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有情眾生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問:什麼是有情眾生?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師:中文的「有情眾生」包括了所有的生命形式,但佛教把「有情眾生」定義為具有知覺的生命形式。生命形式可以是有情的,如人和動物,也可以是無情的,如花草樹木。然而,由於生命形式包括了有情眾生與無情眾生,所以使人覺得混淆。人們可能相信人可以轉世再生為植物,或者說不殺生戒既適用於動物,也適用於植物。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有些相信輪迴的傳統的確說,人的轉世可以包括無情眾生,比方說,人可以轉世為樹木。然而,根據佛教的哲學,輪迴或轉世不包括無情眾生,也就是說,有情眾生不會轉世為無情眾生,無情眾生也不會轉世為有情眾生。轉世只發生在人界、動物界和靈界。有情眾生之所以陷於生死輪迴。是因為他執著於自我。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以下由物質形式和知覺這兩個角度來解釋有情眾生。動物能根據物質的形式四個標準加以區分。首先是具有簡單的細胞結構的動物;其次是具有細胞組成的神經系統的生物;第三是具的記憶的生物;第四是具有思考的推理能力的動物。最高層次的動物,包括人在內,具備所有這四種特色。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必須說明的是,我們可以使用不同的標準來針對現象加以解釋、分類。比方說,現代生物學把人歸類為動物界的一分子,根據的主要是來自物質(解剖與生理學)的標準。佛教不爭論這一點,但佛教哲學所使用的標準也包括了精神原則,比方說業。在這種模式中,人與動物是屬於不同的領域。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下一個層次的動物只包括了上述四種特色的三種——它們沒有思考的推理的能力。思考必須要有象徵,必須使用語言來思考。思考也包括了抽像的推理、預測未來結果、解決問題等等。此時此刻在地球上似乎只有人類大量具有這些能力。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有些動物也許經發展出粗略有象徵語言。高等一點的猩猩、海豚和狗,對人類的語言似乎可以瞭解到某種程度。這些動物已經發展出思考的能力,但還未到達人類的程度。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具有記憶意謂著生物體能貯藏經驗以備將來之用,也具備保有和使用象徵的潛能,而象徵則是語言的先決條件。但對於推理和語言來說,記憶並不是唯一的條件。為了形成新的抽像思想,像是分別善惡,就必須有能力來喚起經驗,並且把它們串連起來。沒有推理就不可能有遠見,也不可能運用經驗來創造在未來有用的事物。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有記憶和推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除了動物之外,也有靈界的有情眾生,這包括了人界和天界的鬼神,以及淨土宗的聖人、諸佛、菩薩。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問:這對於動物的標準不是很主觀嗎?我們怎麼真正知道其他動物的智力如何?怎麼知道牠們的語言是簡單或複雜?
師:這全看你怎麼來定義智力。在思考能力方面,動物如果要和人相提並論,就必須能做道德判斷。許多動物有不同的記憶能力,但任何動物使用語言的程度、複雜度都比不上人類。有些動物以粗淺的層次來思考,例如猩猩能在很原始的層次來計劃,也展現了其他的複雜行為,但沒有人類那麼複雜。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進一步說,物種與物種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線。根據上述四個標準來畫分有情眾生的界線,也是模糊不清的。然而,在所有動物中,就屬人類在記憶和推理上最進化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在台灣讀到一篇有趣的新聞報導。有位老婦人養了幾隻狗,家中起火把她燒死了,有隻狗本來有機會逃離火窟,卻留下來陪主人,也一塊燒死了。在老婦人喪禮時,另一隻狗一再要跳到墳裡,遭到旁邊好幾個人制止,後來那隻狗不吃不喝,最後也死了。那個老婦人有幾個孩子,在她死後不久,他們就為了遺產爭吵。報紙評論說,這些狗比人還高貴,也更曉得痛悔。從人的角度來看,似乎那些狗比那些人還有同情心,而且道德上也更高超。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然而情況並不是這樣。