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的智慧 聖嚴法師著

禪的智慧 聖嚴法師著

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為什麼要讀經?

[日期:2010-07-19]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26、為什麼要讀經?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問:你會建議把讀經當成禪修的一部分嗎?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師:讀經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像讀其他書一樣,運用推理、知性,旨在瞭解意思;另一種是誦經,目的不在試著瞭解經文的內容,而是用文字的力量來攝心,培養禪定力。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為知性的理解而讀經,自然會遇到不懂的地方,如果問題涉及專有名詞或哲學觀念,可以查參考書;查了之後還不懂,就該跳過,繼續讀下去。每部經裡總會有不瞭解的地方。誦經的目的則不在知性的理解經文的內容;但如果遇到一些觀念,那也很好,不必排斥。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如果讀經的目的是想要對佛法有知性的理解,也許最好是讀論。論是由開悟的祖師所寫的,呈現的方式通常會比經更嚴謹、更有系統、更有邏輯。佛經不管多長,通常表達的只是一兩個觀念。整部《大般若經》六百卷,講的只是一個「空」的觀念,其他佛經也大多如此。可以想見,一再重複相同的觀念會使人厭煩,但重複有個特殊的作用:可以讓佛法的觀念漸漸深入人心。經是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使用許多說明和類比來呈現觀念,但基本上總是一個相同的觀念。由於只是集中在一兩個觀念,所以最適合念誦。即使為了知性的理由而讀經,依然能從這種經驗中得到很大的利益。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有關這方面的經典太多了。對禪修者而言,我會推薦《心經》,因為它言簡義豐,另外我也推薦《金剛經》。如果是為了讀經,《心經》比較適合,因為它所呈現的觀念比《金剛經》多。另一方面,《金剛經》較適合誦念,因為其中的觀念比較少,比較重複。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我也推薦《圓覺經》和《楞嚴經》。雖然這兩部經比較適合念誦,但也是佛法觀念的重要源頭,其實它們在形式上接近論,因為其中提出許多的觀念,而沒有太多的重複。這兩部經強調修行,討論的是打坐的不同層次,以及與修行相關的經驗,也分析眾生和世界的本質。如果沒有老師在旁檢視你的進展,就該查閱《楞嚴經》,以確認自己的體驗,決定自己的方向是否正確。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維摩詰經》也很好,因為它討論的是「自性淨土」和「不二」(不區別彼此)這兩個重要觀念。《心經》中的「不垢不淨」,意指淨與不淨是不可分的。對開悟的人來說,垢與淨是相同的,淨土和眾生的世界也是相同的。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問:您是否推薦閱讀或誦讀《華嚴經》?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師:《華嚴經》很適合閱讀或誦讀。這部經採取的是佛法的唯心的角度,也談到菩薩最後、最深的境界,從初地到十地,但並沒有太多內容談到人道,或眾生如何修行可以開悟。因此,《華嚴經》被認為是困難的經典,但依然值得閱讀。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問:就我所瞭解,經是由釋迦牟尼佛所說,只有《六祖壇經》例外,是由六祖惠能所說;論則是祖師對經典的評論,對不對?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師:論是由祖師和學者所寫,分為兩種:一種是祖師綜合幾部觀念相同的經典,建構成較龐大的系統;另一種是對於單一經典的註釋。原則上,所有的經都是釋迦牟尼佛所說,但也未必。比方說,《維摩詰經》和《華嚴經》可能是由其他佛菩薩的化身所說,但因為沒有悖離佛法,所以也被認為是經。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問:您對現代的佛法著述,像是鈴木俊隆的《禪心‧初心》(Zen Mind,Beginner,s Mind),有何看法?

