病人的交談,或岔開話題,靜靜聆聽,以關懷接納的態度,讓病人能感覺被尊重、被了解,他就會將埋藏在心底的感覺或想法,傾訴出來。我們可能會驚訝地發現,問題根本不是要告知病人多少病情,而是病人已孤獨許久的情緒釋放出來,有人聆聽分擔。

[2]何人告知?

什麼人是最恰當告知病情者?此人與病患的關係,必需有兩項條件:即信任與親善。告知可分主動與被動,主動告知通常是醫護人員尊重病人知的權利而為之,被動告知則是因應病人詢問,醫師與家屬不得不為之。除非受家屬委託,否則除了醫師外,一般關懷者,並不適合擔任告知者。一般病患家屬,常擔心病人在知道自己罹患絕症,或病程已達末期時,無法承受打擊,會失去求生意志而自殺。其實病人若自殺,並非因知道實情,而是有許多心緒,無人傾聽、了解、關心之故。例如:恐懼、擔心、孤獨、焦慮、憤怒等心情,若有人關愛、陪伴,為其釋疑,最後病人往往能平靜地走完生命旅程。

[3]何地告知?

告知病情的地點,應該選擇具有隱密性,不被干擾、病人感覺舒適安全的環境中。一般而言,前方有空間,可供他思考遠眺,是最理想的地點,如四下無人的花草園地,或單人病房。告知者應善加佈置四周環境,營造溫馨氣氛,使得與病患溝通時,他能身心專注,暢所欲言,盡情表達內心想法。

[4]如何告知?

告知病情時,應態度中肯,語氣溫和,神情自然,坐下來與病人保持大約手臂的距離,在他身側約四十五度位置,高度比他稍低,使他眼睛可輕微朝下,不致太疲累。當病人靜默時,不要急著找話講,等他反應後,再接著下一個話題,步步為營,小心謹慎。

[5]告知什麼?

所謂「病情告知」,並非宣判死刑,而是必須依照病人個性,視病人反應,觀機逗教地適當告知。也不是將一堆實情塞給病人,而是看病人的需要。病人需要的,可能是肯定心中的懷疑,或表達對死亡情境的害怕,或恐懼家人遺棄,或擔心造成家人負擔,或怕承受不了痛苦,或擔心家人生活,或對治療效果的疑惑等等。應仔細聆聽病人的提問後,才針對他的問題及需要,而做解答,有時是否告知病情,反而不重要了。

十一、商討死亡,預辦後事

一般人對於死亡的態度,不是避諱談論,就是天真看待,這都是因為缺乏對生死正確的認知所致。避諱談論者,因恐懼死亡而拒絕正視死亡,害怕一談到死亡就會招來不幸;天真看待者,因輕視死亡而拒絕認真看待死亡,認為每個人都會死,沒什麼大不了,這種想法看似灑脫,但到臨終往往後悔。因此,學習佛陀的教法,能徹底改變對臨終與死亡的錯誤態度。

首先,正視生死是無常的定律:佛陀告訴我們:「生者必死,聚者必散,積者必竭,立者必倒,高者必墮。宇宙間只有一個永不改變的法則,那就是一切都在改變,一切都是無常。」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這就是無常。其次,厭惡生死是解脫的必要:佛陀在《阿含經》說:「生死為穢」、「生死不可樂」、「生死極可捨,愚人而貪著」,這明白顯示,生死是污穢的,不可樂的,應當厭惡捨離。最後,認清生死是一體的兩面:生死乃是一體的,如同晝夜,循環不已,死亡不是消滅,而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死亡乃是反映生命整體意義的一面鏡子,恰如服刑期滿,獲釋出獄;又如自舊宅遷至新居,非但不足懼,而且可喜;又如褪去破舊衣衫,更換新裝。

身為病人,必須明確表達對醫療進程的決定,及後事處理的方法,否則就會像以下所說的悲慘實例,能開口說話時不說,到了最後張不了口時,只好由別人替你做抉擇:

有一位信仰一貫道的老年人,因罹患重病住院診療,子女都很孝順,服侍身旁,悉心照料。但因囿於傳統觀念,明知父親病危,大家也不敢提問後事處理事宜。醫生認為病人已經瀕臨死亡,並無治療的必要,所以通知家屬送回。就在家屬辦理出院準備回家之際,信願接獲蓮友電話,請求助念。當我立即趕往喪家時,方知病人尚在回家路途,因此我就先幫忙家屬騰出客廳,擺設臨時佛堂。一切就緒之後,救護車正好到家,我起腔念佛,並且協助安置病人,誰知護士剛為病患拔除導管後,救護車司機立即拿出壽衣告訴家屬:「趕快換穿壽衣,不然來不及。」我連忙制止,但沒有用,家屬執意立即換穿。

臨終換穿壽衣,是一般人共同的錯誤認知,一則認為死後遺體僵硬難穿,二則以為死前穿上亡者才能得到。此時病人仍有氣息,雙眼合閉,不能言語,只能任憑家屬淨身更衣。因病人身材魁梧高大,壽衣太小穿不下,只好脫下再換一套,前後折騰大約四十分鐘。在換穿壽衣過程中,病人臉色發青,雙眉緊蹙,五官扭曲,表情極為痛苦。就在痛苦中斷氣而亡,死時嘴巴張開,原本閉上的雙眼竟然睜開,臉色轉為黝黑,死相恐怖。我在一旁清清楚楚眼見病人,被活活折騰至死的慘狀,內心深深為亡者悲哀難過,也為家屬執著陋俗而感慨萬千。如果亡者在臨終之前能預先交代遺言,如果家屬能事先詢問後事,就不致發生如此不幸。

關懷者如何與臨終病人商討死亡事宜呢?你可以這樣說:「○○○老先生,我知道您現在身心很不舒服,相信您已意識到自己將不久人世。人生的悲歡離合,正如月亮的陰晴圓缺,一切都是因果定律,自然法則。俗話說:『人生如戲』,戲有開幕,就有落幕。老先生,現在與您商討後事,也許令人傷心難過,但您的子孫都希望尊重您的意願,完成你的遺願。此時趁您尚能說話表達時,預先交代一切,使子孫們有所遵循,這也是您應有的權利。並非交代遺囑後,就意味即將死亡,許多學佛的人,預立遺囑後,尚活幾十年。凡事有備無患總是好的,何況交代過後,心無掛念,猶如放下心中大石,反而會輕鬆自在。無奈的生,已令人感到痛苦;若無常的死,再交由他人決定,豈不悲哀?請您坦然地面對死後世界,冷靜地思惟生命意義,好好地跟世間道別,演好人生舞台最後一幕,讓台下觀眾掌聲喝采。這一條路,人人都必定會走的,世間多苦,生有何歡?淨土常樂,死有何懼?一心念佛,阿彌陀佛必定放光攝受,隨時隨地護佑您左右,直到您離開人世,邁向西方。我們以尊重奉行之心,等待聆聽您的一切交代,請將您的心願遺囑告訴我們。」

十二、症狀處理,具體照護

臨終病人在生命最後階段,可能出現以下症狀與不適,關懷者在不涉及醫療行為下,可配合護士,做適度處理;若無護士在場,不可私自擅為,要點如下:

一、症狀:呼吸時喉嚨出現吵雜聲。原因: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積在喉部。處理方式:(1)側臥或將頭墊高。(2)口渴時可給冰塊或用棉棒沾水潤唇。(3)必要時給予抽痰。

二、症狀:手腳冰冷,偶而出現抽搐或癲癇發作。原因:血液循環變慢所致。處理方式:(1)給予毛毯保暖,定時翻身。(2)手腳按摩。(3)用藥物控制抽搐或癲癇情形。

三、症狀:食慾差,吞嚥困難,味覺改變,嘔心,進食困難,輕微脫水。原因:(1)腫瘤本身所致。(2)腸道阻塞。(3)藥物引起。(4)器官功能衰退。處理方式:(1)以棉棒或濕巾溼潤口腔。(2)每三十分鐘至二小時予護唇膏使用。(3)不勉強進食或喝水。(4)藥物儘量勿口服。

四、症狀:疼痛增加。原因:(1)腫瘤本身所致。(2)其他症狀產生。(3)失眠。處理方式:(1)與醫師討論止痛劑量的調整。(2)輕柔按摩疼痛部位。(3)注意舒適臥位的支托。

