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朋友之間不溺的相知相諒,最好
孫:人際的經營說到底是交朋友,進而化敵為友。中國人都希望自己的朋友遍天下,但回到生命的真實,現代人通常所領會的是熱鬧中的孤獨。朋友的確是階段性的:有童年的朋友、小學中學的朋友、大學的朋友以及工作中的朋友。當年無話不談的朋友過了一定階段後就會產生陌生感,連在一起談話都有困難。不知您有沒有這樣的感慨?
林:我自己過了一個年紀之後,基本已沒有一般人所謂的密友,關系都比較疏淡。像我和你談起的台灣漢聲雜志的負責人藝術家黃永松,好像很熟的朋友,但一年也都見不到一次,這種朋友其實占著多數。
孫:那您怎么確定你們是朋友?
林:就是相知。相知緣於一種高於情感的理解,就是你知道他做事會是什么分寸,什么樣的落點,他有什么事要幫忙,幫就是。這樣挺好,不溺。
孫:男人女人不同。男人生死契闊,不拘小節。女人就看重一些溫暖的小細節,重在分享,所以有閨蜜一說。
林:成長的不同階段有一些同伴,絕對不是壞事。除了情感需要,也是一種切磋。一段的朋友就是一段美麗的回憶,但不能將之想成永恒的關系,夫妻尚需要法律來連結,朋友怎么可能?重要的是珍藏那種情分。
孫:我不記得是哪個朋友所說,有次吃飯,他看另外一桌倆男人,吃一口菜碰一杯酒,根本不說話,也莫逆於心。而我的幾個女友碰一起,就忍不住嘰嘰喳喳,像您所說,修養全無,哈哈。
林:我聽你們談話就是年輕人的狀態,生命沒那么複雜,沉澱沒那么多,所以一說就通,一通就應,跟朋友的感覺就是一掛的。年事變高,有很多感受就不容易跟朋友分享,所以需要你獨自領受、啃噬,相知相諒已屬難得,真要有一個無話不談的朋友其實是種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