  師:像這樣的著述是好的,如果多年之後依然被認為是重要的、值得的,就會成為祖師的著述。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問:可不可以默誦經典?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師:如果默誦經典,那麼在心裡依然必須有聲音,否則無法集中注意力,也許會陷入昏沉。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問:誦經時,該用梵文、中文,還是可以用英文?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師:如果你根本不在乎經文的意思,那麼持咒比誦經好。雖然咒語在原文中可能有意義,但不必去瞭解。讀經則不一樣,即使不是有意想要去分析其中的觀念,經義還是會自然沉浸到心裡。誦經時,不但心靜下來,同時對佛法的觀念也得以修正、精煉。因此,最好是以自己最理解的語文誦經。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曾經有一位天台宗的祖師(智者大師)在誦《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時,突然見到釋迦牟尼佛正在主持這個法會,彷彿法會仍在進行,甚至看到自己的師父也在座。在這之後,他的智慧大增,甚至被尊為「東土小釋迦」。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近代的太虛大師(公元一八九O至一九四七年)在閉關誦《大般若經》時,突然失去所有的時間感,後來才回到正常狀態。在那次經驗之後,他的智慧有如泉湧。這些都是開悟的經驗,而且在這兩個例子中,兩位大師都不是在分析經典,而是一再誦念。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晚明的藕益大師(公元一五六一至一六二六年)也有許多體驗,但沒有一次來自打坐,全都是來自讀經。其中有一次是在註解經文時,突然智慧自內湧現,寫出原先沒有要寫的東西,而完全是自發的。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閱讀和寫作可以導致開悟,但當然要看所讀、所寫的是什麼。讀經時,心中沒有念頭,不分析經文的意思,可以導致開悟。讀閒書會導致同樣的經驗嗎?那是很不可能的,因為那時的心態不恰當。再者,讀經時,一字一句都像開門的鑰匙,使人更深入修行。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咒語則不同,持咒可以幫助靜心、集中心力。持咒和誦經同樣可以得到某些力量,但只是持咒可以開悟嗎?禪宗並不支持這種看法。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問:咒語的力量從何而來?是那些字本身有力量,還是來自一再重複的誦念?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師:都有。咒語是象徵,代表某位佛菩薩的力量,因此咒語本身就有力量。就這個意義而言,力量來自咒語的聲音。再者,專心一意持咒也會從內在產生力量,即使原先無意於此。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問:必須用梵文唸咒語嗎?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師:持咒應以原來發音,不過咒語又分中國道家的咒語和梵文的咒語。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問:咒語來自釋迦牟尼佛嗎?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ᢳ版權所有㊣
  師:咒語不是釋迦牟尼佛所教,而是開悟者的化身所教。

【書籍目錄】
第1頁:中文版序 第2頁:譯者志
第3頁:英文版第一版序 第4頁:英文版第二版序
第5頁:第一篇 佛法 - 身為佛教徒是什麼意思 第6頁:第一篇 佛法 - 有情眾生
第7頁:第一篇 佛法 - 自我 第8頁:第一篇 佛法 - 因緣
第9頁:第一篇 佛法 - 五蘊與意識 第10頁:第一篇 佛法 - 業
第11頁:第一篇 佛法 - 五戒 第12頁:第一篇 佛法 - 戒律與業
第13頁:第一篇 佛法 - 禪是宗教嗎? 第14頁:第一篇 佛法 - 修習佛教與其他宗教
第15頁:第一篇 佛法 - 佛像 第16頁:第一篇 佛法 - 佛教的功德觀
第17頁:第一篇 佛法 - 菩薩與阿羅漢 第18頁:第一篇 佛法 - 佛教與死亡
第19頁:第一篇 佛法 - 末法時代 第20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老師的重要
第21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單獨修行.集體修行.隨師修行 第22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每日打坐之道
第23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第24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修行的見解比修行本身更重要嗎?
第25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知識障礙修行? 第26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中國禪與日本禪
第27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禪與荒誕不經 第28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禪病
第29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禪與心理治療 第30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為什麼要讀經?
第31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禪與民族文化 第32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佛教的娛樂觀
第33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詩歌與王維 第34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責任與修行維持平衡
第35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在非佛教的社會中培育佛教的子女 第36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禪修與老年人
第37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佛教與財富 第38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開悟持久嗎?
第39頁:附錄一 - 禮佛 第40頁:附錄二 - 夢
第41頁:附錄三 - 佛教與墮胎 第42頁:附錄四 - 安樂死與自殺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