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多,是多多益善。一,是大一統。無,是了無一法當前,沒有執著。我將今天的主題分七段說明。
一、禪是萬法
萬法是所有一切現象。用現代的名詞解釋,是自然的、物理的、心理的、生理的現象。一切可用眼睛看、耳朵聽、身體接觸或心思考的,都是法。法也是道理、原理,由原理而產生的種種人、事、物的活動現象。
禪是佛法,佛法不離世間法,佛法教人從踏實的生活中體驗萬法,淨化人心,而成為覺者。覺萬法是因緣所生,萬法是暫時的、變易的。瞭解萬法既然是因緣所成,則須以努力不懈的精神,改善自己和環境。也因努力改善因緣,致力修行,則成佛是可能的。所以,佛教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入世的,是努力主義者。
萬法有虛妄法和真實法。虛妄法是「多」、是「二」,從時間的過程或空間的位置產生變化,稱為「多」種現象。因未認清一切現象皆由因緣所生、變化無常,認為種種現象是永遠存在,而去追求、佔有或排斥,所以便產生「多」。如果知道萬法是虛妄的,則易看得破、放得下、捨得掉。如此,看一切現象而不理會、不逃避、不執著一切現象,這樣就是返妄歸真。
在宗教或哲學的範圍,將「真」視為一永遠不變的真理或真神。佛教認為所謂的真理、真神,仍然是一種執著,佛法說「一法不可得」,不論真理、真神或任何一法,都不是真實的,是屬於人的虛妄執著。
但是,修行佛法或禪,還是須從「多」的妄想分別開始,經過統一的階段,才能到達「無」的層次。禪宗有句名言:「萬法歸一,一歸何所?」萬法歸一,是宗教的經驗,也是哲學的理論。「萬法」是形而下的,到「歸一」,則是形而上的,「一」是宗教與哲學共同的歸處。
宗教家看一切現象,皆是由神創造,最後仍歸於神。哲學家看形而下的一切事物,皆是從宇宙的原理或原則出現,一切事、物既不離宇宙的原理或原則,便是統一的現象。
可是,哲學家或宗教家的觀念裡,有一個很大的矛盾,既有「一」就有「二」,「一」本身不能單獨存在。譬如在黑板上畫一圓圈代表一,這個「一」不是獨立存在,而是因為有黑板才現出圓圈的面貌,黑板和圓圈,實際上是二。如果,神是一,則此「一」是存在何處?如果原理或原則是一,則此「一」又在何處?「一」是因對立的「無」而存在,既有對立,便是「二」不是「一」。
二、禪,一即是多
有人問趙州禪師:「萬法歸一,一歸何所?」
趙州禪師回答:「老僧在青州作得一領布衫,重七斤。」當時,禪師身穿一件在青州縫製的新長衫,長衫就是法。禪師的回答,說明任何現象皆不離「一」,萬法即是「一」,「一」也是由萬法而來。道家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謂「一生二」,實際上,一是由二而生,一不是圓滿的,一不離多,一和萬法是相同的。
若欲在現象外,追求所謂神或真理的「一」,似嫌生僻,也太抽象,除非是宗教家或哲學家。而禪卻教人只做普通的人,做人的事,說人的話。
三、禪,多即是一
趙州禪師有一次上堂說法時,開示三句話:「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內裡坐。」「菩提、涅槃、真如、佛性,盡是貼體衣服。」「實際理地,什麼處著?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不論是金造的、木雕的或泥塑的佛像,都是代表佛。對學佛中的人而言,佛像是一種修行的工具,或禮拜,或供養。修行到某一程度,瞭解一切法不是真的,瞭解真正的佛不在心外而是在心內,清淨心即佛。到達這種層次,便是由多歸一,由心外的萬法(多),回歸內心的佛性(一)。
可是,如果執著有一佛性或清淨的心,則仍是煩惱。禪師的第二句話:「菩提、涅槃、真如、佛性,盡是貼體衣服。」佛性、菩提、涅槃,既僅如身上穿的衣服,也是煩惱。如果真如、佛性像衣服,我們這個身體又是什麼呢?如果菩提、涅槃是煩惱,什麼才是沒有煩惱呢?