狗的思想、行動不像人那麼複雜。這些狗記得那個老婦人曾經對牠們好,所以在老婦人去世時覺得悲傷。的確,老婦人的孩子們的行徑可議,而且人們也許認為那些狗更勝一疇,但那是根據道德感和正義感所做的判斷。這些狗是在做道德判斷、邏輯思考嗎?狗不會去想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而只是那麼去做。如果那算得上是思考的話,也是由直覺和習慣所控制。另一方面,人則會做道德判斷。人做出不道德的行為時,我們說那是惡劣的。人類能推理、判斷,這個事實顯示了人的心智作用比其他動物都要高。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到目前為止,我們談的都是比較高等的生命形式,至少是具有記憶的生命形式,以及其他具有思考能力的生命形式。還有許多其他動物和生命形式並沒有思考和記憶的能力。一些有情的有機體只有原始的神經系統和細胞。最後,還有一些生命形式只有細胞,這些有機體不是有情,如植物、菌類、單細胞生物。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有人爭辯說,我們總是在殺戮:砍植物吃,殺害了無數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植物和細菌都是生命形式,但沒有神經系統,也沒有能力感覺到痛,因此不是有情。根據佛教的標準,植物不能與有情眾生相比。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具有神經系統的有情眾生就能感受到痛苦與快樂,這些痛苦與快樂和先前的行為有關。具有記憶的有情眾生能回憶、期盼並提升痛苦與快樂的經驗。這意謂著痛苦與快樂的經驗並不限於立即的生理反應。記憶能讓生物以更複雜、技巧的方式來響應環境。最後,如果有情眾生能進行抽像的思考,臆測未來,並重組記憶來形成新的思考,那麼就能分別好壞、利害,道德與不道德。以這種方式來分別的能力,是所有煩惱的根本。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體驗煩惱,意謂著進一步造善業與惡業。造業的這些行動會導致進一步的結果或報應。只有具備上述四種特色的有情眾生有能力來推理、思考、沉思,瞭解自己在造業。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不能推理、不能分辨道德與不道德的有情眾生,只能從以往的業得到報應。以他們目前的生命形式,不能再造新業,而他們的行動只不過是因應不同情況的自然、立即反應。獅子為了食物而捕殺並不造業。只有人會造業,因為他們能推理、判斷。因此,推理是所有煩惱的根本,這些煩惱使人造新業,而業又產生報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另一方面,在所有的有情眾生中,只有人能修習佛法。佛經談到其他動物也能修行,但佛經解釋說這些動物是佛菩薩的化身,而不是尋常的動物。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弟子注視蚊子在他手上吸血。他很有耐心地注視,一直到蚊子吸飽,然後用指頭把蚊子摁死。我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說: 「那是蚊子的報應,牠吸我的血,代價就是自己的命。」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說:「那個報應是不相稱的,蚊子只是吸你一點血,你卻要了牠的命。再說,蚊子不曉得牠在做什麼,不曉得那會使你痛。」咬痛你的蚊子並沒做錯事,因為牠不能推理或判斷,而你卻能。正常的反應就是把蚊子揮開。那是你的選擇,尤其是如果你怕被傳染疾病的話;但是如果你選擇這麼做的話,要知道自己已經造了業。
㊣七葉佛教書社0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0版權所有㊣
問:佛教提到六道,在其他道中的眾生是有情還是無情?
㊣七葉佛教書社1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1版權所有㊣
師:你指的是有情眾生依照自己所造的業,所可能進入的六道,也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有些人只知道、相信自己看得到的東西,然而佛教談到其他的存在領域。並不是非得相信這此領域的存在,才能接受佛教對有情與無情的標準。鬼神也是有情眾生,但形體微妙,沒有神經系統,卻依然能從心裡,而不是軀體,感受到以往行為的報應。他們大多不能修行,但因為有些護持佛法,有些幫助其他有情眾生,所以也間接得到功德。
㊣七葉佛教書社2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2版權所有㊣
問:靈界的生靈有形體嗎?