五、症狀:不規則呼吸(淺或快),暫時停止呼吸。原因:血液循環緩慢。處理方式:床頭搖高或用枕頭墊高。

六、症狀:睡眠時間,越來越長,不易叫醒。處理方式:(1)加強翻身及身體護理,以免褥瘡產生。(2)把握清醒時間,與其多作溝通,或計劃活動讓其參與。

七、症狀:對人、時、地混淆不清。處理方式:(1)提醒他時間和地點,並協助認識週遭每一個人。(2)讓他喜愛的事物圍繞在他的身邊,如:寵物和親人。

八、症狀:語言表達減少,聲音糢糊不易聽懂,有時會出現激動、焦慮不安、混亂或迷糊情形。處理方式:(1)儘量傾聽他欲表達的意思。(2)注意安全。

九、症狀:大小便失禁,尿液減少或尿色深黃。原因:(1)脫水。(2)神經肌肉失控。處理方式:(1)注意臀部皮膚護理,避免破皮。(2)可使用集尿袋或留置導尿。

十、症狀:咳血,吐血,局部黏膜出血。原因:凝血功能不佳。處理方式:(1)局部加壓止血。(2)使用藥物止血。

第四節、臨終關懷的目的

一、勸導放下,尋求解脫

臨終關懷的主要目的,在使病人面臨人生最後階段,能認識死亡並接受事實,心中不生憂怖苦惱,進而尋求解脫,超越死亡,並非一定要以延長壽命或苟延殘喘為目標。同時也給予家屬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協助他們度過此一生離死別的時刻。因此,佛法對臨終的關懷,成為病人與家屬雙方最佳的心靈救護。

醫學相信,人死之時,耳力是最後消失的,與佛法所說:「娑婆眾生,耳根最利。」不謀而合。當病人意識不清瀕死之時,往往還是可以清楚聽到週遭的一切話語。因此,臨終病人對於週遭事物的覺察,可能比我們所瞭解的來得敏銳。許多有瀕死經驗的人,一提到神識離開肉體的體驗,都能夠詳細描述週遭的事物,甚至知道其他病房的情形。這清楚顯示,積極地對病人關懷勸勉、念佛開示,多麼有用且重要。

以下二則勸導範例,提供參考。

[1]勸導範例之一:以子女勸導父母為例

對於必死無疑的臨終者,不是依依不捨地留他活下來,而是面對現實地祝福他離去。親人生離死別,宜以深切、誠懇、柔和的語氣說:「媽媽,我在這裏陪您,我愛您,就如同您愛我一樣。您即將要過世了,死亡乃是每一個人無可避免的事。這世間是苦海,您的離去是一種解脫,我希望您能留下來陪我,沒有您我會很難過,但我不要您再受更多的苦。我會永遠珍惜我們母子相處的日子,更會懷念您對我恩深似海的付出與無微不至的照顧。能生為您的兒子,是我一生最大的榮耀,您對我的母愛,我會永懷心中。此刻幫您念佛,是我真心對您的盡孝;送您到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對您最大的報恩。阿彌陀佛的世界,是我們安身立命最好的地方,環境清淨幽雅,繽紛美麗,天上晝夜六時,不時雨諸天花,五彩十色,既香又美。地上是黃金琉璃,一塵不染,寬闊平坦,清淨光明。還有講堂、精舍、行樹、樓閣、蓮池,自地以上至於虛空,所有萬物,皆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講堂精舍,七寶莊嚴,自然化成,內有水池,外有樹林。珍奇寶樹,整齊排列,光輝赫奕,宛如明鏡,能夠顯現十方佛土。七寶樓閣,居住宮殿,美輪美奐,遠勝天宮。這些殊勝美妙的環境,都是阿彌陀佛的願心為媽媽您所設施建立的呀!此外,七寶蓮池裏面有八功德水,香甜甘美、澄淨清涼。媽媽您若喝了八功德水,不但能止渴療饑,還能長養聖胎、清除煩惱無明、開顯如來智慧,很快就能證成大菩薩乃至成佛哦!蓮花與八功德水都是阿彌陀佛本願所莊嚴而成的,目的也是阿彌陀佛要成就媽媽您呀!西方淨土,四季如春,清朗涼爽,不冷不熱,沒有日夜之分,也沒有太陽和月亮,全然一片柔和清新的光明。因為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都會放光。受到佛光普攝,自然業障消除,身心自在。這樣舒適、光明、安泰的環境,都是阿彌陀佛要讓媽媽您在快樂、自在、解脫的生活中成佛呀!阿彌陀佛真是大慈大悲!媽媽,我真希望您去。請您不要再執著人世生命,不要再牽掛塵勞家事,我會料理一切,讓您安心,我也會好好為您活下去,並且會過得很好。在您離去的路上,您並不孤獨,因為有大慈悲父阿彌陀佛的陪伴,阿彌陀佛在未成佛以前的法藏菩薩發願說:「若我成佛道,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意思是說:「我法藏菩薩將來如果成佛,我的佛名叫無量壽,眾生聽聞我的名號解脫成佛之道而信受稱念,全部都可以往生到我的國土,沒有一個會被遺漏。」所以我為媽媽說法,就是講這句佛號可以使您往生西方成佛的道理,希望您任憑阿彌陀佛的救度,隨順阿彌陀佛的接引。阿彌陀佛發願要用名號救度您,您只要仗著名號的願力,絕對能往生。因為名號有不可思議的威神力、有真實無上的功德力、有絕對救度的本願力,這是古佛示現的法藏菩薩,為救度十方一切眾生所成就的力量。這句名號救度十方眾生的力量不可思議、廣大無邊,上能度等覺菩薩,下能救地獄眾生,故法藏菩薩成就了救度一切眾生的佛力,才得以成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媽媽,您若往生成佛,我也深感無比光榮,讓我念佛送您一程,報答您的親恩,也請您跟著我念,等候阿彌陀佛蓮台來迎,接您回歸淨土。」

