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門 聖嚴法師著

禪門 聖嚴法師著

談生涯規畫─立足點與方向感

[日期:2010-07-21]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前言
  
  我對我們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學生,有三點勉勵: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學問第三。人格修養的道心如果不先建立,身體再壯,學問再好,也只能自害害人。其次,如果沒有健康的身心,學問再好,也不能擔負重責大任。有了道心及健康而沒有學問,至少尚能自求多福,不至於為社會帶來災難及負擔。如果能夠具備了道心、健康、學問的三個條件,就可以成為一個「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大丈夫了。所以我認為人才的培養,首重人格修養的道德教育。
  
  「大學」階段的青年,是人之一生的黃金期,所以也是偉大人格的塑造期。能夠進入大學的青年,即意味著你是一位優秀的可造之材,對這一生的前途,必須做好通盤的規畫。
  
  以下就請讓我用七個項目,向諸位優秀的軍官請教,向諸位前程似錦的同學討教。
  
  一、夢想者與成功者
  
  (一)不切實際皆是夢想
  
  凡是人,不論是在夜間和白天,都會做夢。許多人,從小就開始夢想,希望自己將來能成為一個某種榜樣的人物。
  
  我曾問一個五歲的小男孩:「你長大後想做什麼?」小孩說:「想做衛兵。」他覺得站在軍事機關門口的衛兵,威風凜凜,很有權威,所以羨慕。當那小男孩升上初中後,我再度問他:「長大後想做什麼?」他改口說:「想做老師。」原因是他的老師在課堂上不僅有權威,也很有學問。當他進了高中,他的願望卻是想當一位將軍,因為將軍不但有學問,也擁有權威,對國家更是有大貢獻,還能青史留名。然而兩年前他在大學畢業後,竟然不曉得該做什麼了,考進的大學不是第一志願,出了大學,不知志願為何。顯然他念大學,僅圖一紙文憑,但求畢業,反而忽略了將來該做什麼而需做一通盤計畫。
  
  夢想與現實,有很大的差別,人雖應該有夢想,但僅憑夢想,是不能成功的。
  
  (二)因緣際會便能成功
  
  「因」是主觀的條件,「緣」是客觀的條件,有了正確的因,又有足夠的緣,就會成功。每人皆可依各自的努力,來培養主觀的條件,但仍需要有客觀形勢的助「緣」來配合,才能成功。個人的才能和努力是絕對需要的,但不是只憑個人的才能和努力就夠的,例如:紅花需要綠葉來映襯一樣,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又如:有些人才能很高,人品也不錯,但是命運多舛,眼見升遷的機運來臨,偏偏又碰上個「程咬金」,或出現了意外的情況,陰錯陽差,那個機運,便讓他人捷足先登。也許那個人的才幹和人品,遠不如己,也是無可奈何,於是憤恨、不平、牢騷滿腹,埋怨「老天無眼」。而新上任的長官,明知你心有不服,卻又對你說:「對不起,我沒有想要搶你的位子,而是奉命;我的才能也許不如你,只是我的命運比你好,所以委屈你了。」諸位同學,如果是你遇上了這種情況,應該要如何自處呢?
  
  誠如剛才張上校乃東主任介紹我時說:聖嚴法師曾經得到過某些榮譽獎。就我個人而言,獲得那些獎,並不表示其他的人都不如我,只是因為我的運氣比較其他的人好些罷了。一般人所謂的好命,大概是指老天的安排。就佛教的觀點而言:一切都是主觀的條件,並不另有客觀的條件,這是通過過去世,乃至通過過去無量世,來看現實生命中的客觀條件,都是來自過去生中所造的善業和惡業,所培植出來的。過去生中跟很多的人廣結善緣,現生就有貴人支助,再加上這一生的努力,便得好運的結果;過去生中跟很多的人結仇結怨,此一生中便會遇到逆境折磨。換句話說,命運好壞,不只出於神助天罰,主要是仰賴自身的努力之外,尚須助緣的配合,因緣際會,方有能成功的可能。因緣不能配合,表示時機尚未成熟,不要失望,應當繼續努力。
  
  (三)腳踏實地步步成功
  
  今晨我剛踏入成功嶺時,適巧看到諸位同學精神抖擻地列隊步行進入講堂。如果不是一步一步向前邁進,又如何能夠進入講堂呢?可見,每踏出一小步,就是踏上成功之路的一個過程。
  