㊣七葉佛教書社3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3版權所有㊣
師:有情眾生通常居住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通稱為輪迴。在色界與無色畀中的有情眾生是精神的存在,是住於不同層次的三昧和禪定中的生靈。他們會一直停留在這些境界,直到禪定力減弱,那時就會墜入較低的層次。
㊣七葉佛教書社4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4版權所有㊣
欲界的生靈有形體,能存在於人道、畜生道和天道,差別在於形體的物質性。人和畜生有具體的形體,人界靈體的形體更微妙,天界靈體的性質甚至更微妙。
㊣七葉佛教書社5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5版權所有㊣
靈界的形體是物質的,但因為沒有固定的形式,所以比人體更精微。當他們有意展現自己的能量時,通常會運用周圍的任何物質,而表現出不同的形式,因此能透過風、水、無生命的物質、甚至有生命的物質來發揮作用。
㊣七葉佛教書社6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6版權所有㊣
人道和天道的生靈,彼此的性質差別在於粗細。人界的生靈比較以固體或氣體的形態出現,而天道的生靈則是以光或能量的形態出現。至於光和能量算不算是物質,對這裡的討論無關緊要。鬼神和菩薩以兩種方式出現在人道:可以投胎轉世為人,也可以用自己的精神力量暫時以人體的方式出現。
㊣七葉佛教書社7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7版權所有㊣
阿羅漢和佛教的聖者則超越了欲界、色界、無色界,因此已經解脫了生死輪迴,但這並不表示這些生靈的形體就完全超脫了三界,而是說他們不受三界的限制或束縛。如果這些聖者停留在色界,就會像色界中的其他生靈一樣。如果他們待在人道,就會像人一樣具有人的形體。差別在於他們不執著於自我,因此不受三界諸種煩惱所困擾。我們應該瞭解,在我們週遭圍繞著有許多肉眼看不到的有情眾生,比我們所知道的要多得多。
㊣七葉佛教書社8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8版權所有㊣
問:來自欲界、色界與無色界的生靈能否同時相處?
㊣七葉佛教書社9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9版權所有㊣
師:可以。比方說,有人進入深層次的禪定時,心理處於色界或無色界,但肉體依然處於欲界。當禪定力消退時,心理就回到了欲界。色界與無色界未必是特定的地方,而是心境。色界與無色界相應於不同層次的禪定。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問:什麼層次的殺生才會造業?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師:從第二個層次起的生物,也就是具有細胞和神經系統的生物,就會造業。換句話說,殺的是能感受到痛苦的生物時,就會造業。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問:所殺的動物愈複雜,惡業是不是也就愈大?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師:是的。所殺的生物愈複雜,惡業也就愈大。殺具有記憶的有情眾生所造的業,大過於殺只具有神經系統的有情眾生。殺能推理的有情眾生所造的業,大過於殺不能推理的有情眾生。殺人則是最大的惡業。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問:如果動物不能造業,只是從以往的業中受報,而人又是唯一能造業的生物,那麼動物以往不就必須是人嗎?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師:這個問題很普遍。人總是嘗試要找到開始。但究竟從何開始呢?這並不是那麼簡單。首先,其他世界也有生物。其次,除了人道之外,還有其他道。在所有有情眾生的世界和領域中,業是無始無終的。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如果有開始的話,我們就必須回答這個問題:「這些有情眾生從何而來?為什麼他們以那種形式出現?」以往總是有無量無邊的有情眾生,而將來也會有無量無邊的有情眾生。動物是接受前業報應的有情眾生,因此在以往某個時刻一定是會造業的有情眾生,但這並不意謂著必須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因為還有其他能造業的有情眾生,也存在著其他的世界。而且,這些動物在來生也可能變成人,也可能變成同樣的動物、不同的動物,或其他世界中的生靈。誰又說得準呢?
㊣七葉佛教書社A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A版權所有㊣
佛法中一成不變的規則並不多。佛教說只有人能修行,但也有個別的動物、神祇和生靈能修行。他們知道某些事情,以致能修行。而且也有某些天道的生靈能修行。然而,大體說來,只有人能修習佛法。
㊣七葉佛教書社B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B版權所有㊣
問:這些和進化又有什麼關係呢?
