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學人
▲資持雲“上四但出境之優劣。心隨境故,重輕可知。若約互論,如前作句,無不通曉。”以上皆見事鈔記卷二十六。
第三節單心辨犯
▲事鈔雲“單心三時辨犯輕重。如善生經,且約殺戒,輕重八句,位分四別。”資持釋雲“前科對境,此獨論心,故雲單也。三時初方便時,二根本時,三成已時。且約殺者餘可准也。心念不常,前後具缺,不出八句括之斯盡。”
△ 事鈔續雲“初一句三時俱重。謂方便舉尤害心,根本起尤快心,成已起隨喜心。”資持釋雲“初句曆示三心重相。尤即訓甚,但非極甚即是輕心。然極甚難明,略須示相。但約起心,念念不間,色心躁悶不愧旁人,神思昏迷都妄善事,奔趨前境,暢悅己情。或邪見居懷撥無因果,向親姻作穢,對塔殿行非。凡此用心,皆名定業。能牽來報,縱懺不亡。以此自量,何容輕動。識心之士,豈不畏乎。”
△事鈔續雲“第二三句,二重一輕。初方便根本重,成已輕。中雲方便輕,根本成已重。後雲方便成已重,根本輕。”
△事鈔續雲“第三三句,一重二輕。初根本重,初後輕。中雲方便重,中後輕。三雲成已重,初中輕。”
△事鈔續雲“第四一句,三時俱輕。善生,十誦中。啼哭殺父母。畏苦痛故,害父母命等是。”資持釋雲“引諸經律,舉事顯相。雖懷憐湣,非無殺意。俱輕可知。”
△事鈔續雲“律據人想,八業皆重。業隨心故,牽報不同。”資持釋雲“若依律制則無輕重,今取心業故分八句。”
▲資持雲“文中句數交絡。欲令新學易曉,為圖示之。
初有一句三時俱重方便—重
根本—重
成已—重
第二有三句二重一輕初句方便—重
根本—重
成已—輕
中句方便—輕
根本 重
成已 重
後句方便 重
根本 輕
成已 重
第三有三句一重二輕初句方便 輕
根本 重
成已 輕
中句方便 重
根本 輕
成已 輕
後句方便 輕
根本 輕
成已 重
第四有一句三時俱輕方便 輕
根本 輕
成已 輕
若以四位分之,上句最優,下句至劣,中二通優劣。若約八句論之,則句句相降。中間二位各有三句,並依重輕次列,比之自見。”以上皆見事鈔記卷二十六。
第四節有心無辨犯
▲事鈔雲“有心無心相對八句,四位如前。”資持釋雲“有心通含輕重,無心與前為。曆句並同。”
以下且約性重四戒顯相,餘可准也。
△事鈔續雲“初一句。三時有心。”
△事鈔續雲“次三句。一、初中有心,後則無心,犯四重。二、初則無心,中後有心,亦犯四重。三、初後有心,中間無心,犯初重,下三戒中罪下罪。”
△事鈔續雲“後三句。一、中間有心,初後無心,犯四重。二、初便有心,中後無心,犯初重,餘三戒或中罪下罪。三、後便有心,上二無心,淫戒犯重以出時樂故,若餘三犯下罪。”
△事鈔續雲“次一句。三時無心不犯。”
▲資持雲
初有一句三時俱有心方便 有心
根本 有心四戒俱重
成已 有心
第二有三句二有一無初句方便 有心
根本 有心四戒俱重
成已 無心
中句方便 無心
根本 有心四戒俱重
成已 有心
後句方便 有心初戒重
根本 無心
成已 有心餘三戒方便中罪成以下罪
第三有三句一有二無初句方便 無心
根本—有心四戒俱重
成已 無心
中句方便 有心初戒重
根本 無心
成已 無心餘三戒方便中罪成下罪
後句方便 無心初戒重
根本 無心
成已 有心餘三戒已成下罪
第四有一句三時俱無心方便 無心初戒怨逼禁心無罪
根本 無心
成已 無心餘三戒始終迷忘無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