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如實生活如是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 林穀芳

如實生活如是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 林穀芳

票友的心靈,專家的技巧

[日期:2011-04-0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林穀芳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二、票友的心靈,專家的技巧

  孫:我喜歡“吃食物還是被食物吃”這樣的問法。它讓我想到所謂專家。現在特別強調專家話語,所以專家稱謂滿處飛。但是有些專家給人的感覺就是自說自話。您對自己的定位是通人,並不喜歡被稱為某某著名專家之類稱呼。專家和通人之間是怎樣的區別?

  林:現代社會過度強調專家,其實是件讓人憂心的事情。專家往往只在一個領域進入,也就難免只活在一個封閉系統裏,只有自己,沒有其它,只能“入乎其內”,沒法 “出乎其外”。講起東西來大段大段術語,還自認得意。他們身上的慣性較常人更強,往往更難跳出自己的框框——就像你讓一個吃慣辣味的人吃不辣,他怎么吃得下?所以專家要理解別人,反而比平常人更難。通人指的是個開放系統,我他之間有對應,了解、溝通起來就要容易。

  孫:您不是專業茶人,但您寫的《茶與樂的對話》,我聽身邊一位茶人朋友說,比他們專業茶人對茶的了解還通透,還希望您在適當時候來大陸講茶呢。

  林:台灣的茶人也很訝異我怎么常一下子把幾種茶之間不同的茶性講得比他們清楚。這除了語言表達的拿捏外,也牽涉到由內往外的翻譯,茶與其它之間連接的掌握,對一般人談茶也就能深入淺出。

  孫:難道你會比專業茶人更懂茶嗎?

  林:論專業,我肯定比不上他們,人家畢竟在其中窮究了幾十年,但在我他之間,我就更清楚,就好像今天我們談中華文化偉大一樣,如果我們心中沒有其它文化的參照,就很可能落入一個封閉的系統自說自話。

  一個禪者心靈打開時,就如鏡子映照萬物,胡來胡現、漢來漢現,在第一個層次,你直接地就胡看胡,就漢看漢,有就有,沒有就沒有。原貌出現就能尋出它的意義。現在不是,我們站在一個特殊觀點,讓自己的心變成哈哈鏡,或凹凸鏡,每個人都變成了胖子、瘦子,外事外物就因你的主觀改變了。

  孫:我們所見的專家好像經常在抽取意義、概括意義。

  林:如果失去了不拘立場領受事物的能力,意義就只能是自己封閉價值體系裏的意義,所以專家非常喜歡下結論,依據人類學理論,依據經濟學理論等等。

  孫:但這裏面又有一個矛盾,一般人會認為你如果不入乎其內,就沒資格出得其外。所以翻譯家經常和作家打口水仗,覺得作家連外語都不懂,如何談海明威、談紀德。就一個專業來說,這個門檻怎么看待?

  林:什么叫門檻?我們沒有一個人完全了解另一個人,任何門檻都是相對的。說到技術與藝術的關系,有一種說法是說技術好,藝術就好。我說什么是好?每一門類要求的技術好,標准角度都不一樣。有的人練了一輩子總覺得自己技術還不好,於是練哪練,練到藝術都沒有了。這樣的說法本身,就失之於簡單。什么叫了解,掌握了專業就叫了解嗎?做翻譯的一定比作家更了解嗎?不盡然。真實的了解確實是必須兩者得兼,入乎其內出乎其外,但入要入到多深,出要出到多外,每一件事都不一樣。

  孫:您本身是音樂家,您覺得這裏的分寸怎樣拿捏,什么樣的狀態是一個藝術家最好的狀態?

  林:一個好的藝術家應該有 “票友的心靈,專家的技巧”。票友的心靈就是無所為而為,這才能守住藝術的原點,避免異化。但這裏有個兩難:沒有技巧就無從表現,只如票友無所為而為,不小心也會落入輕慢、不經意,但相對的,過度琢磨技巧,活潑的心靈也會不見。在藝術史上,只要是集大成的,都是二者合一的。偉大的畫家誰會只在畫坊工作?那裏面一定有生命的悠遊以及功夫的錘煉在。

  孫:一切都要出出入入。禪講超凡入聖,入聖回凡,可能也是同理吧。但如何能在其中出出入入?

