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明慧經(西元一五四八─一六一八年)
青原下三十四世
無明慧經禪師,撫州崇仁裴氏子。生而穎異,智種夙彰。九歲入鄉校,問其師卅︰「浩然之氣,是箇什麼?」師無以應。年十八,遊上清,慨然有天際真人之想,遂棄筆硯,欲卜隱而未果。
年二十一,寓新城之洵溪,偶過居士舍,見案頭有《金剛經》,閱之如獲故物,輒踴躍不自禁。士卅︰「汝見甚麼道理,乃爾?」師卅︰「吾見其功德,果如虛空不可量。」士大驚卅︰「子若出家,必為天人師。」師於是日即斷葷酒,決出世志。
時邑有蘊空忠禪師,佩小山老人密印,隱於廩山。師往從之,執侍三載,柔退緘默,喜怒不形。嘗疑《金剛經》四句偈。一日見〈傅大士頌〉卅︰「若論四句偈,應當不離身。」忽覺身心蕩然,因述偈,有「本來無一字,徧界放光明」之句。後益披尋梵典,默符心得,自謂泰然矣。
一日,與諸兄弟,論《金剛經》義甚快,廩山聞之卅︰「宗眼不明,非為究竟。」師遽問︰「如何是『宗眼』?」山拂衣而起。師心甚疑之,繼得《五燈會元》讀之,見諸祖悟門,茫然自失,思前所得,總皆不似,乃請益於山,山卅︰「老僧實不知,汝但自看取。」由是愈增迷悶,畫夜兀兀然,若無聞見者,眾皆謂師患癡矣。凡八閱月,一日見僧問興善寬卅︰「如何是道?」寬卅︰「大好山。」疑情益急,忽豁然朗悟,如夢初醒。信口占偈卅︰「欲參無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師關。」
入方丈,通所悟,山卅︰「悟即不無,卻要受用得者,不然,恐祇是汞銀禪也。」時年二十有四。
是冬辭廩山,結茅於莪峯。茲山林巒幽險,虎豹縱橫,人跡罕至。師孑然獨居,形影相弔,食弗充,則雜樹葉野菜啖之。嘗大雪封路,竟絕食者數日。一夕,山境喧甚,聲若崖崩,林谷震動,俄若眾馬爭馳,直抵庵後,師不覺驚起。因憶廩山之囑,乃卅︰「小境尚動,況生死乎?」即起然燈,信手抽《會元》一卷閱之,正值珪禪師為嶽神受戒章,珪謂嶽神卅︰「汝能害空與汝乎?」忽廓然無畏,山境遂寂。乃卅︰「聖人無死地,今日果然。」述偈呈廩山卅︰「透徹乾坤向上關,眉毛不與眼相參;聖凡生死俱拋卻,管甚前三與後三。」
廩山卅︰「此子見地超曠,他日弘揚佛祖之道,吾不如也。」(中略)至是,始請廩山到峩峯薙落受具。
師生而孱弱,如不勝衣。及住山日,慕百丈之風,不顧形骸,極力砥礪︰晝則鑿山開田,不憚勞苦;夜則柴門不掩,獨行岡上,迄五鼓始息,率以為常。
師自住峩峯,足不下山者,二十八載,至萬曆戊戌歲(西元一五九八年),眾鄉紳請師住寶方,師年五十有一也。雖臨廣眾,不以師道自居,日率眾開田,齋甫畢,已荷钁先之矣。
庚子(西元一六○○年)春,師自以未及遍參為歉,乃西登匡廬,遡流上武昌,歷荊襄,復北走中原,訪無言宗主於少林(中略),北渡江,抵五臺,訪瑞峯老人於宰殺溝。(中略)下臺山入燕都,講肆宗席,靡不徧歷。(中略)乃旋歸寶方,癸卯(西元一六○三年)始開堂。
(以上錄自《永覺元賢禪師廣錄》卷一五,《卍續藏》一二五.五七五─五七七頁〈無明和尚行業記〉)
附錄:語錄摘要
(一)只有看話頭
參學之士,道眼未明,但當看箇話頭。要立箇堅固志,如一人與萬人敵,安其放意,殺出方了,孳孳然,念念然,管甚麼色,管甚麼聲。冤也不管,親也不管,佛也不管,凡也不管,是非不管。有死對頭在,護生須是殺,殺盡始安居。雖然如是,最是省力,不須念經,不須拜佛,不須坐禪,不須行脚,不須學文字,不須求講解,不須評公案,不須受歸戒,不須苦行,不須安閑;於一切處,只見有話頭,明白不見於一切處。倏然一時瞥地,如日昇空,十方普遍,盡大地是個話頭,所謂「打破大散關,直入解脫門」。到恁麼時節,方是得力處,故云︰「得力處便是省力處」也。
到此,始有說話分,方可見人,探竿在手,得大自由,不受羅籠。看宗也得,看教也得,遊方也得,混眾也得,獨居也得。所以云︰「我為法王,於法自在。」
(二)禪者實可憐
在欲行禪,火裏生蓮。拈起木杓,撞破蒼天,償佛祖債,結眾生緣。所以,吃不得好喫、行不得好行、坐不得如意坐、眠不得自在眠。不許依佛座、不許傍祖邊、不許遊地獄、不許住人天。心不得揣、口不得言。只得如虛空相似,究竟都來實可憐。
(以上錄自《無明慧經禪師語錄》卷一,《卍續藏》一二五.六、一二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