[2]勸導範例之二:以蓮友勸導一般人為例

○○○太太妳好,我是佛弟子本願行者○○居士,今天應妳兒子的禮請,前來探望妳,很榮幸能有緣跟妳認識。妳身體不舒服,不必起身,躺著就可以了。我聽妳兒子說,妳已得了肝癌末期,目前正接受化療,想必妳現在受病苦的折磨,身心很不舒適,對人生難免充滿無奈與灰心。我今天來探望妳,正是要藉著佛陀的慈愛,幫助妳離苦得樂,解脫病苦。佛陀告訴我們,人生是苦海,我們也常聽老一輩的人講,人出生本就是來受苦的。的確!我們一生歷經生老病死之苦,任誰也無法避免,可是我們可曾想過,為何生而為人?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人生的意義、目的、價值究竟為何?又為什麼會老、會病、會死?佛法就是在解決這些現實的問題。

世尊在《涅槃經》告訴我們,人生有八苦,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陰熾盛。這些是已定之苦,尚有未定之苦,天災、人禍、地變等。這些大大小小的苦,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生死大事未了。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也知道人有靈魂,世俗講靈性,佛家講神識。神識是真我,不生不滅的;肉身是假我,有生有死的。神識若沒有獲得解脫,就會生生世世沉淪六道。六道就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凡夫,生死流轉的六個居所,包括三善道與三惡道,三善道就是天、人、阿修羅,三惡道就是畜生、餓鬼、地獄。六道任何一道都是痛苦的環境,於是佛陀親證宇宙人生真理後告訴我們,唯有修行,解脫生死,跳出三界,離開六道,才能徹底圓滿解決人生的一切痛苦。

我現在告訴妳一個最簡單有效的修行方法,如果妳願意接受,妳絕對可以做得到的,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發願要以名號救度十方眾生,所以凡是念佛的人,都可以得到阿彌陀佛的救度。○○○太太,妳已病得很嚴重了,人生至此,除了感到無奈,應深念世間無常,人命短促。此時,應放下世俗雜事,聽從醫生診治,安心養病,並且一心念佛,仗佛慈力,現前消災免難,增福延壽;當來往生西方,成就佛道。請妳把肉身病苦的治療交給醫生,神識大事的了辦交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妳一念佛,他就放光攝受妳。假如妳還有陽壽,因為虔誠念佛,業障消除,自然病就好了。假如妳生命將終,也因一心念佛,蒙佛救度,往生淨土。