  我們都知道有句諺語:「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可是,有時辛勤地耕耘,其結果未必會有好的收成,例如颱風、乾旱、蟲災、戰亂等。收穫卻是要從耕耘而來,縱然是沒有收穫的耕耘,也是一種經驗的獲得,乃是另一種的成功;反之,若不耕耘,何來收穫?因此,老在做夢而不及時耕耘的人,總是在原地踏步,徒有幻想、期求、企盼、等待,卻不會得到收割成功的果實。除非付諸行動,從遠處著眼,近處著手,步步踏實,勇往邁進,才能走向成功之路。
  
  (四)經驗歷練都是成功
  
  什麼是經驗呢?諸位同學在成功嶺受訓也就是一種經驗。而人生在世,何時何處不是在接受訓練呢?除非是在迷失了自己的情況下,否則時時處處都在受訓,按照既定的計畫向前走,是求取經驗的接受訓練,例如:在父母及長輩的照顧中按部就班地接受教育的學習,也要付出意志力和向上心的磨練。至於逆境中的挫折、打擊、困擾等種種不如意的遭遇,只要歷事用心,便可獲得寶貴的經驗。
  
  其實在人的一生之中,本來就是「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如果用消極悲觀來看人生,則人生不但悲慘且處處充滿荊棘、陷阱,放眼看去,人人都是惡人,事事都是壞事;假使真是如此,你就失去信心,也提不起勇氣往前走了。若以積極樂觀的態度來面對人生,則不如意事既然是十常八九,那麼,在任何一個過程的立足點上,時時都該準備著,在跨出去的下一步,可能會有不如意的事即將發生;有了這樣的心理準備,遇事順利當然好,若不順利,正好已如意料中事,所以,不如意事,也就變成如意的事了。如此一來,若是成功,乃是所期待的,萬一失敗,也是早已做好心理準備,你豈不是事事如意,時時如意的人嗎?
  
  二、立足點與方向感
  
  每一個人,在你的生命過程中,必須先要清楚自己的立足點,然後再加上認清方向,才能走出一條正確而安全的路來。一個人若沒有立足點,便沒有著力處,那就像是沒有錨的船;若缺乏方向感,便會走入歧途,那像是船在大洋中,卻沒有指北針,豈不是極其危險的事。當然,為了向前走,立足點是必須活動的;為了邁向最終的目標,階段性的方向轉換,也是可以的。例如:今天各位同學在成功嶺受訓階段,都穿著軍服,未必將來都當軍人,現階段的穿著軍裝,僅代表此一生命過程中的一種歷練,讓你們成長、成熟,也使未來的方向更明確。又如:有一位先生醫學院畢業後,曾是已經執業的良醫,結果他卻放棄原有的職業出家去了;但他認為自己最終的方向並未改變,因為當初立志行醫其目的是為了救人,如今捨醫出家做和尚,也是為了救人。
  
  (一)不要站錯了立場
  
  每一個人在其一生之中,都各有種種不同的歷練階段,也各有其不同的立場和身分。例如:今天各位都是在成功嶺受訓的武學生,回到家中是父母的孩子,回到各自的大專院校又將恢復文學生的身分。我們在一生之中,甚至在同一個時段,都具備好幾個身分,就代表著好幾個立場,也當負起各個立場的責任。記得有一位梁寒操先生曾為大陸的某寺院,寫過這樣的一副對聯:「在什麼立場說什麼話,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這就說明,人人各有其種種本身的立場和應盡的責任。今天的社會之所以亂,就是因為有許多人站錯了立場,也有許多人失去了立足點,老是盲目地追求,所以自害害人。
  
  (二)不要迷失了方向
  
  方向就是終生的目標和階段性的目標,現今的政府機關及民間團體,乃至個人,都有近程、中程、遠程的事業計畫、工作計畫,而這些計畫就是步驟和方向。階段性的方向,可以因應時地情況的需要而加以調整和改變,終極的方向,是千萬不能變的,否則,不是在原地兜圈,便會誤入歧途!例如:前面所舉的醫生改變他的身分做了和尚;孫中山先生本是醫生,後來成為大政治家,但他們都沒有改變大原則和大方向。如果為了賺錢更多,便放棄原有的正當職業,而去經營謀財害命、走私販毒等行業,固然錯誤;就是改變方向,走自己的條件所不配的道路,也是錯的。
  
