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如實生活如是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 林穀芳

如實生活如是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 林穀芳

女人如何在歲月裏安然

[日期:2011-04-0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林穀芳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孫:我不知道男性心理,不知男女哪一方更能享受這種安然。但顯而易見,社會上經常流傳“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豆腐渣”這樣的說法,讓女人更容易惶恐容顏的改變。女人對青春與美的的貪戀,是很難放下的。我也如此。

  林:的確如此,因為社會更期待嘛。

  孫:那您對惶惑的女人有什么建議,女人怎樣安然?

  林:美,一個重要條件是協調、和諧。比如當你看到一個年輕貌美的模特突然開口講粗話,你可能立刻就不覺得她美了,有時甚至還覺得惡心。一個人變成和諧的他自己時,就有自己的味道。為什么50歲的女人做20歲之態,馬上就不美了,因為和諧沒有了。

  孫:這一點我也有感覺。有時最怕看到上了年紀的女舞蹈家。她們身材保養得不差,但就是和那張臉反差太大,有時我情願她們胖一些。

  林:舞蹈家本來就自戀,從某種角度上看,對身體的眷戀更會變成極大的無明。當然舞蹈家也彼此不一樣。有些舞蹈家因身體流動、變化、接觸的各種可能性都見過了,反而更重視靈修。但有些則一輩子就溺在那種身體的感覺裏。跳了一輩子舞,從修行角度看,只是無明的擴充。談舞蹈,我喜歡引用日本明治時代禪傑渡邊南隱的一段故事:當時有舞者人稱他已藝近於道,要渡邊去印證,渡邊看後,講了一句頗堪玩味的禪語:“可惜還在一轉之間”,人家再問,他說:“舞藝何所止,回旋入冥府”,這句話永遠可為舞者戒。

  孫:美有時也是無明。有些女人年輕時不漂亮,中年老年時,會特別安然。反而是當年很漂亮的,惶惶不安,失落很大。

  林:台灣有個舞蹈家,今年80歲了,像柱子一樣,胖胖的,我從來不覺得她不美。你能想象她80歲時還保持玲瓏身材,同時又雞皮鶴發?多醜的一件事!就算身材保持不是難事,你能保持肌肉彈性嗎?一個六七十歲的舞蹈家穿緊身衣的樣子,我每次看見了就四個字:情何以堪。

  孫:那您意思是說,她就不要跳舞了,那可是她一輩子的樂趣啊。

  林:不是不跳,而是不一定在一線跳。她也許做個示范,手輕輕一揮,別人就從中能看到她當年的風彩了,一定還要貪戀上台嗎?你看,這下台的學問有多大!

  孫:這我基本同意,不過最近看德國舞蹈家皮娜•鮑什的舞蹈,著實將我震住了。她都快七十的人了,還出現在舞台上,大家反而覺得,這樣的舞蹈可以一直跳下去。

  林:八十歲之後怎么辦?身體有病了怎么辦?有些只是我們的想象而已。

  我不排除有些舞蹈家可以跳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還顯現一種美,但顯然會有不一樣的跳法、不一樣的重點。不把生命說死時,當然你可以像日本的劍客一樣,挾劍而亡,把死亡當成惟一的退場。但無論是劍還是舞,最後還是要面臨退場的問題,就生命整體來看,最終,死就是一個絕對的退場。也是一般人最沒把握的退場,但悟道之人總會在這一刻,顯現出絕對的生命風光。所以說,退場是一定要面對的,而退得好不好,就看你的臨界點把握了。每個人在這一方面情形都不一樣,有人早退,有人晚退,不見得早退就比晚退好,關鍵是看你的轉折,是到一個生命更寬的地步,雲淡風輕或滿目青山,還是只是換一個職場,甚至有更深的逼不得已。

  退與不退,不僅關涉到智慧,還跟你的因緣相關。比如有些人中年喝水就能胖,你讓她怎樣跳下去?當然她也可以發展出胖的舞蹈,這是另外的話題。

  孫:也就是說得換種方式,呈現另一種內涵?我覺得皮娜•鮑什就是這樣。她雖然到老了也不胖,但身體的樣子也絕談不上美,甚至有人形容幹不呲咧的,但就是給人震撼。因為她呈現的不是舞蹈家的線條曲線,而是每個人都能感同深受的生命困頓。

  林:對,她還是有一個生命的轉折、藝術的轉折、境界的擴充在。舉個例子,在大陸,劉天華逝世五十周年紀念音樂會,他一個學生叫陳振鐸的,當時已經90歲了,拉劉天華改編的《漢宮秋月》,沒有一個拍子是准的,但大家都覺得他拉得好極了,因為他是把他當時的情境敘述出來,完全沒有表演,沒有為法所限。我們之所以一直講退場之難,強調的就是這種必然的轉折。生命中間單靠一門深入,想要一技一道就達到究竟,實際有它的危險性在,而人事益長,感慨益深,看得多了,才能六根互通、無可方物,這時當然可以有年輕時見不到的魅力,只是樣子也必然不會是年輕時的延續了。

