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證身體的實況
厘清信念系統跟覺察力息息相關,不過這只是一部分的基礎訓練罷了。第二種途徑也同樣重要,卻比較難以描述清楚。這個途徑可以被稱為“體證”。然而,到底什么是體證?在本書中我們會不斷地探討這個問題。它主要涉及的是在每一個當下對身體的實況進行覺察,或是對身體上的各種感受了了分明地覺知。其中包括對呼吸的覺知;同時也包括了對周遭環境的現象,譬如聲音、影像和氣味的覺察。
讓我們來品嘗一下個中的滋味。試問你的身體現在有什么感覺?你最強烈的感覺在哪個部位?請選出其中的某一個感覺,看看那份感覺到底是什么?它的質地是什么?接著覺察一下周遭的環境。周圍有沒有任何聲響?空氣在你的皮膚上會造成什么感覺?注意一下眼前的身體實況,看看自己對此經驗不熟悉到什么程度。留意一下脫離心智活動而進入身體實況的感覺是什么。只有不陷入思維活動時,才可能擁有這樣的體證。
這兩種修持的途徑——厘清我們的信念以及體證身體的實況——能讓我們擴大覺知的范圍,即使是最困難的情緒反應,也可以被包容進來。我們甚至可以學會用嶄新的方式跟自己最深的恐懼、最深的羞恥感、最不想要的感覺產生連結。一旦能厘清自己信以為真的想法,而不再把它們當真,並且能安住在肉體的經驗之中,就會開始看到自己所經驗的這些坑洞,只不過是一些深植於心中的信念以及身體上微細或不太微細的不舒適感。如果能見到這些現象——我所謂的見到,指的是能夠促成真實理解的一份洞見——就能嘗到自由的滋味了。
覺察的范圍一擴大,我們就會發現自己開始有能力安住在這些坑洞之上,而不再確信它們是實存的。有了覺察之後,那些自我設限以及造作出來的觀點,就會變得比較有浸透性了;然後我們就會跟人生的真相產生連結。那就像是摘掉了有色眼鏡,不再透過我們的局限、欲望和批判的鏡片來看待事物。那也像是脫掉了一雙緊鞋:局限感和界分感突然消失了。
當然,不消多久我們又會重新穿戴上我們的有色眼鏡和緊鞋。雖然我們已經嘗到了那份如實安住的自由感,但還是寧願回到舊有的模式。因此,願意如實安住的過程是既緩慢而又猶豫不決的。過程中抗拒力會一再出現,我們將不斷地在是非之間掙紮,時而安住在掙紮之中,時而追逐著舒適和安全的幻覺。
但是到了某一個階段,我們自然會從不情願安住,轉變為心甘情願地順受。這種轉變即是關鍵所在。只要願意當下安住,就能和生命的坑洞及整體共處,不過那些坑洞並不會因此而消失;我們只是如實看著它們而不再信以為真了。這種轉化的過程,便是修行的精髓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