  至於諸位同學將來的方向是什麼?一個是對家庭、對社會,一個是對國家、對民族,還有一個是對整體的世界,其中究竟對何者有深重的責任感?有的人只希望自己能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就佛教徒而言,凡是對眾生有益之事,不管自己站在什麼位置上都會全力以赴。各位同學,不妨首先考慮自己具備了那些先天的條件和後天的資源,再考慮如何標定自己的方向。
  
  沒有人生方向,要選定人生方向,如果不知選擇方向,便等於迷失了方向,失落了自己;失落了自己的人,就不知道自己的立場在何處,所以,立足點與方向感是相輔相成的。
  
  (三)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人生好比開車,要往遠處看,要朝大處想,駕車的人若僅盯著車頭前的近處看,車子不但開不快,而且還會危險重重。我們若短視近利,而無遠大的方向,則一生難有大成就了;相反地,如果不從小處著手,近處起步,也會丟了立足點,還能做出什麼事來?所以,需將方向看遠看大,需將手腳把握站穩小處近處,如此才能成大事、立大業、建大功。
  
  數月前我主持一次禪七,有位居士忍受不了身體上的痛苦而想回家,我教他暫時放下身體疼痛的方法:第一,向內看,也就是向內看自己的心,是無限的深遠;第二,向外看,看自身以外的世界是無限的廣大。能作如是觀想,則對眼前的災難和折磨,就不會太在乎了。這也就是說,往最遠處看,是廣大無限的世界,往最近處看,也有廣大無限的世界;朝大處看,當然是大,朝小處看,結果也是大的。
  
  現在請各位同學練習一下看,請將眼睛閉起來,我們練習向內看的方法,首先看自己的念頭,所謂念頭是指自己的思緒;進一步看看念頭是在什麼上面,是人?是物?是事?還是觀念?看看現在的這個念頭是什麼?再進一步知道念頭的本身是短暫的還是永久的?離開念頭以外,內心究竟還有什麼?也就是說除了一念又一念的念頭生起又消失以外,再深入一層探討念頭究竟是什麼?於是瞭解到念頭的本身是沒有什麼東西,再進一層很細膩地看沒有念頭的心是多麼地寧靜而深遠,廣大而無限。
  
  其次,我們再來練習向外看是無限的廣大。還是將雙眼閉起來,一層一層地往外觀想。先看自己坐的位置,然後看在你坐位的前後左右是否有很多的同學和長官,再看講堂在成功嶺,成功嶺在臺中,臺中在臺灣,臺灣在中國,中國在亞洲,亞洲在地球上,再從地球離開,想像自己已離開地球,進入太空,再回頭看看這小小的地球,然後再看四周有無量的星球,是無限的銀河系,再往外推想有無限的時間和空間。
  
  諸位同學,雖然沒有辦法一下就觀想成功,可是當你在產生困擾,受到環境衝擊,乃至過不了難關的時候,只要向內心看,就能安下身心,向心外的宇宙看,就能包容萬物,並與宇宙合而為一,縱然是難以體會,但只要有此種想法,我們的心胸就能有包容的雅量。因此,要有寬廣的心量和遠見,一定要從遠處大處著眼,要從近處小處著手,否則的話,不是揮灑不開,便是不切實際,都不是成功的因素。
  
  三、學問生涯的規畫
  
  (一)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
  
  學問是需要的,但要問,學問是做何用?常言:「人是活到老,學到老。」莊子說:「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我們的生命過程是相當地短,而學問知識又是那麼的多,例如:科學的研究範圍,僅僅是在地球上就已研究不完;就僅研究人的問題,倫理學家、心理學家、生理學家、病理學家等,分門別類,直到永遠,也沒有研究完了的日子。所以人生的過程,便是在學習之中成長,也當在學習之中走完生命的最末一站。
  
  (二)學習謀生的知能
  
  人生在世,必須要有謀生的知識和謀生的技能,否則,不僅不能為社會造福,還會給他人帶來負累。可是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可謀生,所以就不得不問自己到底要學什麼?又想研究什麼?為了學以致用,又要知道用在那裡?有人上學進某學校的某科系,是出於自主的選擇,有人沒有選擇的機會,怎麼辦?有人讀書是有計畫的,有人則不但不是計畫地讀書,而讀得非常雜亂,相當膚淺。雖然古人有說:「開卷有益。」青年人則必須要實用與理想兼顧,要不然便是學非所用了。
  