  說到此,表演藝術受身體局限當然要大一些,但即使是繪畫,看起來不需要體力的,也要轉折。像我在《諦觀有情》中提到的張大千,眼睛壞了,潑墨就出來了,眼睛好的時候反而沒有。

  孫:不說皮娜•鮑什了,就說我們這些正在變老的尋常女人吧。美的貪戀再加上流行塑造,我們幾乎不可能活得非常自然,起碼胖這一點自己就不接受,所以減肥是現代女人最主要的功課。甚至像我在前言中所說,舍生忘死地整容的大有人在。

  林:的確,美本來就受外在風尚的一定影響。所以才會有文化美學、時代美學之類的研究。但即使有這些研究,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美還是難以說清的事。它總和自己的主體領受有關。

  孫:這我特別理解,“情人眼裏出西施”,有的男人信誓旦旦要找漂亮的,後來你看他娶進門的媳婦,也不屬於特別驚豔的。

  林:胖瘦的感覺也一樣。唐代不是崇尚豐滿嗎?我就記得當年剛來大陸,中國音樂學院的老朋友李文珍帶女兒來找我。電視上正轉播日本的相樸比賽,我又恰好在電話線上,只能放她們看相樸。那時這種節目還少見,所以母女倆先就尖叫起來:“日本人真惡心,兩堆肥肉,推來推去還覺得好看。”但半個小時後,她們又說:“喔,原來肥肉也有好看跟不好看的”。

  主體領受就是這回事,它跟你的慣性有關,跟文化背景更有關。像我們現在一味追求瘦,要知道,模特那種紙片似的瘦樣,根本就不是正常的。如果相樸的胖是不健康,那么模特的瘦也同樣不健康。

  孫:不過從視覺來說,瘦總是跟清爽、飄逸邊在一起。而胖則是令人想到貪婪、懶惰,連電影《七宗罪》裏按聖經殺人,肥胖的人也是作為有罪的一種被殺掉的。

  林:也不盡然。我自己經曆過一個例子。台北茶館紫藤廬你上次來台灣是去過的,有一年我做那裏茶藝比賽的評委,參賽者大都像你說的那樣,但最後一個不同,她身高 178公分,肩寬本人一倍半。台灣茶藝都是明式茶藝,那種小壺泡的,所以她的出場我都詫異,到底該怎么表現。但待她拿起茶壺一開始,我就發現自己原來的主觀想象是錯誤的。

  你忽然發現,我們以為的缺點,這時反而成為她的優勢:因為體型大,就鎮得住桌面,做起動作就不限於柔美幽微,反而舉重若輕。那種大氣是纖細的茶人不能比的,當時就感歎:啊,唐代的美女就是這樣。

  所以,我們講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美,歸結地說:美是形形色色的,而你要是舍己之長就人之短,那就永無寧日了。

  孫:那您對整容這件事持什么態度呢?有一次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個漂亮女孩,非要再整容,為的是留住丈夫的心。就覺得這件事整個誤區特別大。

  林:這個問題有意思。韓國影星都整過,但我們也不時看到,該離婚的還在離婚,對不對?還是得從美感談起。人的美感有習慣因素在。很美的東西看久了,不會有新鮮感,也就是說,你想用整容這種方式喚起別人對你的新鮮感,效用是短暫的。如果你想繼續維持,那就只能一整再整。

  話又說回來,我們對人的感覺又不僅是視覺的。你最初看一個人,矮胖且醜,不喜歡,但處多了,他身上其它可愛一面出來了,這種缺點可能就被你忽視了,或著說沒那么討厭了。總之,人跟人的相處,是複雜的互動,歸諸於某個單一因素,都會失之於簡單。當然,也不排除有些人,對美與不美有根深蒂固的好惡,藝術家就是這樣。你要真不喜歡,整也非壞事。你要厘清的的反而是:這種追求到底是出自自身根深蒂固的好惡,還是在隨時潮而變。

  孫:我覺得從當下現象來說,後者可能性大一些。比如有人在電視上就說,我就沖著章子怡那個樣子整的。

  林:跟著時潮整形,就像追著時潮買衣服,你永遠在追,又永遠像穿錯認服,因為時潮在變嘛。買了名牌還怕撞衫,多矛盾一件事。像我怎么會怕撞衫?冬夏一衲嘛。

  其實一個行為裏面本來就長短互見。你若有這種返觀,手術的危險又不大,整不整容其實與化妝沒什么區別。主要是因手術複雜,有副作用,可逆性還不大。更關鍵一點,它還不是你想要什么樣它就是什么樣。手術變數很大,加上你要的美的本身有虛幻性,幾個不確定集合一起,整容的滿意度就低。就我所見,連割雙眼皮這樣的事情,就少看到有人特別滿意的。

  從禪角度,整容是中性的,我們只是從結論來論它:怎么整得那么難看,整後還心不得安呢?

