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如實生活如是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 林穀芳

如實生活如是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 林穀芳

旅遊文字也只是一種職業書寫

[日期:2011-04-0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林穀芳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四、旅遊如果沒有和生命相應,旅遊文字也只是一種職業書寫

  孫:我特別喜歡聽您談到哪個地方的感覺,也喜歡看您這方面的文字,總有一些獨特感受,也能激起人的向往之情。這一點我們在《十年去來》中談到過:它既獨特,但又沒有耽溺旅遊的人經常顯現的,所謂專業門坎。旅遊本來是件隨性的、放松生命的事,被他們強調得那么高端,非要怎樣才叫旅遊,只能讓人望而生畏。

  林:朋友之間交流旅行到哪裏,景色更好更獨特,這是自然之事。但資訊與心都變成一種專業門坎時,你就將旅遊變成了職業。職業也有做得很好的,就怕你做著做著,有天就失去了旅遊最相應於心的感受。我常跟人講,寫旅遊書的人,如果寫歐洲、亞洲或是其它地方,讀來讀去總是一種寫法與筆調,你千萬不要相信他是懂旅遊的。他沒有融入那個特時特地的氛圍,那個社會顯然也沒有進入他的心。這些人幫我們探探路、確定一下路線可以,別的你就不用指望。

  孫:為什么呢?

  林:很顯然的道理,就如京都與巴黎我都去過,但你問我最想到京都還是巴黎,我選京都100次也不會選巴黎一次。因為我對巴黎沒感覺。對羅浮宮沒感覺,雖然知識上我也知道它們多了不起。看到蒙娜莉薩的微笑時,我也只是說:啊,看到了。那張圖,或圖中的婦人對我來說從來就構不成吸引力,因為沒有生命深層的共鳴。可是京都的楓葉、京都的寺院、甚至京都的豆腐火鍋,都很契合我的情性。你總得有個取舍嘛。

  孫:我的情性很接近您。到日本的關西會特別有感覺。去過兩次日本,別人問我為什么不去東京,我才發現,好像我從來沒想過東京,因為它太都市化了。太現代了。我佩服您的一點是,對我們都情性相應的地方,您的感覺還是要比我們更獨到。比如您去草原領會蒙古音樂,又比如上次來北京,您說去西藏,寫過一篇《高原上的謙卑》的文章。在飯桌上說到這個標題的時候,我就想讀了。謙卑這個詞雖然是身處西藏最容易有的感覺,但是從高原反應說到謙卑,好像還沒人這么寫過。

  林:跟我去旅遊的人常發現,到一個旅遊地,看到最沒感覺的人就是林穀芳。別人都忙著感歎、拍照什么的,他就沒什么反應。但回去後他們讀我的文章,說,啊,怎么你看到或想到的,我們沒想到。

  孫:這也是我的疑問啊。所以特別想讀到這篇文章。

  林:這篇文章的起因是這樣,我先解釋了一下像我這么個修行人,為什么這么晚才去西藏。因為我一直希望,第一次西藏之旅是帶著兒子去的。但以前去雲南時,小兒子有高原反應。所以就放慢了去西藏的計劃。現在他長大了一些,再去雲南已能適應,我就帶上了他。本來我是沒有高原反應的,但這次到了沱沱河的預定旅館後,發現住的地方已被別人先占了,只能移到很簡陋的農舍。我因體力好,原先還動念為要為大家挖暫時廁所。沒想到為了保住移房隨行朋友的行李,我被冰雹淋濕了,高原反應也就瞬間襲來,頭痛愈裂,整晚翻轉。難受之餘,也有另外的念頭襲上來:原來隨行的這些學生、朋友是如此了不得,有人站都站不起來,卻跟著我好幾天。本來,到這樣的邊疆,總會讓我設身處地想到自己若生於斯,不知今日將會如何?但雖然這樣想,巴士疾駛中,透過一層玻璃看著冰天雪地中的凍原、犛牛及牧民,感覺總還是隔了一層,直到高原反應一來,你才真正與這塊大地有了最直接的連結,真正地感同深受,也才能更深刻地體會這裏的生命為何宗教心如此深刻:因為每一刻每一分,這山河大地都在告訴你,人有多渺小,生命有多脆弱。

  孫:在很多情況下,大家會相信專業。旅遊方面也是,因為那些專業的人畢竟見多識廣嘛。像我去年讀到《LP:當我們旅行時》,一對英國夫婦自助遊,最後創立全球自助遊圖書品牌。他們在這本自傳中談到旅行中的種種,都挺有趣的。人有趣,做出來的自助遊圖書,也有特色。是我所見,職業和興趣結合得好的例子。

  林:任何職業做到敬業,都會有它獨到感人之處,旅遊也不例外,關鍵還看是否相應於心。有時我們說“善水則溺,善火則焚”,其實是一種提醒,因為普遍有這種現象的存在:即搞旅遊的可能最不懂旅遊,旅行作家比他們要高一些,但也高不到哪裏去。

  孫:為什么呢?