一般學佛的人,都希望了生脫死、證菩提、見佛性、入涅槃。緊抱著一種叫作真如、稱為佛性的東西,這是尚未離開由多歸一而至由一歸無,是執著也是貪。因此,宗教上回歸真理或神的最高層次,並未得到解脫。哲學上,回歸到理念的層次,亦未解脫,仍然有執著。
第三句:「實際理地,什麼處著?一心不生,萬法無咎。」所謂一心,是統一的、不變的、經常在同一狀態中的念頭,即使一心也不產生,才是無念,才是離開虛妄,真正解脫。因此,認為自己得解脫,或認為自己正在解脫中的人,並沒有得解脫。
要達到一心不生,不容易。真正到一心不生,就是無念、無雜念,甚至一念也沒有,這便是大自在、大智慧的人。他雖在萬法中,見萬法,隨萬法做一切事,不妨礙他的一心不生。
四、禪,不是多、不是一,也不是無
在修行的過程中,念佛、拜佛而能見佛,是初步的階段,但是已經很不容易了,淨土宗的宗旨,就是要見佛,而在禪宗的修行過程中,也會見種種相。《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此,當見相時,不要執著。
趙州禪師說:「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意謂不論有佛無佛,都不執著。一般人認為,佛在寺廟、佛堂或在西天。寺院、佛堂中的佛像,不是真佛。而佛在西天,也是方便說。由《阿彌陀經》記載「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可知所謂西方極樂世界,未必就在西方。而是一切世界,都在西方極樂世界,也未離開西方極樂世界。凡夫未得大解脫,需要依賴阿彌陀佛的願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
一佛即是諸佛,諸佛依願力不同,而有諸佛國土各各方便度眾,並非真正有這種世界。雖然不是真有諸佛世界,可是,不能斷然否定,無有西方,沒有諸佛。因此,不論執著於十方諸佛的「多」,或一切佛同一體性的「一」,都不是真。如果執這種「多」或「一」的觀念者,就如同得到佛的衣服,沒有得到佛的身體。
介紹觀世音菩薩的經典中記載,觀世音在阿彌陀佛涅槃之後,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如此可知阿彌陀佛度眾生的願和緣會告一段落,極樂世界也不是永遠存在,如果執著極樂世界永遠存在,則與其他宗教所謂「天國永恆」是一樣的。不論執著有一永恆的佛或有十方三世諸佛,皆屬常見。而執著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佛或十方三世諸佛,這不是佛法、不是禪,是無神論的外道斷見。
不論執著有佛、有佛國淨土,或無佛、無佛國淨土,都是錯的,都是煩惱。但是,初機學佛者,必要執著有,至修行到相當高程度時,煩惱漸少,則勿執著有或無,放下煩惱,才能明心見性。
五、無住生心即是禪
《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是不執著,「多」、「一」,或「無」都不執著。沒有修行或修行者剛開始所見的世界是「多」。已修行到相當程度者,已在「一」的層次。
宗教上,修世間定者,到達「一」的程度時,至少是無相定或無色界的「四空定」。統一的層次有三,即身心統一、內外統一、時空統一。到達身心統一時,感覺身心已無,煩惱不見。到達內外統一時,則「我」與外在的人、事、物是合而為一的,對任何人,乃至植物,皆生仁慈心,這是博愛為仁的愛。到時空統一時,則無時間和空間的存在。時空統一有四種境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慈悲有三層次:即生緣慈、法緣慈及無緣慈。修行到萬法歸一的境地,有「我與一切眾生同體,要度一切眾生」的悲願,是第二層次的法緣慈。能將「一」也放下,是大菩薩的無緣慈。曾經有人對我說:「現在,我已經解脫、開悟了。」此人是否有開悟、有解脫,不予置評,重要的是,有否執著,執著於煩惱是住於煩惱,執著於開悟、解脫,也是住於煩惱。「無住」是不執著、無煩惱,是真正的解脫。真的解脫者是心無執著而生智慧心,隨緣度眾,應機教化。
「饑來喫飯睏來眠」這句禪宗祖師的名言,說明開悟的人,仍然和平常人一樣,過平常的生活,不會有標新立異、荒誕古怪的行徑。
趙州禪師有句話:「明珠在掌,胡來胡現,漢來漢現。」明珠本身沒有主觀色彩。以明珠喻心,對眾生的教化,沒有主觀的成見,應不同眾生的需求而給予不同的救濟。又言:「第一等人來,禪床上接;中等人來,下禪床接;末等人來,三門外接。」上根器者,對三寶信心堅定;中等根器者,雖認識佛法但是信心不足;下等根器者,不瞭解三寶,以不同的方式接待、教化,或使信心堅定,或使心生歡喜而擁護三寶。
六、禪的修行
《六祖壇經》云:「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心不受外界污染,不為外境所動,是無念。離一切外在相,是無相。有一位出家人問趙州禪師:「狗子有佛性否?」禪師答:「無。」再問:「上至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為何狗子則無?」對眾生而言,眾生因分別、執著的業識顯現而認為有佛性,對開悟的人而言,已無執著,為破除問話者對佛性的執著,故回答:「無。」禪的修行宗旨在於無,且不執著無。
七、禪的修行方法
禪的修行方法有三階段:
第一階段,看山是山:譬如念佛、拜佛、持咒或打坐,從妄念紛飛到集中於一。
第二階段,看山不是山:由參話頭開始,使產生疑團,再破疑團,即從一到無。
第三階段,看山還是山:既不執著「一」、「多」,更把「無」也放下,回歸於現實的世界,和一般人生活一樣,以智慧心、清淨心,在人間廣度眾生。(一九八八年三月八日講於高雄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