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端別示闕緣
▲戒疏雲“若闕初緣。小漫三句。正克四句。異境來替,相同前戒。”行宗釋雲“初緣。不明大漫。若對杌木合有三句,即杌作人想杌作非人想杌作畜想。”
如同前戒者即同殺戒。今據疏記之文,列表如下。
大漫三句杌作人想中罪向人說方便罪
杌作非想
杌作畜想下罪向非畜說方便罪
小漫三句非人作人想中罪向人說方便罪。此約誤言。若錯者,異趣非畜亦結上罪。
畜生作人想 同
杌作人想 同
克心四句王作張想 上罪行宗雲,大妄不開克心。
非人作張想 中罪向人說方便罪。此約誤言。若錯者,異趣
非畜亦結上罪。
畜生作張想 同
杌作張想 同
錯誤之義。見前持犯總義,別簡性重,第二節錯誤中委明。
△ 戒疏續雲“闕第二緣。漫心想轉有三。克心轉想有四,加王人想故。漫心辨疑有六。克心辨疑有十,雙闕二緣有四十。作句並如上可解也。”行宗釋雲“二中,前明轉想。漫心三句即約小漫。一人作非人想二作畜生想三作杌木想。克心四句加張作王想。次明疑心。漫心有六者亦約小漫,直疑有三一非人疑二畜生疑三杌木疑,互疑亦三一為非為畜二為非為杌三為畜為杌。克心十句及下雙闕並同前戒。”
闕第二緣中,若列圖表,准前殺戒可知。今不複出。
△戒疏續雲“闕第三緣境虛。今謂實者全無罪。”
△戒疏續雲“闕第四緣知己虛。即增慢者無罪。”
增慢於下不犯中委釋。
△戒疏續雲“闕第五緣有誑心。今不作究竟意,戲故下罪。”
△戒疏續雲“闕第六緣說過人法。今說人法。如多論雲。自言持戒清淨,淫欲不起。不誦四含不坐禪,而言我誦我是。並中罪。”行宗釋雲“說人法者據是小妄,但虛稱功行即大妄闕緣,故結中罪。”
△戒疏續雲“闕第七緣自言已證。今不言自證。或有功德,歎三寶故。或得下罪,我師是故。或得中罪,虛說他得,以謀名利邪命活故。”行宗釋雲“初示闕義。或下明闕相。歎三寶者即說僧寶,通聖賢故。稱師下罪者但虛稱美,不為利故,必謀名利同下犯中罪。”
△戒疏續雲“闕第八緣。言不辨了,輕中罪。”
△戒疏續雲“闕第九緣。前人不聞或不了,但中罪耳。”以上皆見戒疏記卷七。
第二類隨釋
▲ 事鈔雲“四分十誦多論雲。從得不淨觀以上,至四果來。若雲我得,皆犯重。若現身相,前人不,同重。疑則中罪。”資持釋雲“前引犯相。然律論所明聖法多種,文中舉要總而收之。自外凡已去,徹至極果,所修觀行皆名聖法。即五停心總別相念四禪四空等,例是凡法,並通聖門,故同一犯。三十七品四向四果,即是聖法。或現下簡互造。上是正業,出口成犯,不約他疑。此由身造,業相不顯,故約前人疑信兩判。”
△事鈔續雲“又四分雲。天龍鬼神來供養我等,亦同犯重。”資持釋雲“戒疏。問,天龍來供,凡尚感發,有何罪故乃入聖中。答,相與聖通故齊一重,又過常人之所有故。”
△事鈔續雲“又雲,欲向此說乃向彼說,一切皆重。”資持釋雲“錯互此戒不開。若就所稱之法,誤錯則開,如下欲說此而錯說彼是也。”
△ 事鈔續雲“摩得伽雲,自稱是佛,天人師等,中罪。”資持釋雲“如彼論解。稱佛犯中罪有二義。一,世間一佛,更無第二故。二,具足相好異於世人,無人信受故。今時即佛,便謂已是,不複進求,准同此犯。經雲,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此指理同,須知事異。如冰即水,冰豈成流。似礦即金,礦無金用。豈得僭同上聖,惑彼下愚,恣懶慢以謂無修,作鄙穢而言妙用。若此即佛,何止汝徒,經說遮那遍一切處,則山河大地全法王身,軟動翾飛皆如來藏。此蓋都迷階漸,一混聖凡。滅法壞人莫甚於此,自非達者誰複鑒哉。”以上皆見事鈔記卷十八。
第二支不犯
▲事鈔雲“不犯中。律雲,若戲笑,若疾疾說,屏處獨說,欲說此而錯說彼,皆不犯重。而犯下罪,以非言說之儀軌故也。”見事鈔記卷十八。
▲ 戒本雲“除增上慢。”見含注戒本卷上。戒疏釋雲“除增上慢者無漏正道,出過相有,名為增上。然於增上之法,未得謂得,名之為慢。十誦雲。久在山林,不睹妙色,暫伏煩惱,自謂永無,故生慢告。後近城傍,見色起染,知己是凡。更加精進,果羅漢。佛言犯下罪。”行宗釋疏雲“初正釋中。初釋增上,即目聖道。然下釋慢,謂不進求。二引緣。妙即好也。境虛心實,但乖言議,故得下罪。若據本律,則不結罪。”見戒疏記卷七。
第二項示四過
示四過中分為四支一小妄語
二惡口
三兩舌
四綺語
以下所列四過,皆結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