  記得我在日本留學的時候,見有兩位同學的例子,其中一位老是為生活擔憂,於是成天在外奔波,打工賺錢,結果是一事無成。另一位留學生雖然生活也是毫無著落,卻從不考慮錢的問題,每每想到將來回臺灣要做什麼?以當時的所學,回國後能奉獻什麼?對中國會產生什麼影響?乃至對世界人類有何貢獻?往往為了抱負而充分利用留學的時間和機緣,努力讀書吸收知識,充實自己。正因為他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於是在短短六年之內,完成了碩士及博士學位。在他讀書期間,就認識很多國內外的有識之士,大家都十分地器重他,並提供獎學金資助他的生活,所以,當他完成學業離開日本時,所蒐集的資料就有一卡車。
  
  其實,我在東京念書的時候,有一位老師送我兩句意義深遠的話:「道心之中有衣食,衣食之中無道心。」此所謂道心,便是救人、救世、救眾生的心。「道心之中有衣食」,就是說,在大志向的努力之中,一定包含著生活的保障;「衣食之中無道心」,是說若只為了個人的生活而奔走,那就沒有大志願、大方向可言了。如此可知,學習謀生的知能固然重要,但如果僅為餬口謀生而學習,就太可惜了。
  
  (三)學習經國經世的大學問
  
  現代的年輕人,多抱著功利主義,而且是非常自私近視的現實功利,在考學校讀書之前,便已考慮到將來要如何養家活口,最好很快地就能擁有私人的洋房、汽車和美眷,然後才決定學習什麼。這也可說是西方社會的物質文明,所造成的形勢。我們臺灣在最近十多年來的經濟起飛,能成為亞洲經濟體的四小龍之一,也就是拜這種現實的功利主義所賜,而社會不安、人心浮動、人的品質粗糙,亦是拜這種現實的功利主義所賜。由此可見,現實雖然重要,經國經世的學問,也不能不學。也就是說,除了必須具有謀生的知能外,進一步也要有經國經世的學問,才能自安安人,救國救民救世界。
  
  (四)學習無愧於天地的做人之道
  
  做人而知愧對於天,愧對於地,當然也就知道愧對於自己的良心,那已經是好人。若能無愧於天地良心,便是聖賢了。聖賢豪傑,雖說是天生,但是也需要後天的教育環境和主動的努力學習;我們雖不是聖賢,也當學習無愧於天地良心的人格修養。
  
  這裡的「天地良心」,是指自然的法則和道德的規律。「自然法則」是萬物之間的盈虛消長,有其一定的平衡原則;現代的人類,常用人為的方式,來改變自然環境,增進人類的生活品質,以為人定勝天,其結果卻是為人類帶來了層出不窮的災難。我剛到臺灣的時候,在臺中住過,那時的河流,都是清澈見底,魚蝦處處。可是,曾幾何時,由於農業用藥及商業住宅等的污染;那些河流,已變成了下水道和污水溝,這種人為的開發,就造成了自然的破壞,而違背了自然法則的人們,就要受到了「天罰」。「道德規律」,是指的人有人的天責和本分,人在人間的生活言行,必須自愛愛人,自助助人,不得由於滿足一己的私欲和貪圖一時的便利,而損害到他人,乃至貽禍後代的子孫。如果我們能無愧於天地良心,就不致於做出違反自然法則及違背道德規律的事了。
  
  做學問求知識,若不能顧到天地良心的原則,也就等於背離了人之所以為人的立場。
  
  四、感情生涯的規畫
  
  有人說:出家人離開家庭,離開父母親友,所以不需有感情。又說:出家人不結婚也沒有兒女,所以不懂什麼是感情。其實,這種說法,都似是而非;應該要說,出家人的感情是最豐富的,也是最崇高的,因為清淨無染的感情,便是平等關愛的慈悲。
  
  我把感情分成四個層次:
  
  (一)情緒
  
  也就是起伏波動的感情,因為不安不穩,便會自傷傷人。一個常常鬧情緒的人,其身心都會有病,不但自己倒楣,連帶著也會影響到周遭跟他一起生活的人。作為一個正常的人,這是必須調整的。
  
  (二)情感
  
  情感也有很多種類,例如夫妻之間的愛情、父母子女之間的親情、朋友之間的友情等。人而沒有感情,很難與人相處,就像機器沒有潤滑油,很容易被磨損。因此,人與人之間,一定要有感情作為相互間的調劑、協助與勉勵。俗話說:「在家靠父母」,是由於親子間的親情;「出外靠朋友」,是珍惜真誠的友情。
  
