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然圓澄(西元一五六一─一六二六年)
青原下三十五世
會稽雲門湛然圓澄禪師,別號散木道人,會稽夏氏子也。母夢僧而娠,十有四月生。(中略)年十七喪父,十九喪母,窶甚,充郵卒,因錯投公牒,被攝,懼辱自投于江,漂流數里,漁者救行,澤中遇一僧,目之云︰「是能出家有大用。」師即求度出世。
去投玉峯師,充圊頭,始習文義,一日入方丈求授經,玉叱卅︰「丁字不識,不作苦行,求甚麼經?」師卅︰「尚求參悟大事,何況區區文字。」玉異之,付《法華經》卅︰「此諸佛骨髓,珍重熟讀,自有得。」
隨訪隱峯師,隱器之,對眾卅︰「此子可參禪。」師遂求示,隱卅︰「行、住、坐、臥,但參︰『念佛的是誰』。」三日夜有省,知法不假他求,趨似隱,隱卅︰「似則也似,是則未是,且一切處疑嘿著。」是年二十矣。
壬午(西元一五八二年),往天荒山,妙峯和尚處剃染,懇求要訣,峯惟指念佛。冬無複裩,而通宵參究,未嘗就枕。三年充圊頭,行難行苦行。
乙酉(西元一五八五年),葉家山聞二僧論〈傅大士法身偈〉,便能記持經書,解一切道理。往北塔寺不納,遜居荒廟中,五日不粒,坐參不倦。
詣雲棲,求蓮池大師授具。還訪南宗師,入門便問卅︰「『海底泥牛銜月走』是甚麼意?」宗一喝,師不能答。遂憤然卅︰「不悟不休」。即於天妃宮,掩關三年,不發一語。偶閱語錄,至雪竇與僧論「柏樹子」話,有行者頌卅︰「一兔橫身當古路,蒼鷹才見便生擒;後來獵犬無靈性,空向枯椿舊處尋。」
師便能轉機著語。
又因燈滅,隔窗取火,有省。隨頌一首令呈南,南卅︰「我道他是個人,猶作如是去就耶!」師聞,復令請益,南卅︰「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參。」師於此漸入。
(又掩關寶林寺三年)一日,憶乾峯和尚「舉一不得舉二」話,遂豁然無疑。頌卅︰「舉一舉二別端倪,個裏元無是與非;雪曲調高人會少,獨許韶陽和得齊。
二老何曾動舌,諸方浪自攢眉;擬議鷂過新羅,刻舟求劍元迷。」
又頌雲門「十五日」話卅︰「日日犯黃土,日日是好日。鐵蒺藜兮無孔笛,分付禪和莫近前。擬議須教性命失。」
從此,于「海底泥牛」話,及諸誵訛公案,一切了了,出語皆脫窠臼,不存規則矣。
啟關參錦堂和尚,錦大賞卅︰「宗門寥落極矣,再振之者,非子而誰?」時戊子歲(西元一五八八年)也。
又二年,一夜靜坐凝寂,忽若虛空霹靂,聲震大地,須臾而甦,遍體汗釋,如脫重擔,此庚寅(西元一五九○年)七月二十一日也,時師年已三十矣。性根洞朗,言語契機,於諸佛事,不思議應,於諸經旨,玄會徹微。
詣雲棲蓮池大師,一日舉高峯「海底泥牛」話,師推出傍僧卅︰「大眾證明。」大師頷之。又火浴僧回,大師問︰「亡僧遷化後,向什麼處去?」眾著語皆不契,師出云︰「謝和尚罣念。」大師休去。
既還越,日乞食,暮宿塔山金剛神腳下。時大學士金庭朱公、太史石簣陶公、太學濬元張公,同遊應天塔下寶林寺,至天王殿,聞鼾[鼻*勾]聲,使覺之,問卅︰「何人?」師卅︰「無事僧也。」諸公與酬問數語,相謂卅︰「語淡而味永,高人也。」揖師問︰「依止何所?」師卅︰「饑則化飯喫,倦則此地打眠耳。」諸公共茸靜室以居。
師一日靜坐,忽如冷水潑身,詩偈如泉涌,自念卅︰「此聰明境耳。」時己丑(西元一五八九年)春也。
自此,囊錐漸露,賢士大夫爭重之。
(以上錄自《湛然圓澄禪師語錄》卷八,丁元公撰〈湛然圓澄禪師行狀〉,《卍續藏》一二六.三一三─三一四頁)
附錄:語錄摘要
(一)簡覺汝心
若是你自己未會,必須微細勘驗始得,祇如這一著子,我今為甚麼不明?為是昏沈所奪耶?為是妄想所間耶?為是求玄覓妙而向外馳求耶?為是不信自己而別求成佛耶?如是等無量因緣,時時簡覺,簡到無可簡處,驀忽回頭,便同本得,始知從前不曾移易一絲毫,只是自迷也。昔者靈雲和尚,於深山中默究三十年,忽然大悟,乃卅︰「三十年來尋劍客,幾番葉落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
(以上錄自《湛然圓澄禪師語錄》卷三,《卍續藏》一二六.一九二頁)
(二)石霜枯木禪
人根鈍滯,將謂有著可離,石霜大師又與打破道︰「一念萬年去,寒灰槁木去,一條白練去,古廟香罏去。」這等說話,雖則作死馬醫,依而行之,大有好處在。(以上錄自《湛然圓澄禪師語錄》卷四,《卍續藏》一二六.二○六頁)
《石霜楚圓禪師語錄》原文云︰山僧不曾住庵,不代一轉語,亦被賢侯,移住石霜山,接待往來,祇以麤粥淡[飯-反+卡],隨時應用,故不失其宜。直饒與麼來者,總識得伊,不與麼來者,亦不欠少伊。是伊到來,自然不打者鼓笛,特地息干戈,便道︰「似一條白練,古廟香罏去然。」且道之與古昔(慶諸道者)還有親疏也無?(以上錄自《石霜楚圓禪師語錄》,《卍續藏》一二○.一七○頁)
石霜慶諸之原錄,見於《景德傳燈錄》卷十五云︰因僧舉洞山(良价)參次,示眾卅︰「兄弟秋初夏末,或東去西去,直須向萬里無寸草處去,始得。」又卅︰「只如萬里無寸草處,且作麼生去?」師(石霜)聞之乃卅︰「出門便是草」。僧舉似洞山,洞山卅︰「大唐國內能有幾人?」
師止石霜山二十年間,學眾有長坐不臥,屹若株杌,天下謂之「枯木眾」也。
(《景德傳燈錄》卷一五,《大正藏》五一.三二一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