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門驪珠集 聖嚴法師著

禪門驪珠集 聖嚴法師著

第一篇 禪宗以外的禪師 天臺智顗(西元五三八─五九七年)

[日期:2010-07-19] 來源:法鼓全集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天臺智顗(西元五三八─五九七年)
  
  天臺宗第三祖
  
  天臺智顗德安禪師,俗姓陳氏,穎川人也。(中略)母徐氏,溫良恭儉,偏勤齋戒,夢香煙五彩輕浮又夢吞白鼠,因覺體重,至於載誕夜,現神光揀宇,煥然兼輝鄰室。(中略)師生而眼有重瞳,至年七歲,喜往伽藍,諸僧口授〈普門品〉,初啟一遍即得。(中略)
  
  年十五,值孝元(梁元帝)之敗,家國殄喪,親屬流徙,歎榮會之難久,痛凋離之易及。於長沙像前,發弘大願,誓作沙門,荷負正法,為己重任。既精誠感通,夢彼瑞像,飛臨宅庭,授金色手,從窗隙入,三遍摩頂。由是深厭家獄,思滅苦本。但二親恩愛,不時聽許,雖惟將順而寢哺不安。乃刻檀寫像,披藏尋經,曉夜禮誦,念念相續,當拜佛時,舉身投地,悅焉如夢,見極高山,臨於大海,澄渟蓊鬱,更相顯映。山頂有僧,招手喚上,須臾申臂,至于山麓,接引令登,入一伽藍,見所造像,在彼殿內,夢裏悲泣,而陳所願︰「學得三世佛法,對千部論師,說之無礙,不唐世間四事恩惠。」申臂僧舉手指像,而復語云︰「汝當居此,汝當終此。」既從寤已,方見己身對佛而伏,夢中之淚,委地成流,悲喜交懷,精勤逾至。
  
  後遭二親殄喪,丁艱荼毒,逮于服訖,從兄求去,兄卅︰「天已喪我親,汝重割我心,既孤更離,安可忍乎!」跪而對卅︰「昔梁荊百萬,一朝僕妾,于時久役江湖之心,不能復處,碨磊之內,欲報恩酬德,當謀道為先,唐聚何益。銘肌刻骨,意不可移。」(中略)
  
  年十有八,投湘州果願寺沙門法緒而出家焉。緒授以十戒,導以律儀,仍攝以北度,詣慧曠律師,兼通方等,故北面事焉。
  
  後詣大賢山,誦《法華經》、《無量義經》、《普賢觀經》,歷涉二旬,三部究竟。進修方等懺,心淨行勤,勝相現前,見道場廣博,妙飾莊嚴,而諸經像,縱橫紛雜。身在高座,足躡繩床,口誦《法華》,手正經像。
  
  是後,心神融淨爽利,常日逮受具足律藏。(中略)
  
  時有慧思禪師,武津人也,名高嵩嶺,行深伊洛,十年常誦,七載方等,九旬常坐,一時圓證。(中略)意期衡嶽,以希棲遁,權止光州大蘇山,先師遙飡風德,(中略)初獲頂拜,思卅︰「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即示普賢道場,為說四安樂行。於是,昏曉苦到,如教研心。于時但勇於求法而貧於資供。切栢為香,栢盡則繼之以栗;卷簾進月,月沒則燎之以松。息不虛黈,言不妄出。經二七日,誦至〈藥王品〉︰「諸佛同讚︰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到此一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持因靜發,照了《法華》,若高輝之臨幽谷,達諸法相,似長風之游太虛。將證白思師,思更開演,大張教網,法目圓備,落景諮詳,連環達旦。自心所悟,及從思受,四夜進功,功逾百年。問一知十,何能為喻。觀慧無礙,禪門不壅,宿習開發,煥若華敷矣。思師歎卅︰「非爾弗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也;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縱令文字之師千羣萬眾,尋汝之辯,不可窮矣。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中略)
  
  先師善於將眾,調御所得,停瓦官八載,講《大智度論》,說《次第禪門》,蒙語默之益者,略難稱紀。雖動靜合道,而能露疵藏寶,恩被一切。(中略)
  
  師一日謝遣門人卅︰「(中略)昔南嶽輪下,及始濟江東,法鏡屢明,心絃數應,初瓦官四十人共坐,二十人得法;次年百餘人共坐,二十人得法;次年二百人共坐,減十人得法。其後徒眾轉多,得法轉少。妨我自行化道可知。羣賢各隨所安,吾欲從吾志,蔣山過近,非避喧之處。聞天臺地記,稱有仙宮,(中略)若息緣茲嶺,啄峯飲澗,展平生之願也。」(中略)陳太建七年(西元五七五年)秋,九月初入天臺。(中略)
  