  另外,若要有快樂的家庭生活,必得依靠夫婦間的愛情來維繫。可是,愛情雖然甜蜜可愛,如果處理不當,卻會惹上很大的麻煩。那就是千萬不要陷入三角戀愛的問題中去,也要有勇氣拒絕接受異性乃至同性情欲的誘惑,才不致發生失足千古的憾事。否則如果感情氾濫,處處留情,便會危害自己的家庭、損傷個人的身心、破壞社會的和諧。
  
  (三)情操
  
  詩人有詩人的情操、軍人有軍人的情操、藝術家有藝術家的情操、政治家有政治家的情操,乃至宗教家也有宗教家的情操。其實情操是帶有感情的,但並不執著於個人的私利。軍人的情操是為了捍衛國家、保護民族,救亡圖存,而在戰場,可以奮不顧身,為國捐軀,馬革裹屍。這種情操是非常聖潔和純淨的。政治家的情操,是人溺己溺,人饑己饑,洞悉民隱,體念民瘼,以國家民族的興亡強弱為己任,不以個人的權位名利做考量。
  
  所謂情操,是基於內在的道德修養,是發自內在的心甘情願,不受外界的人情包圍,也不受威脅利誘所左右。情操是自發的人格修養和道德修養,是不受他人影響的。例如:在一個家裡,父母的年紀大了,如果只有一個兒子,那父母的日子可能過得很好;如果有二個兒子,父母就要搬來搬去,日子過得會稍微辛苦一點;如果有三個、四個兒子,每次搬家要搬到那裡,可能就有些混亂了。
  
  我就認識有這麼一位老先生,他告訴我:「過去我還有一個家,如今沒家了。」我問:「你兒子們的家,難道不就是你的家嗎?」他說:「不是,那是兒子們的家。」我問:「那你有沒有一個房間呢?」他答:「有的兒子比較富裕,就讓我有自己的房間;有的比較窮,晚上就只好睡在他們客廳的沙發上了。」我問:「那你的兒孫們晚上要看電視,你怎麼辦呢?」他搖搖頭說:「只好在旁等待囉!」我又問:「那你為什麼不乾脆就住在一個富裕兒子的家呢?」他說:「那樣不公平的。」請問諸位同學:你們家裡有幾個兄弟姊妹的人,將來是否也會用這種方式來對待父母呢?這不但沒有人格修養的情操,連親子間的感情也被扼殺了!我希望同學們聽了這場演講之後,絕對不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四)慈悲
  
  慈悲是不求回饋的施予,是沒有佔有欲的關懷,也是怨親平等的救濟,所以是無染無私的感情。
  
  五、經濟生涯的規畫
  
  諸位同學,可能已經有人感受到經濟的壓力。不管是有錢沒錢,沒有經濟資源,就沒有辦法生存;這也就是說我們要有生活的本錢,才能生存下去。有精神的本錢,有知能的本錢,有物質的本錢,都是經濟的資源。像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人家覺得他很可憐,可是他卻樂在其中。在我們的中華佛學研究所,也有一位遠從捷克來的學生,本來我們是提供他全額免費,因其中文基礎不好,無法聽課,故勸他先到師範大學語文班進修。捷克是歐洲很窮的一個國家,剛從共產主義的制度下解體不久,他在臺灣又舉目無親,故在他離開我們研究所一年之後,見面時我問他:「如何生活的?」他說:「有時有人給一點錢,有飯就吃,有地方就住。」為了求學,他並不覺得生活得有多苦。他沒有物質的經濟資源,卻有精神的本錢,作為他生存的條件。所以,人如能富貴則富貴,如不能富貴則要耐得起貧窮。富貴當然表示幸運及有福,貧窮也不就是罪惡及恥辱,最大的罪惡和恥辱是沒有以良心、道德、品行作為依準的經濟生涯。
  
  當我們在規畫經濟生涯之時,一定要確立一個原則:要量入為出,開源節流;要厚以待人,儉以律己;要克勤克儉,積蓄財富;要將自己擁有的經濟資源,用在國家社會,乃至全體人類的福利事業,這才是真正懂得運用財富的富貴中人。
  
  諸位同學都是國家未來的棟樑,將來對經濟生涯的規畫,一定要好好處理。一定要建立惜福、培福、種福的觀念;首先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再以自己的技能、知識、體能、智慧、人品,為社會謀福利,這就是惜福培福。種福的意思是對現在尚沒有做的好事,要加強努力。同時我要建議諸位另一個觀念的認同:「坐著享福的人,那是無福之人;培福、種福的人,才是有福之人。」
  
