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會落差中的相處之道——總經理與科長理論
孫:像您所說,現在是個變動社會,當年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也可能際遇不同,有了社會階層與貧富改變。過去大家指責一闊臉就變,但現在一些朋友困惑於他作為成功者想去幫助失意的一方,對方非但沒有感恩之心,反而覺得你是找到了闊人的感覺。
林:那我首先會勸他一句:什么叫做夫妻?恩怨情仇;什么叫做朋友?愛恨交加。能這樣看待,就對了。
孫:好難啊。(大笑)
林:能夠體會這兩句話,就比較能做長久的夫妻和相知相諒的朋友。朋友哪是和你臭味相投的?夫妻又豈是永結同心?那都是一輩子跟你愛恨情仇最多的人。
孫:我理解這個朋友的苦惱,是一個成功者如何和一個失意者維系友誼的問題。
林:這裏要觀照到人性。我們前面提到朋友的前提是單純,君子之交淡如水嘛!溺在一起,問題就來了。你有沒有聽過我的“總經理與科長理論”?
孫:沒有啊。
林:好,就講給你聽,我自己說的。當你和你的朋友在同一公司上班,你們同時進去,交情莫逆,無話不說。隔了幾年你當科長,他當科員。他會說,這個孫小寧啊,能力也就那么回事,當年學校考試,他還差我幾名,還被老師叫起來罰站過,現在怎么爬上去了,就是會經營人際關系嘛!他這么說時,你再示好都沒用。
什么時候怨言會不見?一是你從位置上落下來,他也許會幸災樂禍,但人性的純良有時就又顯露出來,他會對別人說:其實他做得還不錯啦。另一種是你升到總經理,他口氣也會轉變:你別看那孫老總,人家爬那么高,也是有道理的,他就是念舊,沒事情還找我喝兩杯,我對公司的事情隨便提兩句,他也會當真,放在心上,當做事情幹了,所以人家成功是有道理的。你看多反映人性!
孫:仔細想想,的確是這么回事!
林:朋友間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最主要原因是太親了,有我們所說的計較心、思慮心在。你當科長,他那么說你,未必是真的沖著你來,而是要對自己的挫折有個交待,必須找理由,使之合理化,當然要找你些碴兒。等到有一天,這種把你說得不堪的做法已經無法使自己的行為合理化時,他就會自然改變語氣說:我沒看錯這個人,他這樣子難怪會成功。
孫:其實是個距離問題。
林:對,距離拉大了,對方心理才平衡。朋友間就要能看到這一點。不信你那個朋友可以試試,有朝一日他都中國第一個XX的時候,他可能不經意地對對方說:我想在哪個地方開個分店,你上學時讀書點子多,能幫我一下嗎?他不幫你才怪。
所以我講朋友愛恨交加就是這樣,他罵你,只因為你們是哥倆兒,你的高升讓他難以自處。
孫:我記得您也有被朋友罵的經曆。
林:對啊。就是我們在《十年去來》中講過的,很早前,那時我還沒有出來做公共事務,只教樂器。一個朋友教古箏,房租到期,想和我同租一處。但我那個地方卻是與另外一個朋友合租的,本來就擠,不過一想人家有困難,也就想答應。正拿起電話准備和他說這事時,恰好電話被同屋使用,電話是串機,所以我聽到了,同屋正和那個朋友在講話,他們本來相熟,談論的正是我,話語甚是不堪。打了一小時,我也聽了一小時。第二天我花了一把鈔票請他們吃日本料理,他們吃得好爽,事情也就過去了。一年後他們想起這事來就問我,為什么沒事要請他們吃飯?我說,拿起電話,恰好聽到你們在罵我,我就想用甜的東西堵你們的嘴。
孫:就是說他們心中也有不平衡?
林:當然,有時當朋友抱怨你時,不見得你有多討厭,而是你的某些地方讓他們有壓力。我那時就想,既然我不能立馬搬走,就只有對他們更好一些。後來證明,他們也就這么罵罵而已,其它方面對我還不錯。
孫:說一個人大人大量,也就是這個。但這前提是對人性有這樣的體察,你的退讓才不是倍感委屈。
林:對,人性的幽微你要照顧到。舉個我們家的例子,我弟弟的音樂班我一年難得去一次。別人問我怎么不幫親弟弟?我說我能幫嗎?我不去他在那裏還自在,因為那是他的空間嘛。你一去,反而亂了。
孫:體察了之後我們怎么辦?
林:強者要學會示弱,這才是大的表現。示弱是一種智慧,否則你就會遭怨由。古人說“夫唯不爭,故無尤”,那個“不爭”不只是通常所說的無為,淡然,不爭也是一種示弱。還有“謙受益,滿招損”,你滿了還沒影響到別人,別人可能都會先損你兩下。為什么我們要說人情練達,指的就是深知人性。
孫:明天我就把這個理論告訴朋友,我說你左右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是還沒有做大。
林:你要是最近閑話越來越多,敵人朋友都在說,你首先應該慶幸,說明你現在還算得意。過了一陣子罵你的人都跑過來說你是大師,那你就知道自己到了總經理之位了。就像以前台灣國樂界邀我出席會議,是迫不得已,心不甘情不願。現在我去了,會議的照片說明還會特意加上,文化界大老林穀芳教授也蒞會指導。你看了也只能一笑。
還是那個道理。俗話說:“人不遭嫉非賢才”,一般情況下,閑言閑語往往並非表明你做了什么壞事,而是對方要對自己交待過去。而他如果覺得你已經大得不得了,罵你只會自取其辱時,自然會調整態度。你要告訴你那個朋友,就因他還沒過那臨界點。過了那個點,情況就不同了。這不僅是人情練達,而且是強者要接受的智慧考驗。
孫:這么說對強者是個激勵,也是提醒,沒有被誤解與罵的經曆,你還不知道自己沒有過臨界點。
林:過去講君子憂讒畏譏,在我身上,那個“讒”、那個“譏”可能都夠編幾本書啦。現在學生說好羨慕我,好像處處享受尊榮,我說你們現在看到的是過了臨界點的我。我也知道,過了那個點以後,尤其要“有所不為”。所謂的大音希聲,就是話要講得少,事也要做得少,有容乃大,既然大,就要更能容。