  師將寂,告卅︰「今更報汝︰吾不領眾,必淨六根,為他損己,只是五品位耳。汝問何生者?吾諸師友,侍從觀音,皆來迎我。」問︰「誰可宗仰?」卅:「豈不曾聞波羅提木叉,是汝之師。吾常說四種三昧是汝明導,教汝捨重擔,教汝降三毒,教汝治四大,教汝解業縛,教汝破魔軍,教汝調禪味,教汝折慢幢,教汝遠邪濟,教汝出無為坑,教汝離大悲難。唯此大師能作依止。我與汝等,因法相遇,以法為親,傳習佛燈,是為眷屬;若不能者,傳習魔燈,非吾徒也(中略)。」言訖跏趺,唱三寶名,如入三昧,以大隋開皇十七年歲次丁巳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時入滅。春秋六十,僧夏四十。
  
  (以上錄自《隋天臺智者大師別傳》,《大正藏》五○.一九一頁上─一九六頁中)
  
  附錄:四種三昧.止觀.禪定
  
  (一)四種三昧
  
  1常坐三昧
  
  身論開遮︰應常坐,不得行住臥。或可處眾,獨則彌善。居一靜室,或空閑地,離諸喧鬧。安一繩床,旁無餘座。九十日為一期。結跏正坐,項脊端直,不動不搖,不萎不倚。以坐自誓,肋不拄床,況復屍臥、遊戲住立。除經行、食、便利,隨一佛方面,端坐正向,時刻相續,無須臾廢。(下略)
  
  口論說默︰若坐疲極,或疾病所困,或睡蓋所覆,內外障侵,奪正念心,不能遣卻,當專念一佛名字,慚愧懺悔,以命自歸。(中略)誦經誦咒,尚喧於靜,況世俗言語耶。
  
  意論止觀︰端坐正念,蠲除惡覺,捨諸亂想,莫雜思惟,不取相貌,但專繫緣法界,一念法界;繫緣是止,一念是觀。信一切法皆是佛法,無前無後,無復際畔。無知者,無說者。若無知無說,則非有非無,非知者非不知者。離此二邊,住無所住。(下略)
  
  2常行三昧
  
  身論開遮︰行此法時,避惡知識及癡人、親屬、鄉里。常獨處止,不得希望他人有所求索。常乞食,不受別請,嚴飾道場,備諸供具香餚甘果。盥沐其身,左右出入,改換衣服。唯專行旋,九十日為一期。須明師,善內外律,能開除妨障。於所聞三昧處,如視世尊,不嫌不恚,不見短長。當割肌肉供養師,況復餘耶?承事師,如僕奉大家。若於師生惡,求是三昧終難得。須外護如母養子,須同行如共涉險。須要期誓願,使我筋骨枯朽,學是三昧,不得終不休息。(下略)
  
  口論說默︰九十日,身常行無休息;九十日,口常唱「阿彌陀佛」名無休息。或唱念俱運,或先念後唱,或先唱後念,唱念相繼無休息時。(中略)步步、聲聲、念念,唯在阿彌陀佛。
  
  意論止觀︰念西方阿彌陀佛,去此十萬億佛剎,在寶地、寶池、寶樹、寶堂,眾菩薩中央坐說經。三月常念佛,云何念?念三十二相,從足下千輻輪相,一一逆緣,念諸相乃至無見頂。亦應從頂相順緣,乃至千輻輪。令我亦逮是相。(下略)
  
  3半行半坐三昧
  
  身論開遮︰此出二經,《方等》云︰「旋百二十匝,却坐思惟。」《法華》云︰「其人若行若立,讀誦是經,若坐思惟是經。」(中略)故知俱用半行半坐為方法也。(儀式較繁,下略)
  
  口論說默︰預誦陀羅尼咒一篇使利。(下略)
  
  意論止觀︰經令思惟,思惟摩訶袒持陀羅尼。(下略)
  
  4非行非坐三昧
  
  上一向用行坐,此既異上,為成四句故,名非行非坐,實通行坐及一切事。而南岳師呼為「隨自意,意起即修三昧」。《大品》稱「覺意三昧」。(以上錄自《摩訶止觀》卷二上,《大正藏》四六.一一頁上─一四頁中)
  
  (二)止觀
  
  行解既勤,三障四魔,紛然競起。重昏巨散,翳動定明。不可隨,不可畏;隨之將人向惡道,畏之妨修正法。當以觀觀昏,即昏而朗;以止止散,即散而寂。(以上錄自《摩訶止觀》卷五上,《大正藏》四六.四九頁上)
  