西方淨土是阿彌陀佛為妳我發願修行所成就的世界,是三界外清淨莊嚴的地方,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好居所。那裏沒有生老病死,天災人禍;唯有幸福美滿,吉祥如意。往生到西方淨土,每天跟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生活在一起,何其快哉!而且蓮花化生,無有生苦;證悟佛身,無老病苦;壽命無量,無有死苦;食衣住行,隨心所欲,無求不得苦;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無怨憎會苦;神通自在,隨處應化,無愛別離苦;淨除煩惱,回復本性,無五陰熾盛苦。身相光明、威神功德、神通智慧,如佛一般。極樂世界就是那麼好,所以我們才要去,只要念佛想去,就一定能去,因為阿彌陀佛的救度是主動、平等、無條件的。佛陀告訴我們:「唯佛獨是眾生父,於煩惱火而救拔。」阿彌陀佛就是一切眾生的大慈悲父,世間父母疼愛子女,尚且犧牲奉獻,不求回饋;阿彌陀佛慈愛我們,怎會要求報償,講求條件呢?此時,念佛對妳是最重要的,我深深祈望妳,能儘快病好,恢復健康,身心愉快;更切切盼望妳,將來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我真心祝福妳。現在,請妳跟我一起來念佛,徜徉在阿彌陀佛的懷抱裏,沐浴在阿彌陀佛的慈光中,聆聽阿彌陀佛慈悲的呼喚。南無阿彌陀佛……(若干聲)

二、一起念佛,洗淨身心

關心與鼓勵的目的,就是為使病人能夠念佛,故勸導之後,應以引磬帶領其一句一句稱念佛號。病人通常臥病在床,體力虛弱,故不適合唱誦式的念佛,關懷者應慢慢地敲打引磬,稱念一句,讓其跟念一句,並且注意其念佛的氣力、速度、神情,以便視情況,適時調整。念佛時,準備佛像、茶水,恭請阿彌陀佛加持佛水,以令臨終者飲用,並且灑淨,使其身心,蒙受佛光攝受,這極易帶給病人內心的安定與慰藉。

首先在病人視線可及之處安置佛像,並備茶水與紙杯,至誠恭請阿彌陀佛加持佛水。

方法如下:

南無大慈大悲阿彌陀佛(三稱)

佛弟子○○○與眾蓮友等,今在佛前至誠懇切,祈求阿彌陀佛慈悲加持佛水,以救療病患○○○老先生,令他消除病苦,身心安泰。如果尚有世壽,蒙佛加持,消災免難,增福延壽;如果世緣將盡,蒙佛光明,接引西方,畢竟成佛。佛弟子○○○與眾蓮友等,仗佛願力,一心念佛,至誠感通,大慈悲父阿彌陀佛。唯願佛陀,不違本誓,二六時中,慈光哀攝○○○老先生,南無阿彌陀佛……(以引磬一句一句帶病人稱念佛號若干聲)。

佛陀加持之茶水,一半讓病人喝下,並囑其邊喝邊默念佛號,另一半為其淨身並灑淨病房。灑淨時,一心念佛,並觀想阿彌陀佛放光遍照病房,遍入病人身心中。

三、至誠迴向,懇切叮嚀

念佛灑淨之後,將大眾念佛功德,迴向病人,使其感受到阿彌陀佛的慈愛護佑。凡人臨終之時,大多有許多冤親債主纏身,故念佛功德迴向病人的冤親債主,也是很重要的。最後臨走之前,再叮嚀多念佛。

[1]迴向病人(請病人跟念):

南無大慈大悲阿彌陀佛(三稱)

一心恭請大慈悲父阿彌陀佛,放光普照,攝受○○○(病人姓名),使我業障消除,身心自在。假若尚有世緣,身體健康,諸事如意,發菩提心,修菩薩行;世緣若盡,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畢竟成佛,迴入娑婆,廣度眾生。願以阿彌陀佛真實功德,迴向佛子○○○,迴向法界一切眾生,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三遍)

帶念三遍後,再安慰幾句,略說含意。

範例:○○○老先生,現在您已喝了阿彌陀佛加持的佛水,又跟大家一起念佛,必能仰仗佛力,消除業障,身心自在。釋迦如來在《觀經》說:「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念佛既然能消除生死罪業,也必能消除您的病苦,使您恢復健康。假如您還有世緣,因您至誠念佛滅罪,疾病很快就能痊癒,諸事順心,吉祥如意。希望您病好了後,能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自行化他,圓成菩提。假如您世緣將盡,也因一心念佛,必定蒙佛垂手接引,往生佛國。我祝福您在阿彌陀佛的光明護佑中,早日康復,身心安泰,請您安心養病,記得!要多念佛。

