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與悟 聖嚴法師著

禪與悟 聖嚴法師著

禪─內外和平

[日期:2010-07-20]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一、心的內外
  
  當我們向內觀察自己的內心時,常會發現我們的心不在內而在外,那麼內在與外在是否成對立的呢?站在佛教的觀點來看,內在與外在是統一而非對立的,只要內心安寧清淨,所見的外在世界也是安寧清淨的。然而一般人因為內心與外界,有許多的矛盾與衝突,而感到萬分的痛苦。如果我們能運用佛教的觀念及修行的方法,使得內外和諧,那麼我們的身心自然能夠得到安樂與自在。
  
  二、佛教所見的內在與外在
  
  佛教的宇宙觀與人生觀
  
  佛教的宇宙觀是由人的內在完成的,外在的世界只是反映著過去內心的造作,因為業由心起而萬法唯心所現,個人的小世界是自己個人業力所現,外在的世界是大家共同的共業所感。由無明煩惱為因,而有人生宇宙的結果,無始無明的煩惱使人產生心理及生理的行為,再由身心的行為產生後續生活及生命的結果,在獲得生活及生命之延續結果的同時,又由於厭苦與求樂的本能而不斷地造作新的身心行為,如此由因至果,從果生因,便形成相續不斷的生命現象,這就是三世流轉。而這個生命現象的起因是內心的無明煩惱,因為個人內心有煩惱而不能平靜,造成外在世界也不能平和。
  
  佛教內在與外在的統一論
  
  眾生與聖人所不同之處在於心的染淨,眾生的心不清淨而有雜染,相反的聖人的心是清淨而無染,心有染故眾生所見的宇宙也不清淨。佛教將世界分為精神的心法與物質的色法,人生與宇宙是由精神的心法與物質的色法組合而成的。在精神與物質二者之中,以精神的心法為要,因為精神的心法是內在生命的動力,而外界的色法是生命的現象,「心」的精神加上「色」的物質,則有人生宇宙的各種現象。我們必須依靠內在的精神才能認識外在的物質世界,如果離開精神,物質的世界對我們來說,就等於不存在。如果我們希望世界和平,首先每個人的內心必須平和,一般人只是希望世界和平而自己的內心卻無法平和,那麼這個世界是不可能和平的,有人希望世界和平而瞋恨戰爭,這個人的內心便是不平和。有兩個人在爭論,其中一人主張和平是不需要戰爭的,而另一個人卻主張只有戰爭才能達到和平的目的。正在劇烈的爭論時,那位主張戰爭的人問那位主張和平的人說:「既然你主張和平,那為什麼又要與我爭論呢?爭論就是不和平。」像這樣的兩種人比比皆是。
  
  三、佛教的目的在於內外的和諧
  
  (一)世間是苦的事實
  
  1自我和外在的對立與衝突
  
  我們這個世界充滿了痛苦,而苦的原因,是起於個人自己,與外在的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的對立與衝突,在社會中常常見到人與人之間總是有衝突,父與子鬥,親戚朋友互相對立,甚至於鬥爭,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你有沒有見到過結婚後從不吵架的夫妻嗎?當一對夫妻爭吵時,總是覺得對方是錯誤的,是因為對方的錯誤,給自己帶來無限的痛苦。
  
  有一位太太常與先生吵架而感到十分煩惱,當我問她為什麼這麼煩惱時,她卻回答說:「我自己本身並沒有煩惱,而是我先生帶給我無比的煩惱。」
  
  2自我與內心的矛盾衝突
  
  取與捨,利與害的衝突:當我們面臨抉擇時,在取與捨之間總是無所適從,在作了決定後又患得患失。
  
  有一天一位皈依女弟子問我說她要結婚了好不好?我回答說:「很好,妳要結婚為什麼要問我呢?」她說:「我有三個很好的對象,但是我不知道要跟那一位結婚才好,因為我無法在三者中選擇一個,所以才來請教師父。」於是我建議這個女弟子在三個對象中選一位來見我,過了一天她果真帶了一位男朋友來見我,我立刻告訴她:「這位最好!」她回答說:「但是你還沒有見到另外兩位,他們也很不錯啊!」我說:「那妳就抽籤決定好了,但是妳要知道,妳之所以先帶這位來,必定有妳的原因。」結果她還是跟那位被她帶來給我看的男朋友結婚了。
  
