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如實生活如是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 林穀芳

如實生活如是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 林穀芳

加法世界如何做減法

[日期:2011-04-0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林穀芳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二、加法世界如何做減法

  孫:即使不怎么參禪,做減法這樣的規勸也會隨時聽到。現代人活得都挺累,尤其都想做減法。但想與做又是不同的事。於是現代人經常講的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就說攝取資訊這一簡單的事,大家活在同一個場中,彼此聊天得有談資,共同的話題變得很重要,哪怕有些話題就是口水。許多人為了成為圈中人,也得不斷在資訊裏跋涉。

  林:你要契入一個團體或氛圍時,前提是對它多少有所了解。為什么我們積極參與某些人際或事物網絡,卻感受不到生命的意義,關鍵就常在於此。而減法的意義是讓你更無慣性的、更自知之明的觀照自己所參與的事務;它除開作為禪者在修行上的一種徹底攻堅外,談到在契入常人生活,就是要讓你了了分明,使生命更具有聚焦的能量。要知道當我們的生活中有無限的觸角時,力多倍分,就不可能對某些事物真正深入。

  孫:為什么禪者要比常人更能做減法?

  林:禪者講究如實、透徹地觀照與我們相關的事情。它不僅是一種態度,而且是一種實際的修行,比如禪者為什么要坐禪,就是要把你的心調到能觀而不動。能觀就是如實的觀照,不動就是不被它牽著走。如果能夠觀照到它又不被它牽引,不心隨物轉,它和你之間可以有的意義才能看得很清楚。當你的心變得很細膩,常能返觀自心時,你的主體性就越來越強,外物想要撼動你也難。

  孫:是不是因此就能分清情境的層次,將不主要的減掉?

  林:對,這樣焦點就更集中嘛。現在大家都開始談減法,是在加法的世界活得不勝其累了。其實無論活得如何,減法一定要成為人生思考天平的另一端,時時做參照,人才不容易失掉自我。

  孫:不過我從您的生命實踐來看,禪者的減法修煉反而讓他可以做比一般人更多的事。

  林:減法的修煉使人在重要事情上聚焦,這還只是對禪一般的經驗體會。更高的境界則是:你可以在諸多事物中遊來遊去,每件事情又做得比常人更透徹。因為有了那種了了分明的觀照,不被外務所牽,心就像鏡體一樣,觀照萬物而不被萬物所轉。所以能“無入而不自得”。禪有一句話:“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台。”無裏可以產生有,能創造出最多的事務。禪對有的態度其實是這樣的。大乘佛法裏面有一句話:“真空妙有”,沒有真空,那個有就是死的有,就是執著的有,就不是妙有。還有一句話叫隨緣作主,禪者面對事物時,要能在當下裏映現出它對生活最真實的意義。

  有一句話從邏輯上看,很像循環論證,但走過禪或者走過人生的人好好觀照這句話,一定有特別的感覺:什么叫禪者,什么叫悟者?有人說,就是在最適當的時機做最適當事情的人。

【書籍目錄】
第1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內容簡介 第2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目錄
第3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如實的生活,如實的禪 第4頁:《如實生活如是禪》 把心放下,隨處安然
第5頁:位子擺對了,人家才看得對 第6頁:朋友之間不溺的相知相諒,最好
第7頁:孤獨是一種美感 第8頁:整個社會都談人際
第9頁:朋友的前提是單純,你看他對你做錯事 第10頁:純粹的異性友誼,是否是我們的妄想?
第11頁:社會落差中的相處之道:總經理與科長理論 第12頁:社會落差中的相處之道
第13頁:金錢一樣有它的價值遞減效應 第14頁:盯死了股市,也就把生命盯死了
第15頁:有過錢的人才能看淡錢嗎? 第16頁:沒有理財智慧,不代表你沒有生命智慧
第17頁:簡單的談發展,人就容易活在統計數字裏 第18頁:感恩與仇富:當代人的一對難題
第19頁:生命可以想象,生涯不能規劃 第20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遊於藝、志於道
第21頁:算命與看星相是一種生命的謙卑嗎? 第22頁:人的命運是上帝安排?
第23頁:擴展自由是生命最大的價值 第24頁:加法世界如何做減法
第25頁:在最適當的時機做最適當的事 第26頁:吃食物還是被食物吃?
第27頁:票友的心靈,專家的技巧 第28頁:當健康變成流行
第29頁:資訊經驗不能替代生命經驗 第30頁:是想象力釋放還是另一種腦空白?
第31頁:因為網絡,我們得面臨另一種失序 第32頁:博客的存在就是退回子宮
第33頁:資訊社會生命最大的困境是不自由 第34頁:沒有誰會永遠年輕,沒有誰感情不受挫
第35頁:真的是年輕時代爽透了 第36頁:初戀時我們不懂愛情
第37頁:夫妻間的事情,沒有哪一天是明白的 第38頁:假如愛情是盲目的,禪者如何了了分明?
第39頁:出家眾以戒律為重,為何又留下情感公案? 第40頁:帶業而來:孩子有他自己的生命地圖
第41頁:四種老師角色,做父母的,你是哪一個? 第42頁:看清自己是孩子怎樣的參照系
第43頁:孩子需不需要全副盔甲應對社會? 第44頁:照見自己殘缺,才不會為難孩子
第45頁:旅行是為照見自己 第46頁:年老時的流浪叫流落街頭
第47頁:旅行,山河大地都是作品 第48頁:旅遊文字也只是一種職業書寫
第49頁:做藝術教育,先要想清為什么? 第50頁:藝術和人格並不就是同一碼事
第51頁:當藝術的異化偏離了生命 第52頁:謝德慶與印度苦行僧
第53頁:藝術如果可以從各種角度作不同詮釋 第54頁:藝術的懂與不懂之間,我們要持什么態度?
第55頁:永恒之當機:作為個體生命,我們選擇什么? 第56頁:拒絕長大與童心未泯有何區別?
第57頁:不服老與臨老入花叢 第58頁:女人如何在歲月裏安然
第59頁:一日有一日的領會,十年有十年的風光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