  林:過去的中國藝術家在“入得其中,出乎其外”中有幾層轉折。臨帖——臨到水缸裏的水都不見了,就出乎其外,遊於名山大川,這時常連紙筆都不帶,就怕被局限。幾年後回來,再又投入另一層次的入乎其內。如此一入一出,一出一入,幾度出入,最後就像禪家講的,不定哪天,“怦”的一聲就跳過去了。那時你從專家看他像專家,從票友看他像票友,任他遊移。談藝術要知道票友、專家任何一端可能的局限,但直接就非議票友不能深入,非議專家不能出乎其外,也難免以偏蓋全。

【書籍目錄】
第1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內容簡介 第2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目錄
第3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如實的生活,如實的禪 第4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把心放下,隨處安然
第5頁:位子擺對了,人家才看得對 第6頁:朋友之間不溺的相知相諒,最好
第7頁:孤獨是一種美感 第8頁:整個社會都談人際
第9頁:朋友的前提是單純,你看他對你做錯事 第10頁:純粹的異性友誼,是否是我們的妄想?
第11頁:社會落差中的相處之道:總經理與科長理論 第12頁:社會落差中的相處之道
第13頁:金錢一樣有它的價值遞減效應 第14頁:盯死了股市,也就把生命盯死了
第15頁:有過錢的人才能看淡錢嗎? 第16頁:沒有理財智慧,不代表你沒有生命智慧
第17頁:簡單的談發展,人就容易活在統計數字裏 第18頁:感恩與仇富:當代人的一對難題
第19頁:生命可以想象,生涯不能規劃 第20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遊於藝、志於道
第21頁:算命與看星相是一種生命的謙卑嗎? 第22頁:人的命運是上帝安排?
第23頁:擴展自由是生命最大的價值 第24頁:加法世界如何做減法
第25頁:在最適當的時機做最適當的事 第26頁:吃食物還是被食物吃?
第27頁:票友的心靈,專家的技巧 第28頁:當健康變成流行
第29頁:資訊經驗不能替代生命經驗 第30頁:是想象力釋放還是另一種腦空白?
第31頁:因為網絡,我們得面臨另一種失序 第32頁:博客的存在就是退回子宮
第33頁:資訊社會生命最大的困境是不自由 第34頁:沒有誰會永遠年輕,沒有誰感情不受挫
第35頁:真的是年輕時代爽透了 第36頁:初戀時我們不懂愛情
第37頁:夫妻間的事情,沒有哪一天是明白的 第38頁:假如愛情是盲目的,禪者如何了了分明?
第39頁:出家眾以戒律為重,為何又留下情感公案? 第40頁:帶業而來:孩子有他自己的生命地圖
第41頁:四種老師角色,做父母的,你是哪一個? 第42頁:看清自己是孩子怎樣的參照系
第43頁:孩子需不需要全副盔甲應對社會? 第44頁:照見自己殘缺,才不會為難孩子
第45頁:旅行是為照見自己 第46頁:年老時的流浪叫流落街頭
第47頁:旅行,山河大地都是作品 第48頁:旅遊文字也只是一種職業書寫
第49頁:做藝術教育,先要想清為什么? 第50頁:藝術和人格並不就是同一碼事
第51頁:當藝術的異化偏離了生命 第52頁:謝德慶與印度苦行僧
第53頁:藝術如果可以從各種角度作不同詮釋 第54頁:藝術的懂與不懂之間,我們要持什么態度?
第55頁:永恒之當機:作為個體生命,我們選擇什么? 第56頁:拒絕長大與童心未泯有何區別?
第57頁:不服老與臨老入花叢 第58頁:女人如何在歲月裏安然
第59頁:一日有一日的領會,十年有十年的風光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