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的智慧 聖嚴法師著

禪的智慧 聖嚴法師著

第一篇 佛法 - 禪是宗教嗎?

[日期:2010-07-19]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9、禪是宗教嗎?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問:禪是宗教嗎?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師:釋迦牟尼佛證悟後,在印度弘揚佛法,當時的印度文化很重視靈修和宗教。釋迦牟尼佛開始弘法時,曾經質疑當時盛行的一些信仰,例如個人靈魂的存在;但為了吸引他道的人追求佛法,曾納入了其他的宗教傳統。而且,佛法傳揚的時候,也吸收了其他文化的一些觀念和信仰。在這個過程中,佛教成為一種宗教。然而,佛教與其他宗教不同,而且它的基本原則未必具有宗教的性質。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釋迦牟尼佛並未教弟子向神靈祈禱,甚至也不向佛陀求助、求救。他鼓勵眾生自助助人,藉著學習和修行佛法,解脫自己人生中的煩惱,終能解脫生死輪迴。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人們難免會問:「人從何處來?如果沒有開悟的話,死後會發生什麼事?會往何處去?」在回答這些問題時,釋迦牟尼佛所持的是修正過的輪迴轉世的觀念,而輪迴的觀念當時已存在於印度的一些宗教。釋迦牟尼佛說,眾生有過去世與未來世,陷於看似無休無止的輪迴中,除非能開始修行佛法,否則無法超脫輪迴。如果眾生修行到澈悟,就能擺脫煩惱,擺脫使他們陷入輪迴的貪瞋癡三毒。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人們又問:「如果任何人都能修行成佛,那麼釋迦牟尼是唯一的佛嗎?如果不是,那麼其他的佛在哪裡?」釋迦牟尼佛說,眾生的觀察和力量有限,這個世界渺小,而宇宙浩瀚無邊,有無數無量的佛已得到正等正覺,因緣成熟時,眾生也會成佛。釋迦牟尼佛的回答再度鼓勵人們修行。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然而人們依然不滿足,繼續問:「要多久才能成佛?」釋迦牟尼佛就解釋修行之道和過程,描述不同成就的層次,而最終的成就即是徹悟。他也談到那些修行的典範,也就是達到聖位的菩薩。但釋迦牟尼佛沒有要人向菩薩祈禱,而是鼓勵人們見賢思齊,效法菩薩。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釋迦牟尼佛談到菩薩的慈悲與智慧,以及他們所發出要協助眾生得到解脫的弘願。他提到代表慈悲的觀世音菩薩、代表智能的文殊菩薩,以及許多其他的菩薩。起初,修行人把菩薩當成楷模,但後來許多缺乏決心和自信的人停止修行,而開始向菩薩祈禱。他們祈禱自己的願望能夠達成,自己的痛苦能夠解脫,這種作法一直延續至今。就這個後來的意義而言,佛教是宗教。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佛教發展出宗教的這一面,其實不是壞事。當人們真心向神祇、菩薩、甚至上帝祈禱時,是會得到幫助或減輕痛苦的。但對於祈禱的回應並不是來自神祇、菩薩或上帝;部分來自這些尋求幫助的人本身的心力,也來自向特定神祇或菩薩求助的所有人的集體力量。當有足夠的人真誠向菩薩或神祇求助時,力量就會顯現——不論菩薩或神祇是否真正存在,力量就是會顯現。人們尋求幫助,而他們的祈禱得到響應,這在每個宗教中都是稀鬆平常的事。就這一點來說,佛教就和其他宗教一樣。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然而禪宗卻不同。禪宗直入佛法的本質,鼓勵人們信賴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其實,禪宗把那些向心外求法的人當做外道,也就是尋求佛法之外的教誨。因為禪宗要求自我奮發,不需要其他佛教宗派中有關宗教祈求的一面。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禪修者並不否認菩薩的存在,他們堅信菩薩、佛陀、祖師大德,但和別人向神祇祈禱、向佛菩薩或祖師祈禱不一樣。他們認為祖師大德和菩薩是修行層次不同的眾生,他們敬佩菩薩,見賢思齊,一般而言,並不尋求他們的幫助。禪修者用比較謙遜、清醒的方式來自我修行,或在師父的指導下修行。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如果禪修者有求於佛菩薩的話,那是為了求法。他們透過僧侶的協助及研習經論來尋求佛法,他們不求力量、靈修體驗或開悟。同樣的,如果他們燒香拜佛,也不是禮拜,而是感恩,因為沒有佛菩薩和僧侶,世上就沒有佛法。對禪修者而言,佛菩薩是楷模,而不是崇拜的偶像或守護神。對他們來說,菩薩不是依靠。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我和其他禪師都會教人誦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但不是為了宗教的目的。有些佛教徒誦念阿彌陀佛的聖號,為的是往生佛國淨土;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為的是達成願望。這些是宗教的修行方式。我要你們誦念聖號,純粹是作為修行的方法,用誦念聖號來集中你們的心。在唱誦佛菩薩的聖號時,不管是朗誦或默念,身口意都集中於偉大的開悟者。這是練心、淨心的好方法,透過這個方法,甚至可以體驗到定,開發智慧。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有時,人們要我為他們祈禱。從宗教的角度來看,這些人也許認為我會跪在佛菩薩之前,祈求佛菩薩幫助他們。他們或許認為我和佛菩薩之間有一條熱線,其實我沒有任何特殊的關係,也不會去祈禱。