  理智與情感的衝突:一般人通常用理智處理他人的事,而用情感來處理自己的事,這就是所謂的「當局者迷」的原因。
  
  有一位名醫師,當他的兒子生病時,總是要請別的醫生為他兒子治病,有人好奇的問這位名醫說:「你既然是一位名醫,為什麼不能為自己的兒子治病呢?」
  
  他說:「正因為那是我的兒子,我害怕自己不能很理智地診斷及治療,因而可能造成錯誤的結果。別的醫師與我兒子並沒有親情的關係,他會很冷靜地用理智為我兒子做正確的診斷與治療。」以此可知,我們如果用情感來處理事情,往往容易造成錯誤。
  
  前念與後念的衝突:昨天的想法到今天已經改變了,昨天認為對的而今天卻認為是錯的,今天決定的事,到了明天可能又要改變,有人改變得太快,因而對自己的決定起了懷疑。如果一個人常常在改變自己的決定,這個人的內心,一定不能安定,內心不安定,他跟著來的生活,也就不能安定了。
  
  自我的失落與盲目的追求:有一位年輕人,每當我見到他時,他都是在生氣,於是我就問他說:「你為什麼總是在生氣呢?」他回答:「這個世界已經瘋狂了,我昨天計畫好的事,今天的情況就已經改變了,我永遠無法追上這個世界,所以讓我很生氣。」這個人自己沒有原則性的目標,一味跟著環境的風浪浮動翻滾,而去盲目的追求,今天看到東邊好就要向東走,明天覺得西邊更好,又要往西跑,由於外境的誘惑,瞬息變遷,便引起了他內心的不安與混亂,因而失去了安定及安全。
  
  (二)離苦得樂,便是內外的寧靜與和平
  
  1用佛教的理論可以疏導我們
  
  因果觀:我們所遭遇到的一切好事與壞事,都有其原因,若不是今生所造之因,必是過去無量世中所造之因。所以遇到好事不必驕傲,遇到壞事也不必惱恨,及時努力求進步、求改善,才是最好的決定。
  
  禪宗的初祖菩提達摩曾說:➀遇到惡境應修「報冤行」。既是過去自作的惡因,現在當受惡果。好像你自己弄髒了手,趕緊洗手最要緊,不先洗手,而先埋怨或計較弄髒了手的責任那是蠢人。➁遇到善境當修「隨緣行」。既然是過去自作的善因,現在當受善果。好像你開支票向銀行提出大筆原屬於你自己的存款,如果還以為那是飛來的橫財而高興不已,豈不是傻瓜。
  
  因緣觀:世間的現象不是一個人可以成就的,而是眾緣合和而成的。曾有一位大公司的老闆,很驕傲地對我說:「我們的公司有三萬員工,都是靠我生活的。」我問他說:「如果所有的員工,都不替你的公司工作,或者你無法找到足夠而適當的員工,那時你的公司,仍然可以存在嗎?」這位老闆就是一個不能瞭解因緣觀的實例。
  
  我們所處的環境,都是由於各種因緣的結合而出現。因緣不斷地在變動,現象也跟著不斷地改變。所以好的無常,壞的也無常,不必太高興,不用太悲傷,繼續向好的方向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2用修行的方法達到內心的平靜
  
  修行的方法很多,例如誦經、持咒、禮拜、念佛號及念菩薩聖號,都是修行的方法。但從一般來說,以修行坐禪的方法,最容易達到內心平靜的效果。當然,打坐的時候,首先要有正確的坐姿及呼吸的方法,使得全身放鬆之後,再用調心的方法,把散亂心集中起來,再由集中了的心境,進而達到前念與後念的統一。
  
  因此,在達到內心統一的過程中,有三個層次:
  
