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修菁華4 - 公案.話頭 聖嚴法師

禪修菁華4 - 公案.話頭 聖嚴法師

疑心與疑情

[日期:2012-09-1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聖嚴法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疑」,可分成兩個部分來講:一、普通的疑心;二、禪修的疑情。

  普通的疑心

  一、無知的疑

  對於所接觸到的人、事、物,因為不知道、不瞭解,所以與之保持距離不敢碰它,碰了怕會上當、惹禍、受傷害,這是為了自己的安全而起的疑心。這種情形,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誰都可能遇到。

  當你頭痛時,有個你根本不認識的人給你藥吃,你並不知道這個人是不是懂得這種藥的性質,而他也只說:「聽說這種藥可以治頭痛,你試試看。」這時,除非 你已痛得不得了,又沒有什麼人來幫你的忙,也不可能得到任何其他的藥物,並且你已到了不吃藥會死,吃了也許不會死的程度,那你只有吃了;否則,你應該是不 敢吃的。由這個例子看起來,因為無知而懷疑,這是正常的事,也不一定是壞事。

  二、多心的疑

  這就是「疑心生暗鬼」。「多疑」和「懷疑」不一樣,「懷疑」是對不瞭解的事採取不相信的態度,「多疑」是對尚未發生的事,預先設想它的發生;同樣的, 尚未受到傷害,就已想到會因某人某事而受到傷害。更甚的是,對於認識已久而且從未發生過問題的人,也這麼想:「人不到蓋棺不能論定,說不定他對別人沒有問 題,對我卻會有意外。」一般人認為,抱防人之心比完全信任人要安全,可是諸位,誰願意被人懷疑?你是赤膽忠心,一片熱忱來對待對方,對方的反應則是:「你 對我這麼好,有什麼企圖?會不會是一種欺詐的手段,用來取得我的信任,然後再對我不利?」對作何人都抱著多疑敵視的態度,像這種人大概不會有朋友,也很難 有人能夠幫他的忙。

  不論處世或成事,凡是多一分猶豫,即少一分成就。用人者不可疑人,否則此人便不為你所用。《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人無信者不立,多疑者必孤。

  禪修的疑情

  「疑情」與「疑心」不一樣。對修行者來講,信心非常重要,在疑情尚未發生之前,必須具備完全的信心,不能有絲毫懷疑心,有了疑心就不能夠修行。所以皈 依成為三寶弟子,首先要信三寶,百分之百地信三寶,以三寶為舟航,為我們終身的皈依處。再來要信自己的佛性,與諸佛菩薩,無二無別。然而為什麼至今我們仍 是眾生,為何自己未見本來佛性?佛性究竟是什麼?如此反覆追問,便是疑情的開始,也是禪修者用來親見佛性的一種方法。

  禪門所講的疑情,是用一句話頭或一則公案,叫做楞頭楞腦地問,又稱「參話頭」或「參公案」又名為「參禪」。參禪的人,必須百分之百地相信佛說,百分之 百地相信自己有開悟的可能,百分之百地相信師父的指導,比如他說:「泥牛海底銜月走」、「東山下雨西山濕」。這些話看起來不合邏輯,互相矛盾,但你卻不能 懷疑其正確性。不但信,而且要百分之百地照著他的話去追問,也就是「參」,繼續不斷地,日以繼夜地,廢寢忘食地參、參、參以後,你才會產生疑情。所以,疑 情與信心不僅不違背,而且是相應的;愈是信得深切的人,才愈會產生疑情。若是信得不深切的人或是修行上毫無體驗的人,便不容易產生疑情。

  另外,不得讓參禪的人,用自己既有的知識、觀念及經驗去解答、解釋、分析那個所參的話頭或公案的意思。否則,疑情不起,或者因為心念一動,使疑情立即 消失;疑情是想要知道你所參的話頭或公案的內容是什麼,並相信話頭或公案本身,能在你窮參不捨地追問之下,自然會給你答案,答案出現時,我們稱之為「開 悟」。不過,尚須經過高明的師父來鑒定,你是不是得到正確的答案。

  因此,參禪的目的在製造疑情,製造疑情可以很快地破除我們的無明殼、煩惱障,而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如果用平常的修行方法,則要經過較長的時間來慢慢消業。

  疑情有小中大的三個等級,以下我們分別來介紹。

  一、小疑情

  「疑情」的定義,就是抱住一個話頭或一則公案,問、問、問,問的時候,不是機械式地重複,而是還要想知道、想知道、想知道。既不能給它答案,也不是等待答案,而是迫切地尋求答案。一直問下去,問到既吞不下又吐不出的程度時,我們叫它做疑情出現。

