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心的詩偈 -- 信心銘講錄 聖嚴法師著

心的詩偈 -- 信心銘講錄 聖嚴法師著

三、一種平懷

[日期:2010-07-20]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三、一種平懷

  莫逐有緣,勿住空忍。

  一般人不是執著於「有」--認為自己的念頭、思想、身外之物都是實在 的,就是執著於「空」,認為反正死後一無所有,一切問題都得以解決,或一 切都是假相,沒什麼好執著的,因此玩世不恭,甚至自殺。

  其實,執有、執空都不是正確的態度。我已經說過了執著於有的危險── 「有取有捨」,追求自己喜歡的,拒絕自己厭惡的。另外,有人打坐時可能心中一片空白,這看來接近開悟,其實很不一樣。開悟的境界是前念不生,後念 不生,當下一念也不生。但是空無境界的人則只是坐著,不思、不作,並不是真正在修行。這種人的確有一個念頭:前念生起,但不相干;後念可能生起, 但也不相干;至於當下一念,就隨它去。這個人可能認為他不執著於自己的念頭,事實上這和真正的悟境相去甚遠,是「頑空」,而不是「真空」。

  如果到沒有念頭,很寧靜、安穩、舒服,這種平和的境界最高能達到無色 界的「四空定」。但若執著於「四空定」則是外道,永遠無法見到自性。

  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平懷」是指心已證悟到一切平等,凡聖一如,沒有任何分別、對立,也 就是前面所說的不住空有,因空有不二才是平等,既然沒有分別也就完全一樣 ,但也沒有一樣東西存在那裡。

  我在講《圓覺經》時曾說:「佛看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而且同時知道一 切眾生心中所想、所動的每個念頭。」有人就說:這怎麼得了?所有眾生都把 念頭一齊拋進佛的腦袋裡,那豈不像垃圾桶一樣亂了!

  我說不會的,這情形就好比用高性能相機拍照,只要快門一按,鏡頭前的 任何景像一瞬間全部攝入,相機並不會說:「討厭,那麼多東西要怎麼照!」相機並不區分好壞、長短、顏色,而是把一切事物按原樣攝入。換言之,雖然 被它攝入的事物樣樣不同,但它平等對待,原樣呈現。

  佛心也是一樣。平等心意味在萬事萬物之間沒有相對的觀念,所有內、外 ;自、他;過去、未來等等對立都不存在,每件事物都是絕對的,不再有分別。一旦不再分別,那麼存在(有)也就消失了,這叫「泯然自盡」。比方說,如 果全世界所有人都是男性,那麼「男人」這個標幟就用不上了,因為它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和女人區分。既然每個人都一樣,就不需要名字。如果你對一切事 物抱著平等的態度,那麼所有的分別就會消失,而存在(有) 本身也隨之消失。

  有一次我把香板遞給一位禪眾,問他:「這是什麼?」他抓住香板搖了幾 下。他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無從命名。我們可以把它稱做香板,但這只是我 們的分別心。為什麼我們必須把它稱做「香板」呢?

  還有一次,我站在一個人面前,問他:「站在你面前的是誰?」他回答說 :「雞蛋。」禪七結束時,我問他:「為什麼師父是雞蛋?」他回答說:「師父問我的時候,當時沒有任何念頭,脫口就答說『雞蛋』,為什麼會說 『雞蛋』,我也不知道。後來我想:『不對呀,師父怎麼會是雞蛋呢?』可是,既然已經說出口,也就算了。」當他說「雞蛋」時,那是正確的答案。其實 ,他那時隨便說什麼都對,因為他心裡沒有任何念頭──處於絕對的狀態,沒有任何區別。可是,一旦起疑、思慮,就失去了答案。

  也許這次禪七中我也會站在你面前問:「站在你面前的是誰?」你想到師 父說過,有人說他是雞蛋,那麼我就給他個類似的答案,乾脆說師父是豬肉。 如此,只要起了找個答案的念頭,那麼不管答什麼都錯,因為這是分別心,而 不是平等心。

  止動歸止,止更彌動。

  前面講平等心,也就是普遍不動、沒有起伏、沒有分別的心。這兩句緊 接著提醒我們用功的方法。你的心本來可能已經處在相當平穩的狀態,但是一想到自己的心並非完全不動、沒有起伏、沒有分別,於是就努力的想更進一步 使心完全不動,結果適得其反,心動得更厲害、更煩躁,比原先更不穩定。這就像是看到盆子裡的水面有些波紋,就想用口把水波吹平,結果愈吹波紋愈多 ,接著想用手把水撫平,結果愈撫愈不平。反之,如果置之不理,波紋終究會消失,水面也就平靜了。一般人都有這種常識,但在修行時對心的處理上卻不 知如法炮製。我們應該學學這種常識。

  我們經常說,修行時全心全意放在方法上,不要去管心裡的念頭好或不好 、工夫著不著力。修行時不必著急,只要繼續不斷用方法就行了,不要時時自我檢查是不是比剛才好一些?比昨天進步一些?在晚上開示時,我可能會問你 :「今天的情況如何?」這時你可以回答「今天好多了」或「今天不太好」。但是在用功時,絕對不該檢查、評斷自己修行的進境。

  有人對我說:「師父,我很慚愧,一次次來打禪七,卻沒有任何進步。」 我說:「你還來參加禪七就是進步。」他說:「可是,我沒有感覺到自己在進 步。」我說:「你不需要感覺進步;來參加修行就是進步。」

  因此,我們要以平等心來修行,不要分別好壞,不要檢討對錯,不要比較 打七前和打七後。如果方法還能用,就不要隨便換方法;如果覺得這個方法不能用時,可以換一種方法,但必須明瞭為什麼自己用不上這種方法。切不可好 奇,今天用一種方法,明天換另一種方法,或這支香用一種方法,下支香換另一種方法。這是不對的。其實,任何方法都是一樣的,選定了一種方法之後就 應該專精不二。就像愛情一樣:愛一個人時,應該要愛到底才對,不可以今天愛張三,明天愛李四。修行時,不可時常變換方法或觀念,否則徒增煩惱。

【書籍目錄】
第1頁:中文版自序 第2頁:前言
第3頁:信心銘 - 三祖僧璨 第4頁:至道無難
第5頁:莫存順逆 第6頁:三、一種平懷
第7頁:四、非有非空 第8頁:五、絕言絕慮
第9頁:六、二見不住 第10頁:七、一心不生
第11頁:八、捨棄幻覺 第12頁:九、覺知煩惱
第13頁:十、無分無別 第14頁:十一、無疑無慮
第15頁:十二、任性合道 第16頁:十三、勿惡六塵
第17頁:十四、智者無為 第18頁:十五、法無異法
第19頁:十六、夢幻空華 第20頁:十七、兀爾忘緣
第21頁:十八、正信調直 第22頁:十九、虛明自然
第23頁:二十、信心不二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1-11-18 14:02:52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

  《壇經》說:「自性若悟,佛是眾生;自性若迷,眾生是佛」 這句是錯的。該是「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