  林:當你把自己設定成一種專業時,就有專業的所知障與傲慢,不僅深刻的事物常囿於你的專業局限而無以感知,有時連最尋常的事你也無法以平常心應對,這就是我說旅遊不完全等同於行萬裏路的原因,過去行萬裏路沒有成為探險家、旅行家的包袱,所以觸目皆是文章,因為丟掉了自己的身份,許多東西就自然注進了你的心田。

  孫:所以就像前面所說,人生四事中,最終還得統攝於道,免得耽溺於其中的事,為其所限?

  林:究極來說,以道為先行前提,同樣讓人難以契入無入而不自得這處處風光之境。只是先期有這樣的拈提,總較能不囿於一事一物。

【書籍目錄】
第1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內容簡介 第2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目錄
第3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如實的生活,如實的禪 第4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把心放下,隨處安然
第5頁:位子擺對了,人家才看得對 第6頁:朋友之間不溺的相知相諒,最好
第7頁:孤獨是一種美感 第8頁:整個社會都談人際
第9頁:朋友的前提是單純,你看他對你做錯事 第10頁:純粹的異性友誼,是否是我們的妄想?
第11頁:社會落差中的相處之道:總經理與科長理論 第12頁:社會落差中的相處之道
第13頁:金錢一樣有它的價值遞減效應 第14頁:盯死了股市,也就把生命盯死了
第15頁:有過錢的人才能看淡錢嗎? 第16頁:沒有理財智慧,不代表你沒有生命智慧
第17頁:簡單的談發展,人就容易活在統計數字裏 第18頁:感恩與仇富:當代人的一對難題
第19頁:生命可以想象,生涯不能規劃 第20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遊於藝、志於道
第21頁:算命與看星相是一種生命的謙卑嗎? 第22頁:人的命運是上帝安排?
第23頁:擴展自由是生命最大的價值 第24頁:加法世界如何做減法
第25頁:在最適當的時機做最適當的事 第26頁:吃食物還是被食物吃?
第27頁:票友的心靈,專家的技巧 第28頁:當健康變成流行
第29頁:資訊經驗不能替代生命經驗 第30頁:是想象力釋放還是另一種腦空白?
第31頁:因為網絡,我們得面臨另一種失序 第32頁:博客的存在就是退回子宮
第33頁:資訊社會生命最大的困境是不自由 第34頁:沒有誰會永遠年輕,沒有誰感情不受挫
第35頁:真的是年輕時代爽透了 第36頁:初戀時我們不懂愛情
第37頁:夫妻間的事情,沒有哪一天是明白的 第38頁:假如愛情是盲目的,禪者如何了了分明?
第39頁:出家眾以戒律為重,為何又留下情感公案? 第40頁:帶業而來:孩子有他自己的生命地圖
第41頁:四種老師角色,做父母的,你是哪一個? 第42頁:看清自己是孩子怎樣的參照系
第43頁:孩子需不需要全副盔甲應對社會? 第44頁:照見自己殘缺,才不會為難孩子
第45頁:旅行是為照見自己 第46頁:年老時的流浪叫流落街頭
第47頁:旅行,山河大地都是作品 第48頁:旅遊文字也只是一種職業書寫
第49頁:做藝術教育,先要想清為什么? 第50頁:藝術和人格並不就是同一碼事
第51頁:當藝術的異化偏離了生命 第52頁:謝德慶與印度苦行僧
第53頁:藝術如果可以從各種角度作不同詮釋 第54頁:藝術的懂與不懂之間,我們要持什么態度?
第55頁:永恒之當機:作為個體生命,我們選擇什么? 第56頁:拒絕長大與童心未泯有何區別?
第57頁:不服老與臨老入花叢 第58頁:女人如何在歲月裏安然
第59頁:一日有一日的領會,十年有十年的風光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