  現在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小疑情、中疑情、大疑情的區別在哪裡。我在美國的一次禪七中,有一位美國居士,他確實在禪修上已花了很多年的工夫,他打坐時,妄 想很少,因此我就給他一個話頭。他參了兩天,便來告訴我說:「我的話頭已經參掉了。」我說:「真差勁!」他說:「你不是說過,數息而能把數目數得不見的 嗎?」我說:「數息的數目可以數掉,話頭是不能讓它跑掉的。否則,表示你根本沒有疑情,你是在念話頭,念、念、念到心裡覺得無聊,味同嚼蠟,好像狗子咬嚼 棉花絮,咬久了便懶得咬了,這時候已不是在用功,已經離開了方法。參話頭要參到使你感覺心悶(不是胸悶),叫你悶、悶、悶得非常難過,而已失去了自己,但 是話頭還在,這才是疑情。」因此我教他重新來過。

  後來這個美國人又參了兩天,他又來告訴我:「我現在這個話頭已經有點味道。」我說:「是什麼味道?」他說:「扣著一把,又扣著一把,連連地扣住它,而且我一直在想,它的裡面一定有一樣我所希望知道的東西在等著我。這樣子用功對不對?」

  我說:「如果要吃飯了,聽到打板聲,你要不要吃飯?」他說:「聽到打板了,就去吃飯。」我說:「聽到打引磬,你的腿會不會酸?」他說:「坐久了,腿會 酸。」我說「這樣講,你已經有一點疑情,因為這裡面有東西,你已經對師父給你的方法產生信心。你希望知道那裡面是什麼東西,這是小疑情的現象。為何稱為小 疑情,因為你聽到打板要吃飯了,你肚子會餓;話頭雖有了味道,可惜還不如飯菜的味道好。」

  二、中疑情

  後來我又告訴那個美國人:「你不要聯想到打板就是吃飯的事,也不要聯想到打引磬就是起坐的事,你只是聽到打板、打引磬,不要分心,一直抱住這個話頭問下去,如果你發覺稍微分心,立即要回到話頭上去。你試試看,但是不得欺騙自己,明知大家去吃飯卻故意裝著不知道。」

  過了數小時,我又把他叫到小參室問:「剛才半天的時間,你的情況怎樣?」他說:「我照著師父的指導去做。我在這段時間之中,沒有聽到任何聲音,我鑽進 話頭裡去了。前一段時間中,我在這話頭的外面,我感覺這個裡面一定有東西,一定有東西,而在這半天之中,我感覺我自己已經被話頭包圍起來,我自己已經在話 頭裡面,我不清楚是不是還在繼續地問;但是這個話頭的力量非常強烈,我已經在話頭裡,所以外面發生什麼事,我沒有聽到,也不知道。可是話頭裡面,一片茫 然,尚未發現使我驚心動魄的事。」他已能鑽到自己的話頭裡,但是他的工夫還不夠綿密,因為他突然間想到了:「哎,我還沒吃飯。」就是這麼一個分心,便使他 前功盡棄,他又從話頭裡退了出來,一下子覺得身體好累,結果話頭再也用不上力了,於是我叫他去休息,這種情況,稱為「中疑情」。

  三、大疑情

  「大疑情」就是把自己鑽進那個話頭裡,天南地北都不知道,白天黑夜也不分辨,人家吃飯,你也可能照樣吃飯,人家經行,你也可能跟著經行,你也可能照樣 跟著經行,你可能也去上廁所,可是你從早到晚,從晚到早,打坐時你在疑團裡頭,吃飯時你在疑團裡頭,經行時、大小便時,你都在疑團裡,這時你已經是視而不 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你的任何動作,都是順著習慣性在進行,已不知道你在做些什麼。打坐之後,如果沒有人要你起來,你可能會一直坐下去,無人讓你 吃飯,你不會主動覺得需要飲食。因為你的心已被話頭包圍,這時,見山不知是山,見水也不知是水。普通人看到的你,直似個癡癡呆呆的植物人,好像著了邪一 樣。這種狀況,稱為「疑團」。若是輕度疑團,也會保持幾小時或幾天,若是深度的疑團,就可能保持到十天半月。疑團的力量越強,出現的悟境,也可能越深。此 所以古人要說:「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選自《拈花微笑》)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者序 第2頁:公案
第3頁:話頭.公案.機鋒.轉語 第4頁:疑心與疑情
第5頁:拈花微笑 第6頁:絕處逢生
第7頁:梅子熟了 第8頁:省力處
第9頁:《六祖壇經》的思想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