  (三)禪定
  
  今且約坐論。若身端心攝,氣息調和,覺此心路,泯然澄靜。怗怗安隱,躡躡而入。其心在緣而不馳散著,此名麤住。
  
  從此心後,怗怗勝前,名為細住。
  
  兩心前後中間,必有持身法,此法起時,自然身體正直,不疲不痛,如似有物扶助身力。若惡持,來時緊急勁痛,去時寬緩疲困,此是麤惡持法。
  
  若好持法,持麤細住,無寬急過。或一兩時,或一兩日,或一兩月。稍覺深細,豁爾心地作一分開明,身如雲如影,煚然明淨,與定法相應。
  
  持心不動,懷抱淨除,爽爽清冷。隨復空淨,而猶見身心之相,未有支林功德,是名欲界定。(中略)
  
  住欲界定,或經年月,定法持心,無懈無痛,連日不出,亦可得也。
  
  從是心後,泯然一轉,虛豁不見欲界定中身首衣服床鋪,猶如虛空,冏冏安隱。身是事障,事障未來,障去身空,未來得發,是名未到地相。無所知人,得此定,謂是無生忍。性障猶在,未入初禪,豈得謬稱無生定耶?如灰覆火,愚者輕蹈之。(中略)
  
  自有得欲界定,累月住未到,不久即入初禪,此但稱欲界,不言未到。有人住欲界不久,在未到經旬,故言未到,不云欲界。有人具久在二法,故言兩定不可偏判。(中略)
  
  但初禪去欲界近,如疆界多難,應須略知︰
  
  初從麤住,訖至非想,通有四分︰退、護、住、進。
  
  「退」分為二︰一,任運退;二,緣觸退︰緣有內外,外諸方便二十五種吐納失所,是為外緣觸退。於靜心中,三障四魔,而生憂愛,是名內緣觸退。後或更修得,或修不得,此人甚多。
  