[2]迴向冤親債主:

病者若有冤親債主纏身,應先念佛迴向給冤親債主,並略為開示。

範例:○○○老先生的冤親債主,請您平心靜氣聽我講幾句佛法,我是佛弟子本願行者○○居士,今天應○○○老先生的家屬禮請,前來探望他,希望藉著阿彌陀佛的威神護佑,使他消除病痛,恢復健康。也因此法緣,使您有機緣聽聞到了佛法真理,聆聽大慈悲父阿彌陀佛對您的呼喚,這是您善根、福德、因緣成熟,希望您能把握這殊勝法緣,一起念佛,蒙受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受,得到解脫,往生成佛。

俗話說:「冤可解不可結。」您會找到○○○老先生,折磨他,凌辱他,必定是在過去世中結下惡緣,○○○老先生或許以前曾經傷害您,致使您心有不甘,找他算帳。如果您願意讓我幫您解決問題,您可以藉用○○○老先生的嘴巴,述說前世發生的事由,我請阿彌陀佛做主,化解您們的仇恨怨懟。阿彌陀佛乃極樂世界的教主,是一位大慈大悲的聖者,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他在因地行菩薩道時,發了四十八願要廣度十方三世一切眾生,包括您在內。佛是真心誠意的人,他發願要度眾生是真實的,阿彌陀佛發願說:「十方眾生,念我名號,必得救度,蓮台接引,往生我國,若不生者,我不成佛。」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他的願已經圓滿成就,所以成佛叫「南無阿彌陀佛」。果地名號乃是由因地發願而來,具有不可思議威神力、本願力、功德力,能上救等覺菩薩,下度地獄眾生,三聖六凡九界群萌,慈悲平等救度。

您能附身在○○○老先生之體,由此可見,乃是鬼道眾生,想必您經常飽受饑餓口渴之苦。因此,脫離鬼道,往生淨土,對您而言是最重要的,也最迫切的。阿彌陀佛十二光明當中的無對光明,就是專為消除眾生冤親債主的仇懟而成就的。所以只要您念佛,就能蒙受阿彌陀佛無對光明的攝受。雖然○○○老先生,過去世中與您橫結惡緣,但您卻因他之緣故,得聞佛法,獲得解脫機緣,而且他也深感愧疚,向您求哀懺悔,願意念佛迴向給您,使您超生佛國。您應該心存寬恕與感恩,化戾氣為祥和,化仇恨為慈愛,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冤冤相報,只有徒增痛苦,來!我以引磬清亮悅耳的音聲,帶您一起念佛,蒙受佛光照耀,隨順彌陀救度。我衷心祝福您脫離鬼道,離苦得樂,往生淨土,成佛作祖,南無阿彌陀佛……(若干聲)。

[3]叮嚀臨終病人:

範例:○○○老先生,在您往生之後,您雖然不再擁有現在所認知的生命,但您的生命將會繼續。您將會帶著我們的祝福與阿彌陀佛的慈愛,一路繼續前行。您人生經歷過的一切不會流失,不管您對自己一生的感覺如何,往事已逝。勇敢的接受您的人生,不管好壞。當您的一生逐漸接近尾聲,也該是您放下一切愛恨情仇的時候了。您曾經為家庭、為事業、為親人努力過、擔心過、歡笑過、痛苦過、生氣過、失望過,現在該是好好休息的時候了。放輕鬆,不要再操心這些事了。如果您驚恐不安、迷惑徬徨,深呼吸一口氣,慢慢念佛,把佛號融入您的呼吸,與阿彌陀佛合為一體。

您週遭的親人,對您的離去,或許會傷心難過,悲痛哭泣,那是他們表達對您懷念的方式。如果您仍然覺得與此生的人事割捨不下,告訴自己:「妻恩子愛,不可常保;孝子賢孫,皆當別離;萬事功成,終歸有敗;一切所有,皆悉非常。生來死去,一切人事只是緣生緣滅而已,眷戀並不能永遠擁有,執著只會帶來痛苦。」不管苦樂,不論悲歡,您已經度過了一生,您的生死皆有因果,生命誕生的業力帶您前來,死亡的業力也將帶您離去,阿彌陀佛的慈光攝護,將會是您旅途上的依靠。現在,您即將要出發了,我祝福您有一段充滿慈愛、平靜、祥和的旅程,您回歸西方極樂家園的時候到了。

