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錯誤
▲戒疏雲“夫立錯誤義者,並是不當本心之謂也。錯就現緣境差為義。誤就不現緣境差,心謬忘為義。所以然者。現緣二境相別顯然,及至造趣事容舛錯,即名眾境交涉為錯。若論誤者,心通前後不可雙緣,如前心謂此後心謂彼,心想謬忘故謂之誤。”行宗釋雲“初通示。錯下二別釋,初略分。所下委釋,初釋錯義。若下釋誤義。准文顯相,不出境心論境有二,一現不現別,二多與少別。心亦有二,一忙亂迷謬,二臨機前後。如是尋之,不更繁釋。”見戒疏記卷五。
錯誤中分為四項一淫
二盜
三殺
四妄
第一項淫
▲戒疏雲“初之一戒,無論錯誤。患起內心,通皆障道。但是正道,不問迷誤。或此彼男女非畜諸境,緣此謂彼,誤亦犯重。境雖交涉,錯亦犯重。”行宗釋雲“初示不立。但下顯犯二,初明誤犯。境下明錯犯。”見戒疏記卷五。
第二項盜
▲戒疏雲“語盜而言。漫心無寄,三趣有物緣欲盜奪。及至往趣,縱境差舛心有迷忘,皆稱欲心,錯誤齊重。”行宗釋雲“初約三趣二,初明大漫。不論錯誤,三趣隨犯。”
△ 戒疏續雲“若先克定要取人物,不盜餘趣。及往盜時,境交想轉,雖舉離處不成罪攝。不稱本心。猶屬本主,以於此物元無盜心。心境既非,何過之有,故錯與誤俱不名犯。後知錯誤,即應還主。不還起盜,後方成重。”行宗釋雲“二明小漫中有二,初示起心。及下二明造境三,初判非犯。境交是錯,想轉即誤。若得人物犯重無疑,若非畜物則開無犯。不稱下次釋所以,初句示心非。言不稱者本期在人故。猶下三句明境非。屬本主者猶是非畜物故。心等四句雙結。後下三明後犯。前開離處,後知起盜則非所開。非畜中罪下罪,望盜雲重。”
△戒疏續雲“二對人趣辨錯誤者,俱亦非犯。如欲盜張,忽得王物。既非所期即是境差。物非本物又是想差。據此為異,境不稱心。後物無心,心不當境。故錯與誤並同不犯。”行宗釋雲“二對人趣中三,初標示。如下次顯相又二,初示心境俱差。據下二明開犯所以,初二句躡上境差。據此為異者本期張人故。境不稱者得王物故。次二句躡上想差。故下三結示。”
△戒疏續雲“三對同主辨錯誤者,俱非犯也。故善生雲,盜金得銀,還置本處,不得盜罪。如律,男想盜女物者犯。據漫心也。”行宗釋雲“三對同主中三,初通標。故下引示。得銀許還,則知離處不即成犯。知銀不還,後心自結。如下點異。律文結重,似不開誤,故須引決與上無違。據漫心者謂小漫也。”
▲行宗雲“前之三門。初是漫心兼含大小,後二克心別開自他。又前對異趣,二對異人,三約異物。”以上皆見戒疏記卷五。
第三項殺
▲ 戒疏雲“論殺戒者。漫無所寄,三趣同害。及至行事,不稱初期,雖有少乖,不防本不害意,故使錯誤同成一重。若論克局,但是一緣。造趣行害,相應成重。若非本期,則非殺境。及往加害,境則交涉或以迷忘,非畜雖死,不稱本期,又無殺心,錯誤不犯。”行宗釋雲“初明三趣中二,前明大漫。同上無開。若論下次明小漫。而雲克者對大為言。文中二,初明本趣成犯。若非下二明異趣俱開,初示乖期。及下明開犯。交涉是錯,迷忘即誤。”
△戒疏續雲“二就人趣以論錯誤。如克心害張,不欲害王。現境曆然,心緣亦別。及以殺具害張之時,而彼王人忽然與我刀輪相應,王命雖斷,由非心故,錯則不犯。若論其誤,張去王來,緣王張解,加害者犯。若望後王,雖非本期,以心不了,緣此謂彼,既人想不差,殺緣具故,雖誤犯重。如上方便已為分別。”行宗釋雲“二就人趣中二,初總標。如下二別釋又二,前釋開錯為三,初明標心。現下明對境。張王並現故雲曆然。期意在張故雲心別。及下示錯相。若論下次釋誤犯為三,初文斷犯。若下釋犯所以。如下指廣。即境差方便中。”以上皆見戒疏記卷五。
即境差方便中者。見本篇前闕緣不成章,顯相中,第四境差文。
第四項妄
▲戒疏雲“論妄語業,異趣通辨。錯犯,誤非。漫心無簡,錯誤隨犯。”行宗釋雲“初明三趣二,初明小漫。本欲誑人,非畜境交,錯亦隨犯。前後互差,境想開迷,故誤非犯。下二句明大漫。”
△戒疏續雲“二對人趣,錯誤俱犯。由詐顯道德謀誑在人,表聖招利境損義一,但使言竟,錯誤同重”行宗釋雲“二對人趣中。亦即小漫。准知大妄不開克心。”
△ 戒疏續雲“三就所稱凡聖二法。心欲說聖,口錯稱凡。既非聖法,前無所損,故錯非重。若就聖法明於錯誤。如善見雲,錯說三四禪皆同一重。”行宗釋雲“三約所稱法中二,初總標。心下是釋又二,初約凡聖互論。文唯明錯,誤亦就開。若下二單就聖法以辨。心雖錯誤,說聖不殊,故無差降。”以上皆見戒疏記卷五。
以上錯誤別配四戒大科附錄於下,以備對閱。
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