  「護」分者︰善以內外方便,將護定心,不令損失。
  
  「住」分者︰或因守護,安隱不失,或任運自住。
  
  「進」分者︰或任運進,或勤策進,各有橫豎,橫豎各有漸頓。
  
  (以上錄自《摩訶止觀》卷九上,《大正藏》四六.一一八頁中─一一九頁上)案:天臺智者大師關於禪觀的著述,有︰1.《摩訶止觀》十卷(《大正藏》四六冊),2.《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一卷(同上),3.《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十卷(同上),4.《六妙法門》一卷(同上),5.《天臺智者大師禪門口訣》一卷(同上),6.《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一卷(同上),7.《法界次第初門》三卷(同上)。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第一篇 禪宗以外的禪師 竺道生(西元三五五─四三四年)
第3頁:第一篇 禪宗以外的禪師 僧稠禪師(西元四八○─五六○年) 第4頁:第一篇 禪宗以外的禪師 法聰禪師(西元四六八─五五九年)
第5頁:第一篇 禪宗以外的禪師 法聰禪師(西元四六八─五五九年) 第6頁:第一篇 禪宗以外的禪師 南嶽慧思(西元五一五─五七七年)
第7頁:第一篇 禪宗以外的禪師 天臺智顗(西元五三八─五九七年) 第8頁:第一篇 禪宗以外的禪師 左溪玄朗(西元六七三─七五四年)
第9頁:第一篇 禪宗以外的禪師 曇倫禪師(西元?─六○二─?年) 第10頁:第一篇 禪宗以外的禪師 衡岳善伏(西元?─六二九─六六○年)
第11頁:第一篇 禪宗以外的禪師 清涼澄觀(西元七三八─八三九年) 第12頁:第一篇 禪宗以外的禪師 圭峯宗密(西元七八○─八四一年)
第13頁:第二篇到曹溪時代的禪師 菩提達摩 第14頁:第二篇到曹溪時代的禪師 慧可禪師
第15頁:第二篇到曹溪時代的禪師 雙道信 第16頁:第二篇到曹溪時代的禪師 牛頭法融
第17頁:第二篇到曹溪時代的禪師 牛頭智巖 第18頁:第二篇到曹溪時代的禪師 幽棲智威
第19頁:第二篇到曹溪時代的禪師 牛頭智巖 第20頁:第二篇到曹溪時代的禪師 幽棲智威
第21頁:第二篇到曹溪時代的禪師 鶴林玄素 第22頁:第二篇到曹溪時代的禪師 徑山道欽
第23頁:第二篇到曹溪時代的禪師 鳥窠道林 第24頁:第二篇到曹溪時代的禪師 嵩嶽慧安
第25頁:第二篇到曹溪時代的禪師 嵩嶽慧安 第26頁:第二篇到曹溪時代的禪師 蒙山道明
第27頁:第二篇到曹溪時代的禪師 度門神秀 第28頁:第二篇到曹溪時代的禪師
第29頁:第三篇曹溪及其門下 曹溪惠能 第30頁:第三篇曹溪及其門下 永嘉玄覺
第31頁:第三篇曹溪及其門下 荷澤神會 第32頁:第三篇曹溪及其門下 南嶽懷讓
第33頁:第三篇曹溪及其門下 光宅慧忠 第34頁:第三篇曹溪及其門下 曹溪門下其餘選例三則
第35頁:第四篇馬祖門下 大珠慧海 第36頁:第四篇馬祖門下 百丈懷海
第37頁:第四篇馬祖門下 南泉普願 第38頁:第四篇馬祖門下 龐蘊居士
第39頁:第四篇馬祖門下 馬祖門下其餘選例十二則 第40頁:第五篇百丈、南泉及溈山門下 溈山靈祐
第41頁:第五篇百丈、南泉及溈山門下 黃檗希運 第42頁:第五篇百丈、南泉及溈山門下 百丈門下其餘選例二則
第43頁:第五篇百丈、南泉及溈山門下 趙州從諗 第44頁:第五篇百丈、南泉及溈山門下 仰山慧寂
第45頁:第五篇百丈、南泉及溈山門下 香嚴智閑 第46頁:第六篇石頭至曹洞的禪師 石頭希遷
第47頁:第六篇石頭至曹洞的禪師 天皇道悟 第48頁:第六篇石頭至曹洞的禪師 丹霞天然
第49頁:第六篇石頭至曹洞的禪師 藥山惟儼 第50頁:第六篇石頭至曹洞的禪師 大顛寶通
第51頁:第六篇石頭至曹洞的禪師 龍潭崇信 第52頁:第六篇石頭至曹洞的禪師 洞山良价
第53頁:第六篇石頭至曹洞的禪師 投子大同 第54頁:第六篇石頭至曹洞的禪師 夾山善會
第55頁:第六篇石頭至曹洞的禪師 曹山本寂 第56頁:第七篇德山至天童的禪師 德山宣鑒
第57頁:第七篇德山至天童的禪師 雪義存 第58頁:第七篇德山至天童的禪師 雲門文偃
第59頁:第七篇德山至天童的禪師 玄沙師備 第60頁:第七篇德山至天童的禪師 布袋契此
第61頁:第七篇德山至天童的禪師 鏡清道怤 第62頁:第七篇德山至天童的禪師 清涼文益
第63頁:第七篇德山至天童的禪師 天臺德韶 第64頁:第七篇德山至天童的禪師 永明延壽
第65頁:第七篇德山至天童的禪師 天童宏智正覺 第66頁:第八篇臨濟至楊岐的禪師 臨濟義玄
第67頁:第八篇臨濟至楊岐的禪師 風穴延沼 第68頁:第八篇臨濟至楊岐的禪師 首山省念
第69頁:第八篇臨濟至楊岐的禪師 汾陽善昭 第70頁:第八篇臨濟至楊岐的禪師 慈明楚圓
第71頁:第八篇臨濟至楊岐的禪師 黃龍慧南 第72頁:第八篇臨濟至楊岐的禪師 黃龍祖心
第73頁:第八篇臨濟至楊岐的禪師 楊岐方會 第74頁:第九篇克勤圜悟至中明本的禪師
第75頁:第九篇克勤圜悟至中明本的禪師 清遠佛眼 第76頁:第九篇克勤圜悟至中明本的禪師 南堂元靜
第77頁:第九篇克勤圜悟至中明本的禪師 大慧宗杲 第78頁:第九篇克勤圜悟至中明本的禪師 大慧門下選例四則
第79頁:第九篇克勤圜悟至中明本的禪師 高峯原妙 第80頁:第九篇克勤圜悟至中明本的禪師 鐵牛持定
第81頁:第九篇克勤圜悟至中明本的禪師 中峯明本 第82頁:第十篇 明末以來的禪師 雲谷法會
第83頁:第十篇 明末以來的禪師 無明慧經 第84頁:第十篇 明末以來的禪師 湛然圓澄
第85頁:第十篇 明末以來的禪師 無異元來 第86頁:第十篇 明末以來的禪師 雲棲袾宏
第87頁:第十篇 明末以來的禪師 紫柏真可 第88頁:第十篇 明末以來的禪師 憨山德清
第89頁:第十篇 明末以來的禪師 玉林通琇 第90頁:第十篇 明末以來的禪師 太虛唯心
第91頁:第十篇 明末以來的禪師 虛雲德清 第92頁:第十篇 明末以來的禪師 來果妙樹
第93頁:本書依據典籍目錄表 第94頁:本書所集諸師傳承系統表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