[4]叮嚀病人家屬:

範例:看著深愛的親人,生命一點一滴流失,我相信你們的內心一定非常的痛苦,失去親人,是人生最大的痛苦,這是人倫親情的自然流露。生命的必然過程,就是有生必有死,就連聖者佛陀,為救度眾生,乘願再來,降生為人,一期緣盡,也要捨身入滅,何況隨業流轉的凡夫?你們不要有任何的愧咎心、罪惡感,縱然父子至親,他的生死也不是你們能掌握的。接受這個事實,收拾悲傷,準備他的臨終及後事,讓他安心離世,回歸淨土,死而無憾,才是對他最大的愛護。我相信你們不希望他留下來承受更多的痛苦折磨,預先為親人做死亡的準備,不是一種放棄,也不會加速死亡,反而可以幫助他面臨死亡時,不再恐懼,安詳離開人世,往生西方佛國。

當一個人確實已經到了臨終的最後階段,應該停止一切檢驗注射和侵犯性的治療,因為這些會引起憤怒、刺激和痛苦。讓病人的心在死前儘可能保持寧靜,如果能夠的話,應該告訴醫師,在病人回天乏術時,得到他本人的同意,把他從加護病房遷移到單人病房去,拿掉所有的監測器、人工心肺復甦器,也請醫護人員不要再去干擾他,越久越好,儘可能給他寧靜和安詳,以便幫助他開始死亡之後的旅程。

親人的懷抱,是最能讓病人安心離去的地方;親人的陪伴,是最能安撫病人的離愁,記住!不要讓他一個人孤單地揮別人世,有人陪他歡笑、哭泣、分享一切,直到最後一刻,這是最終極的關愛。

下面我要說的話,就是你們要做的事,對病人從現在到死後,利益很大,你們一定要牢記在心,確實執行,如果你們真正愛他的話。

首先,趁他還能講話時,詢問他有關後事的處理事宜,有何心願未了,有何事情交代。問過之後,就避免打擾他,一心為他念佛,並勸勉他發願求生淨土。

此時,飲食應以素齋為主,愈瀕臨死亡,飲食宜愈減少。不可急於為他沐浴更衣,應儘量讓他寧靜安詳地善終。醫生如果宣佈醫藥罔效,應立即出院,及早回家,不可急救;避免在醫院斷氣,讓他在自己家中往生,較為安適,且便於助念。

若不幸在醫院斷氣,不宜馬上送進太平間、或用白布裹身、或穿衣物;應立即蓋往生被、點金光明沙、一心念佛,並商請院方允許助念八小時後再出院,或善巧藉故拖延時間,若不能辦到,送回家時,邊移動遺體邊念佛。

如果在醫院往生,你們家屬有意將遺體運返家中處理,應儘速通知院方安排救護車接送,切記!不可通知葬儀社,也不可讓院方通知葬儀社,以免衍生諸多麻煩,影響你們家屬念佛。送回家時,在醫院就立即通知家人或蓮友,家中先行擺設安置,就緒一切,以便回家,即能安頓,馬上助念。

送回家後,不可淨身更衣、通告親友、焚燒紙錢、哭泣干擾、移動身體、塞手尾錢、拜腳尾飯、放入冰櫃、通知葬儀社。若有葬儀社獲知先來放置冥紙、架設布幔,應當機立斷拒絕。後事的處理,等念佛八小時後,再行發落不遲。

從現在起,你們家屬若能戒殺放生、持齋茹素、誦經念佛、濟難救貧、造像建寺、齋僧供佛……廣修功德,迴向親人,則對臨終病人,具有莫大利益。

詳細處理的要項,請參閱這本《生命的終極關懷》便可明瞭。這些佛像、念珠、經書、念佛機、錄音帶、往生被、金光明沙,免費跟你們結緣,預留備用。我希望用不到,但有備無患總是好的。將來如果需要我們幫忙助念,我們會很樂意付出的。

【書籍目錄】
第1頁:生命的終極關懷 (第一章~臨終關懷) 第2頁:生命的終極關懷 (第二章~後事處理)
第3頁:生命的終極關懷 (第三章~往生助念) 第4頁:生命的終極關懷 (第四章~開示範例)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