  孫:可我覺得整容還是帶有對自身的不認同。你太在乎別人觀感時,內裏的自信就調動不起來。韓國我最喜歡的導演金基德有部片子叫《時間》,談的就是整容。一對青年戀人,先是女方擔心對方對自己失去新鮮感,自行消失六個月去整容。變了一個人之後,她又坐回他們常去的酒吧,看男友會不會喜歡上現在的她。果然是注意上了,她的內心又非常矛盾,覺得男友可能真不喜歡過去的他了。後來男友也做了整容,最後是兩個人都不認識對方了。金基德的片子一向很極致,在這部片子中,整容之後的人,突然有了雙重自我。

  林:從小說、編劇角度,確實很有意思。但回到生活,這個女主角第一個前提就錯了,因為作為一個人,是可以同時愛上兩種不同類型的人的。他喜歡現在這個外型,也並不代表他不愛前一種。所以為什么說生命中的互動很複雜呢?許多人接觸到的後來的,都比最先接觸的對象要更喜歡,可是不一定會舍棄前面那一個。這不止是道義,有時是曆史,有時還會有更複雜的情感在裏面。

  孫:這是在提醒那些怕失去所愛而去整容的女人,即使對方有暫時的情感轉移,也未見得一定會永遠失去。我也常聽到一些男性朋友說到自己老婆:本來想離婚,但一想到人家跟自己這么多年,沒有功勞還有苦勞,就……

  林:人的感情從來不只是依賴單一因素的,何況是那外表的因素,一時的迷惘雖常見,要成為永遠的變異多數其實還得有其它因緣的配合。

【書籍目錄】
第1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內容簡介 第2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目錄
第3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如實的生活,如實的禪 第4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把心放下,隨處安然
第5頁:位子擺對了,人家才看得對 第6頁:朋友之間不溺的相知相諒,最好
第7頁:孤獨是一種美感 第8頁:整個社會都談人際
第9頁:朋友的前提是單純,你看他對你做錯事 第10頁:純粹的異性友誼,是否是我們的妄想?
第11頁:社會落差中的相處之道:總經理與科長理論 第12頁:社會落差中的相處之道
第13頁:金錢一樣有它的價值遞減效應 第14頁:盯死了股市,也就把生命盯死了
第15頁:有過錢的人才能看淡錢嗎? 第16頁:沒有理財智慧,不代表你沒有生命智慧
第17頁:簡單的談發展,人就容易活在統計數字裏 第18頁:感恩與仇富:當代人的一對難題
第19頁:生命可以想象,生涯不能規劃 第20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遊於藝、志於道
第21頁:算命與看星相是一種生命的謙卑嗎? 第22頁:人的命運是上帝安排?
第23頁:擴展自由是生命最大的價值 第24頁:加法世界如何做減法
第25頁:在最適當的時機做最適當的事 第26頁:吃食物還是被食物吃?
第27頁:票友的心靈,專家的技巧 第28頁:當健康變成流行
第29頁:資訊經驗不能替代生命經驗 第30頁:是想象力釋放還是另一種腦空白?
第31頁:因為網絡,我們得面臨另一種失序 第32頁:博客的存在就是退回子宮
第33頁:資訊社會生命最大的困境是不自由 第34頁:沒有誰會永遠年輕,沒有誰感情不受挫
第35頁:真的是年輕時代爽透了 第36頁:初戀時我們不懂愛情
第37頁:夫妻間的事情,沒有哪一天是明白的 第38頁:假如愛情是盲目的,禪者如何了了分明?
第39頁:出家眾以戒律為重,為何又留下情感公案? 第40頁:帶業而來:孩子有他自己的生命地圖
第41頁:四種老師角色,做父母的,你是哪一個? 第42頁:看清自己是孩子怎樣的參照系
第43頁:孩子需不需要全副盔甲應對社會? 第44頁:照見自己殘缺,才不會為難孩子
第45頁:旅行是為照見自己 第46頁:年老時的流浪叫流落街頭
第47頁:旅行,山河大地都是作品 第48頁:旅遊文字也只是一種職業書寫
第49頁:做藝術教育,先要想清為什么? 第50頁:藝術和人格並不就是同一碼事
第51頁:當藝術的異化偏離了生命 第52頁:謝德慶與印度苦行僧
第53頁:藝術如果可以從各種角度作不同詮釋 第54頁:藝術的懂與不懂之間,我們要持什么態度?
第55頁:永恒之當機:作為個體生命,我們選擇什么? 第56頁:拒絕長大與童心未泯有何區別?
第57頁:不服老與臨老入花叢 第58頁:女人如何在歲月裏安然
第59頁:一日有一日的領會,十年有十年的風光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