  身與心的統一:在這個時候我們會忘記自己身體的存在,同時會感到非常輕鬆。
  
  內心與外境的統一:當你達到這個境界之時,你會覺得身外的環境與你自己的身心是一體的。所以最大者並不在外,至深者也不在內,此時內心與外境統一而成一體,體驗到所謂「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所以能有「仁民愛物」的心量。當你有了如此的經驗之時,對於世上的好壞美醜,不但沒有分別,而且都是無比的可愛。
  
  前後念的統一:當你到達這種境界時,時間的感覺和空間的概念已不存在,因為前與後對你來說並無差別,這就是所謂的入定。當在入定之時,身心、世界、時間、空間,都無差別,僅是現實的存在。對你而言,整個宇宙,都只有一個全體的存在。有了這種經驗的人,在出定後,仍然會有一段時期停留在內外統一的感受中。
  
  四、參禪的方法
  
  (一)《維摩經》云:「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又云:「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若能發願救濟一切眾生,便能無怨無敵,便能得到內心的安寧及世界和平。如果萬事不為自己而只為眾生,此人便會生起慈悲心,有慈悲心者必能與智慧相應,有智慧者必與自在的解脫相應。
  
  在諸佛眼裡所見的現實世界,原本清淨,所見的一切眾生,皆是平等。只因眾生的心不安寧、心不清淨、心有雜染,眾生所見的世界,就不是安寧和清淨的,所見的眾生,也不是能夠平等的。
  
  (二)禪宗的安心法
  
  禪宗說:「參禪不在腿。」這是說,參禪不一定要靠打坐,而開悟也不一定是因為修行,只要心得平安,萬事便容易解決。
  
  禪宗二祖慧可見初祖菩提達摩時,希望初祖為他安心,菩提達摩說:「將心拿來,我與你安。」結果慧可覓心不可得。達摩就說:「已經給你把心安了。」心即是念,考察每一個念頭,若不是屬於過去就是屬於未來的。過去已成過去,未來尚未出現,所以永遠也找不到現在的念頭。
  
  牛頭法融是禪宗五祖弘忍的同門,當他見到四祖道信時,四祖問他:「誰在觀心?心是何物?」二祖慧可都找不到心,當然牛頭法融也一樣地找不到心,因此牛頭聽了四祖的問話就開悟了。
  
  《六祖壇經》說:「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當愛與憎都與你無關之時,你就可以伸長兩條腿,好好睡覺了。這並不表示開悟的人無事可做,而是說心中無事可煩。例如當雲巖禪師問百丈大師說:「你終日為誰忙碌?」百丈答道:「因為我自己已無事可做,所以專為需要他的人而忙碌。」
  
  如果我們能用佛教的觀念及修行的方法使得自己內心平衡、安定,那麼我們所見的外在世界,必然也是和平的。我們更要努力地幫助別人,使得所有與佛法有緣的人,也能同樣地得到心內心外的平靜與和平,世界上的紛爭,也會因此而減少再減少了。(一九九O年十月二十九日講於北加州的Ukiah Sarwa Dharma,屬於西藏白教系統的西方人團體,講出時的英文題目是"Inner Peace and Outer Peace",由哈佛大學的音樂博士Dr.LoniBaur女士擔任英語翻譯。嗣後由甘桂穗居士根據我的演講大綱及錄音帶,分別整理成為中英文稿)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禪悟與靜坐
第3頁:問答討論 第4頁:禪與悟
第5頁:禪與纏 第6頁:悟與誤
第7頁:情與理─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 第8頁:善與惡─如何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第9頁:夢中說夢 第10頁:法喜與禪悅
第11頁:心淨國土淨 第12頁:人間淨土
第13頁:禪─如來如去 第14頁:禪─解脫自在
第15頁:禪─平常身心 第16頁:禪─擔水砍柴
第17頁:禪─人類意識 第18頁:禪─心理健康
第19頁:禪─內外和平 第20頁:禪─你.我.他
第21頁:禪─多.一.無 第22頁:有分別與無分別
第23頁:正道與邪道 第24頁:時空與生命的超越
第25頁:禪與日常生活 第26頁:禪與現代人的生活
第27頁:禪的文化 第28頁:《六祖壇經》的思想
第29頁:禪意盡在不言中 第30頁:附錄 - 〈默照銘〉全文 宋.宏智正覺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