㊣七葉佛教書社C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C版權所有㊣
師:根據佛經的說法,這個星球的條件適合時,有情眾生就會出現。他們從何而來?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地球並不是生命存在的唯一地方。宇宙廣大浩瀚,有情眾生之所以在這裡出現,是因為他們的業引導而來。因此,我們和地球上所有的有情眾生都有共業。不管我們和地球上其他的有情眾生從何而來,重要的是,我們現在就在這裡。我們可能來自任何領域、任何世界。
㊣七葉佛教書社D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D版權所有㊣
有情眾生造業,世界隨之改變,我們能直接看到這一點。造的業愈多時,世界就會改變,而業並不限於地球上的生靈。地球並不是浮在虛空中,所有有情眾生所浩的業,對地球都會有影響。同樣的,我們在地球上的作為也會影響各個領域、各個世界。
㊣七葉佛教書社E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E版權所有㊣
有人問:「如果人類毀滅了這個世界,或這個世界消失之後,有情眾生會有什麼遭遇?」當那種情況發生時,有情眾生就會到其他地方。至於到什麼地方,就看各人的別業和與其他無量無邊有情眾生的共業了。
㊣七葉佛教書社F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F版權所有㊣
問:科學家不能解釋佛教描述的那些不同現象。就這點能否請您稍加發揮?
師:我先前說過,修習佛法並不一定要相信存在著所有不同的眾生和狀態。佛教中存在著一些我們接受的基本真理,我們可以從這些真理加以引申、推測。在佛教中,十二緣起、五蘊、十八界是不能分割或爭辯的基本真理,我們只能根據這些觀念加以發揮。
㊣七葉佛教書社G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G版權所有㊣
科學家不能解釋所有的現象,只能解釋他們能夠測量或預測的。科學家只研究能實證、觀察的。這是一個限制。佛教並不爭論科學的發現——不管是已經驗證的事實,或很堅穩的理論。當科學家從已知的事實推測或發揮時,他們的觀念便會引起爭辯。
㊣七葉佛教書社H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H版權所有㊣
進一步說,佛教並不強調下列的問題:比方說,我們從哪裡來?我們為什麼會在這裡?佛教關切的是有情眾生,特別是人類,如何處理他們的痛苦與煩惱,教人如何認清、處理並終結煩惱,解脫痛苦。對於這些以外的事,佛教並不需要大肆發揮。佛教大體上是實用的。
㊣七葉佛教書社I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I版權所有㊣
我們也可以從感情的角度來探討有情。有情意謂著生靈有感情。如果生靈沒有自我中心的感情,也不執著於觀念,就能解脫輪迴,擺脫所有的煩惱和因果。然而,如果生靈依然執著於觀念或感情,就依然在輪迴中,依然是一般的有情眾生。
㊣七葉佛教書社J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J版權所有㊣
佛教區分不同層次的感情。最基本層次的感情包括了武斷的情緒、感情,這些都時時刻刻來來去去。這些雜亂的感情和武斷的情緒來自根深柢固的煩惱,在這個層次也存在著貪、瞋、癡。
㊣七葉佛教書社K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K版權所有㊣
較高的層次包括了有助於穩定狀態的那些感情,例如對家庭、眷屬、朋友、僧伽的愛。如果在第二個層次的人感受到憤怒或憎恨,就又墜回第一個層次。
㊣七葉佛教書社L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L版權所有㊣
第三個更高的層次包括了人們描述為高貴的感情,像是神聖的愛。這些感情是無私的愛,為了崇高的理念而無私的奉獻,包括了對於藝術自然而然的欣賞。這只比第二層次的喜好或感情稍微高一些。比這更高的是哲學的層次,涉及對於抽像、念頭和觀念的感情。更高層次的則是宗教的情操——對宗教、神、靈性的「無我的」投入。
㊣七葉佛教書社M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M版權所有㊣
然而,所有這些感情都是煩惱。在所有有情況中,執著的自我依然出現。即使在最高的層次,也就是所謂「無我的」愛和崇高的情操,還是有自我和執著。有情眾生之所以是有情,正是因為他們具的感情。所有在三界輪迴的眾生都稱為有情眾生。如果超越了輪迴,並不表示就是無情,而是意謂超越了執著與生死,解脫了輪迴。這就是開悟的有情眾生的處境:依然是有情眾生,具備有情眾生所有的作用。要記住,諸佛也是有情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