那麼,為什麼我同意為這些人祈禱呢?原因有二。第一,如果我說我會為他們祈禱,他們會覺得好一些,通常人們需要的就是這個。第二,我會透過修行的力量把功德迴向給這些人。修行者能把功德迴向給其他人,其實即使不修行,心念真誠的人也能為他人帶來好處。相反的,如果許多人希望某人受害,那個人很可能就會受苦。這沒什麼神奇,純粹是心的力量。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我誦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心想我的功德可以迴向給其他人,我不管觀世音菩薩究竟存不存在,我又何必操心這事呢?首先,釋迦牟尼佛稱讚觀世音菩薩和他的力量,而我相信佛陀的話。其次,正因為許多人相信而且向觀世音菩薩祈禱,他的力量就存在。因此,我誦念他的名號,而且以他來迴向功德。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觀世音菩薩的作用就像巨大的反應器一樣,成千上萬的人把心念集中在這裡。如果這些人把個人的心念導向不同的對象,就像成千上萬個微弱的手電筒一樣,各自發出的力量有限。但如果人們把心念集中於單一的對象上,就像把所有手電筒的光集中到一面大鏡子,照明功能就大增,而觀世音菩薩就像這面鏡子。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就外在來看,看起來也許像許多其他宗教的修行,但觀點卻有不同。其他的宗教說,力量來自於人們所祈禱的神祇,佛教則主張力量來自祈禱的人。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有些佛教徒修行得不好,或對自己和方法沒有強烈的信心,會尋求菩薩的幫助,或請師父把法力傳給他們。禪師和認真的修行者並不向佛菩薩求任何事,所求的唯有佛法。他們樂於幫助、奉獻給別人,但不尋求神通和精神上的利益。剛開始修行的人尋求外在的幫助是可以的,只是要瞭解終究不該向外尋求,而必須完全仰賴自己。來自外在的幫助只能暫時解決問題,而不能穿透問題的根源,真正地解決問題。基本的方法,其實也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仰賴自己,透過修行來解決自已的問題。
【書籍目錄】
第1頁:中文版序 第2頁:譯者志
第3頁:英文版第一版序 第4頁:英文版第二版序
第5頁:第一篇 佛法 - 身為佛教徒是什麼意思 第6頁:第一篇 佛法 - 有情眾生
第7頁:第一篇 佛法 - 自我 第8頁:第一篇 佛法 - 因緣
第9頁:第一篇 佛法 - 五蘊與意識 第10頁:第一篇 佛法 - 業
第11頁:第一篇 佛法 - 五戒 第12頁:第一篇 佛法 - 戒律與業
第13頁:第一篇 佛法 - 禪是宗教嗎? 第14頁:第一篇 佛法 - 修習佛教與其他宗教
第15頁:第一篇 佛法 - 佛像 第16頁:第一篇 佛法 - 佛教的功德觀
第17頁:第一篇 佛法 - 菩薩與阿羅漢 第18頁:第一篇 佛法 - 佛教與死亡
第19頁:第一篇 佛法 - 末法時代 第20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老師的重要
第21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單獨修行.集體修行.隨師修行 第22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每日打坐之道
第23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第24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修行的見解比修行本身更重要嗎?
第25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知識障礙修行? 第26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中國禪與日本禪
第27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禪與荒誕不經 第28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禪病
第29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禪與心理治療 第30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為什麼要讀經?
第31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禪與民族文化 第32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佛教的娛樂觀
第33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詩歌與王維 第34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責任與修行維持平衡
第35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在非佛教的社會中培育佛教的子女 第36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禪修與老年人
第37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佛教與財富 第38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開悟持久嗎?
第39頁:附錄一 - 禮佛 第40頁:附錄二 - 夢
第41頁:附錄三 - 佛教與墮胎 第42頁:附錄四 - 安樂死與自殺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