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目法物
▲戒疏雲“言盜法物亦有其四。”
△戒疏續雲“一法所受用者。謂紙素竹木上書經像,或箱函器襆曾經盛貯,克定永施,不許改轉。此則定,敬同聖教。皆是滅理之所依持。故有損益,並望涅槃而生罪福。”行宗釋雲“前出物體。皆下示所以。紙素函器止是世物,但望所詮至真無價故。”
△ 戒疏續雲“有人無識,燒毀破經。我今火淨,謂言得福。此妄思度。半偈舍身著在明典,兩字除惑亦列正經。何得焚除,失事在福也。”行宗釋雲“前出謬見。世中妄傳,說偈得燒故經。不見此疏,焉知誤他。此下次據文斥。上引半偈舍身者一彰如來求法之勤,二示如來重法,三顯正法難聞。下引經證兩字除惑。顯佛法功深,舉少多其過彌甚。倘畏來苦,勿逐魔徒。二緣並出涅槃經。”資持雲“准此明誡,足驗前非。必有損像蠹經,淨處藏之可矣。”見事鈔記卷十七。
事在福者即事在無作。見前宗體篇,戒體,戒體相狀,所發業體,無作多少,六者事在無作中委釋。
△戒疏續雲“餘之三相,可以准前。”行宗釋雲“前二轉易,後與待人,並同前判。”以上皆見戒疏記卷六。
第三目僧物
僧物有四。一常住常住物,亦名四方僧物。二十方常住,亦名現前常住物。三現前現前物,亦名當分現前物。四十方現前物。
▲戒疏雲“就僧物中則不四別。”行宗釋雲“僧物中。前二屬處永定,通名常住。但前無分義,後是可分,故加常住十方以簡之。後二俱是即施,通名現前但前局當處,後通內外,故加現前十方以別之。”
△ 戒疏續雲“一常住常住物。如堂宇田園人畜米面。屬處已定,不可分割。必欲惠給餘寺,羯磨和與,若直送者是名盜損。或有主掌自盜,不望十方不滿,隨取計五便與極重。”行宗釋雲“初出物體。屬下示名義。或下明結犯。餘盜望主此義易知,故文但出主自盜耳。”資持雲“主自盜者即知事輒用互用等。或無主掌,餘人亦同。”見事鈔記卷十七。
△戒疏續雲“二十方常住物。如飯餅等現熟之食。本擬十方聞聲同飯。有盜此食,望護結重。望僧結輕,以僧分業無滿五故。”行宗釋雲“初列物體。本下示別名。通名同上,故不重出。有下明犯相有二。望主重者謂餘人盜望僧輕者即犯中罪,或主客同盜,或主自盜。”資持雲“有疑醬豉為熟物,判在十方者。今以意分,不問生熟。但使未入當日供僧限者並歸前攝,如貯畜監醬,是常住常住。取入日用,即十方常住。”資持雲“問,常住常住亦無滿五,何以重耶。答,分不分,重輕致別。”以上皆見事鈔記卷十七。
△戒疏續雲“問。聲鍾告集,是僧皆飯。未知他寺奴畜得否。答。不合也。僧具六和,隨處皆是。人畜別屬,義非通使,使既是局,食亦如之。”行宗釋雲“問中。意謂他寺奴畜,彼此通僧,應得食故。答中,初句判定。僧下釋所以,初示僧通之義。人下明奴畜不通。鈔雲。行至外寺,私有人畜,用僧物犯重。以施主擬供當處僧,不供別類非福田故。僧家人畜,犯下罪。今多私務將帶人仆,食彼僧食。明文犯重。誡之。”資持雲“僧家人畜結輕者,又須所營同是僧事。雖雲僧仆,私幹亦重。”見事鈔記卷十七。
△戒疏續雲“三現前現前物。如今諸俗以供養僧,無問衣藥房具,並同現前僧也。”
△戒疏續雲“四十方現前物。如僧得施及五眾亡物。”以上皆見戒疏記卷六。
▲ 事鈔雲“然盜通三寶,僧物最重。隨損一毫,則望十方凡聖一一結罪。故諸部五分中。多有人施佛物者。佛並答言,可以施僧,我在僧數,施僧得大果報。”資持釋雲“上二句推過重。隨下示重相。十方凡聖總收五眾三乘因果也。一一結者非謂多罪,但一上罪總望多境故雲一一耳。故下引文示。四分,瓶沙施佛園,末利夫人施佛衣,佛答同此。”
△事鈔續雲“又方等經雲。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所不救。餘如日藏分僧護傳等經廣陳。”資持釋雲“初引經文。特舉逆重以彰極惡。我不救者以佛威神不可加故,非舍棄也。餘下指略。”以上皆見事鈔記卷十七。
第二端別人物
別人物中分為三目一掌主損失
二明被賊
三明盜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