  以下用兩句話來勉勵諸位同學:「以利人為利己,以助人來自助。」凡是有人需要我們幫助,而自己也正有此能力,便要盡力而為。例如:中山先生從未只想到為他自己,在他的觀念中,只想到如何挽救中華民族免受亡國滅種之禍。又如:釋迦牟尼佛的出家、修道、成佛,其出發點也並非只為自己,而是他看到人類有生老病死之苦無法解決,種種的煩惱不得解除,於是他發願修行,成道之後便將解決苦難和煩惱的理念和方法告訴大眾,其目的是想幫助他人,結果也幫助了他自己。所以,以助人為自助,是最可靠的方法。
  
  六、精神生涯的規畫
  
  精神的修養,有文學的、藝術的、體育的、哲學的、宗教的,以及培養參與公益活動等的興趣。所謂公益的活動,乃是為社會公益團體的活動而做不支薪的義務工作。這也是除了物質之外的一種精神上的寄託;也許這種公益活動,對各位同學來說是太早了,或許也有些同學已經參與了。其中宗教的信仰,乃是精神生涯極重要的一環。
  
  自從有了人類,就開始了宗教的需求;人從出生開始,就不曾離開過宗教的行為。
  
  因為人類對許多身心世界的種種現象無法瞭解,常為人生帶來很多的困惑和煩惱,直到現在,尚不能從哲學的思辨和科學的分析,獲得徹底的答案。然而一般的知識分子,又忌諱談宗教,導致現代人,遇到不能解決的困難時,只好盲目地去求助於算命、卜卦、看相、摸骨,乃至求神許願,禳災開運,其實這些也是宗教信仰的流類,所以也能獲得某種程度的精神寄託。
  
  若能透過高級宗教的信仰,不只是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也可使你知道此生的生命是與無限的未來,結合在一起的,故不要把此生的生命現象,作為單一片段的時間來看待;就生命之流而言,此生僅是一個非常短暫的片段而已,過去已曾有過無數的生命片段,未來尚有許多生命過程的遠景往前展現。
  
  若能透過宗教的信仰,也能體會到個人的生命和全體宇宙是不能分割的。縱然不求安全,安全已在其中。如能更進一步,以超越了時空的體驗來看人生,那就是解脫自在的境界了。
  
  因此,我希望建議,如果能讓小孩自幼就知道有祖先之外,尚有神、天、菩薩、佛,那麼,他們從小就可獲得心靈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啟發。對諸位同學而言,宗教信仰與精神生涯也是應該考慮的一種規畫。
  
  七、人生處處有桃源
  
  (一)天天都是新希望的展現
  
  我們的每一步腳印,都是成功的過程。
  
  (二)時時都是新境界的開始
  
  我們的每一口呼吸,都是無限的財富。
  
  (三)常常遇到山窮水盡,處處都有柳暗花明
  
  不要跟他人比高比低,只要無愧於心地盡心盡力。
  
  (四)人人都是成功的人
  
  做事成功、治學成功、做人成功,能夠保有健康平衡的身心,也是成功。
  
  成功有大小之分,每個人都有各自成功的因緣條件。所以,不需跟人比。在我童年時代,有天我和父親路過鄉間的一處河邊,恰巧看到一群鴨子,由於我們走近,便都游過河流,上了對岸。
  
  父親問我:「孩子!你看到嗎?這一群鴨子都游過了河,而且每一隻鴨子都游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我答:「我看到了!」父親又說:「大鴨游出大路,小鴨游出小路。每隻鴨子都有自己的路,而且小鴨子也能夠像大鴨子一樣,從河的此岸,游到了河的彼岸。」這段話,對我的啟發很大,從此,我就不論是大路或小路,只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所走出來的路,就是成功的好路。我也以這段小故事,奉獻給諸位同學,量力而為,給各自的生涯,做最明智的規畫。
  
  謝謝大家,祝福大家平安健康,萬事如意。(一九九四年九月二十一日講於成功嶺大專院校新生暑訓營)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虛與實
第3頁:慈悲與智慧 第4頁:自私與無我
第5頁:自我與無我 第6頁:理性與感性
第7頁:人生觀的層次 第8頁:安心之道
第9頁:清明心的重要 第10頁:心靈環保
第11頁:話夢人生 第12頁:生命與死亡、學問與生活
第13頁:照顧自己,關懷他人 第14頁:談生涯規畫─立足點與方向感
第15頁:淨化人生的責任、權利、義務 第16頁:二十一世紀的佛教徒
第17頁:讀經與修行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